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孩子晚睡,要不要管?

孩子晚睡,要不要管?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

朋友家的寶寶兩歲多,每晚睡前都有一套例行的程序:媽媽讀故事,讀完故事喝奶,喝完奶過了一會兒要喝水,喝完水再過一會兒又要拉臭臭……朋友告訴我,這個小傢伙都非把這些事情一一做完才肯睡。

一歲半的女兒也是一到晚上就尤為興奮,好像某個能量按鈕啟動一般,先在我或爸爸的身上來回翻一百個滾,再去把燈的開關按一千遍,將躺下和起來這組動作重複到一萬次時才戀戀不捨地睡去。

當我敲下這句話時,我意識到對於他入睡困難我是有一些焦慮的。

可能和大部分媽媽一樣,這些焦慮一部分來源於擔心晚睡影響身體發育,一部分來源於孩子晚睡直接導致媽媽休息不夠。

很多育兒群里,關於睡渣寶寶的討論也非常之多,一位媽媽留言:「夜晚最難熬」。

1.

現代生活方式帶來睡覺時間推遲

我一邊輕拍著女兒一邊盯著天花板想,原始社會的小孩應該沒有晚睡這個問題吧,或者不說那麼遠,就在我們小時候也是很早就跟大人一起睡了,這裡變數是什麼呢,是大人睡得晚了。

當我還是小孩的時候,大人們工作朝九晚五,雖然夜晚娛樂活動增加,但開始睡覺的時間仍有一個最晚限制,比如看電視,我們看完電視劇就睡了,因為它後面也沒有更多內容。

到現代社會智能手機的普遍性,工作時間沒有清晰的邊界,很多人把工作帶回家,晚上的娛樂時間也沒有上限,手機軟體可以24小時提供無休無止的信息,人們的作息呈現無規律的趨勢。

在這樣一個生活背景下,大人被捆綁在各種電子設備中,開始睡覺的時間被無上限推遲。

我問過兩位晚睡寶寶的媽媽,什麼時候和孩子睡覺呢,她們回答9點到9點半吧,加之孩子至少要經過半個小時才能睡著,到了10點多,大人自然覺得晚。

所以睡覺開始的時間晚,是孩子晚睡的原因之一。

2.

粘住媽媽是融合體驗不充分

有時我們理解孩子時,可以先觀察一下大人,因為很多時候大人呈現出來的都是孩子的一面。

大人晚睡的時候在做什麼呢?

除去正常要處理的事務、洗漱等,從開始躺在床上到睡著這段時間裡,有的人讀書,有的人刷手機,看朋友圈,有的人和伴侶聊天,有的人煲電話粥,有的人追劇看電影,有的人又起床吃宵夜……再慢慢睡去。

大人拖延入睡時間時的表現和寶寶粘著媽媽講故事陪玩的行為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大家都在給自己找「伴兒」,陪自己過渡到入睡。只不過小孩子找的伴兒是媽媽,而大人找的是手機、書、伴侶或食物,它們的功能是替代媽媽。

入睡之前,大人和孩子都想和自己的媽媽在一起。

為什麼入睡前執拗地想和媽媽在一起呢?可能我們潛意識裡感受到「睡著了就意味著和媽媽的分離」

睡著後,和媽媽失去連接,完全進入了獨立的個人世界,對於孩子來說,如入死亡之境。

睡覺會激起不同程度的死亡焦慮。

一是因為睡著這件事實在和死亡太像了,除了睡著後還會醒來,而死亡不會醒來;

二是在人類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很多危險的事情是在晚上發生的,夜幕降臨就意味危險到來這種認知可能還存在於我們的集體潛意識中,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孩子一到晚上就興奮,他需要使自己保持警覺的狀態。

睡覺和死亡離得如此之近,使孩子在睡覺前牢牢地抓住媽媽,這時他需要的是充分地融合體驗。

換句話說,孩子纏著媽媽不想睡覺的狀態,是他還沒有和媽媽待夠。

3.

儀式行為是在尋找自己的節律

一方面,孩子在入睡前需要和媽媽充分融合,另一方面,孩子也在構建著屬於自己的空間,尋找自己的節律。

仔細觀察孩子入睡前的行為,有一大段的時間他需要大人陪伴,講故事,玩玩具等,還有一小段臨近睡著的時間,他往往一個人在做一些什麼事,比如女兒,他會下床到客廳看看再回來,旋轉幾下床頭的檯燈開關,趴在飄窗上向外望一會兒,輕撫小熊玩偶,吸一吸手指,再哼哼唧唧幾聲就睡著了。

吳和鳴老師說,所有儀式化行為的意義都是在標記時間。由此我想到,孩子這些行為可能是在建構自己的內在時鐘。

經歷了安全地充分地和媽媽在一起的時間後,孩子會主動尋求和媽媽的分離。後面的一系列行為,孩子試圖尋找和把控自己的入睡節律。

有時,我在某個時刻沒忍住,大聲地向他喊道:快睡覺!你看都幾點了還不睡!或者強行把他抱到懷裡拍著他睡,他要麼大哭一場,要麼拚命抗爭,總之他會變得比剛剛還要抗拒睡覺。

打斷孩子的儀式化行為,讓哄睡時間無限延長。

4.

孩子和媽媽之間的利益衝突

在這裡我們停頓一下,回到最開始的問題,孩子晚睡我們到底焦慮的是什麼?

