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魚水航線,劈波斬浪六十載

魚水航線,劈波斬浪六十載

來源: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王立新?魯文帝

魚水航線,劈波斬浪六十載——山東省榮成市人和鎮院夼村五代「擁軍船」的故事

「嘟、嘟、嘟……」7月22日,在山東省榮成市人和鎮院夼村擁軍碼頭,十幾位鬚髮花白的老漁民唱起了《漁家號子》,用這種傳統習俗為即將起錨的第五代擁軍船祈福。當天,這艘可載重55噸的擁軍船(右圖)乘風破浪駛向6.8海里外的蘇山島,為駐島官兵送去給養物資。自此,它也開啟了唯一的使命之旅——擁軍。

自1960年起,院夼村便啟動專門的「擁軍船」,為無居民、無淡水、無耕地、無航班的「四無」小島蘇山島駐島官兵提供服務保障。

6.8海里,一條「擁軍船」,歷經5次換代,5任船長接續航行60年,開闢了一條在海圖上找不到的特殊航線,平均每年往返不少於300個航次,累計航程20