我讓朋友把孩子晚睡帶來的她最擔心的問題排序,她這樣回復我:

「晚睡對他生長發育不太好,其次是習慣問題,睡得晚,起得也晚,然後午睡也晚,最主要的是我每晚都要等他睡了之後才能出客廳做家務,感覺都要惡性循環了,之前沒上班就算了,現在上班了我有時候幾乎一夜都沒有睡的,大部分時候是整夜加起來就睡3、4個小時然後去上班,好累啊,好想調整他睡眠時間。」

雖然她把孩子晚睡對她的影響排到最後,但描述得最多,可見注意力主要在此,孩子晚睡動了媽媽的乳酪,孩子的利益和媽媽的利益發生了衝突才是晚睡帶給我們最大的困擾。

媽媽們像熬鷹一樣等到寶寶睡著,再起來做自己的事,除去家務和工作,我們還想做自己,有一篇很火的文章「孩子睡著後,我熬的不是夜,是自由」寫的就是這個橋段。

由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孩子晚睡或入睡困難,他不是在滿足和媽媽融合的願望,就是在和媽媽的分離中建構自己的節律。

在這個過程中,他需要媽媽以他的需求為中心,由他的需求形成的時間成為這個世界上唯一的鐘錶,由此孩子逐漸確立自己的存在。

如果媽媽因為自己的焦慮想要掌控這個時鐘,孩子就會缺乏內在的時鐘,呈現入睡困難的問題。

5.

應對晚睡的一些建議

基於以上對孩子晚睡或入睡困難的原因分析,我有一些自己的經驗想分享:

媽媽舒服是第一要務

先概括一下0-3歲低齡兒童的睡前需要,0-1歲是和媽媽的共生期,這個階段需要和媽媽充分的融合體驗,睡覺時多喜歡粘住媽媽;

1-3歲是分離-個體化時期,這個階段仍需要媽媽的陪伴,同時有很多探索的熱情,睡覺時試圖尋找和建構自己的節律。

所以一個對於媽媽的原則是:該融合的時候融合,該分離的時候分離,前提是媽媽有能力融合和分離。

媽媽是孩子睡前需要的主要提供人,媽媽舒服成為第一要務。

白天工作或帶孩子累了一天的媽媽,晚上再用一兩個小時哄睡實在是煎熬,媽媽的精力要用在刀刃上。

我一般從晚飯開始到哄睡前這一段時間,會把女兒交給爸爸或奶奶,比如吃飯時的照料,吃完飯陪玩,再到洗澡,喝完奶之後我再接過手來開始哄睡,哄睡的時候至少保證自己是精力充沛的,而不是已經耗盡一天的電量,就等著寶寶趕快入睡。

媽媽的情緒,決定了孩子和媽媽共處的質量,直接影響入睡時間。

如何提供融合體驗

充分地融合體驗,其實就是常說的安全感。

古老而傳統的哄睡方式包含著所有的智慧:一邊搖晃著孩子的身體,或一邊輕輕拍著孩子,一邊唱著搖籃曲,孩子通過身體的觸覺、聽覺、嗅覺(媽媽的味道)等多種感官通道體驗著和媽媽的連接。

女兒有一段時間脖子後面出痱子,睡覺前他喜歡趴著,我就給他抓痒痒,抓著抓著他就睡著了,很多天晚上都是這樣入睡的。

現在他的痱子好了,我改成輕輕地撫摸他的後背,我發現這樣做的時候他也很快安穩下來。

在育兒群里,看到媽媽們說,有的孩子喜歡聽媽媽講故事睡,有的孩子喜歡趴在媽媽肚子上睡,有的喜歡抓著媽媽的頭髮睡,這些孩子都在尋求和媽媽的連接,再附帶媽媽的聲音,就是有節奏地連接。

對於低齡兒童來說,安全感就是有節奏地陪伴,可以從這個角度尋找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如何跟隨孩子

當孩子試圖建構他自己的睡前節律時,我們要跟隨而非打斷。

一個朋友和我說,她是「let him alone」派的,睡覺前所有活動,玩玩具、講故事都在卧房外進行,進入卧室後就一件事——睡覺,給他固定的玩偶播放固定的音樂,他躺在小床上了基本不說話,她自己在旁默默刷手機,2歲半開始,寶寶就可以獨立睡覺。簡直是我們嚮往的天使寶寶!

這裡的關鍵要素是媽媽自己非常放鬆,這种放松來源於她覺得睡覺是孩子自己的事,她不並需要做很多事情來解決入睡這個問題,只需要相信和跟隨。

6.

協助孩子而非主導孩子

昨晚有朋友發微信求助:「豆的睡眠時間我不知道該怎樣調整了,每晚都很晚才睡,10點多11點多……」

當時已是晚上10點多,悅寶也沒睡,但我並沒有朋友這般著急。

我們多理解一些孩子晚睡的原因,我們就會改變一些對待這個晚睡的孩子的態度,不再對抗晚睡這件事。

意識到晚睡過程中媽媽狀態的重要性,我們就會把精力放在調整自己而非調整孩子上,創造一個可以容納孩子的內在環境。

理解了孩子睡前行為的意義,同時調整好自己的身心,我們就能幫助孩子一起找到屬於他的內在的時鐘,幫助他獲得與世和諧的節奏。

--------End---------

作者簡介

高高 第三季傳播師學員。動力學取向心理諮詢師,心理學入門私教,新入職媽媽。假性自我和真實自我都是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胎媽媽圈 的精彩文章:

徵文03:每個全職媽媽的背後,都有一場自我博弈
硬核二胎老母的基本配置

TAG:二胎媽媽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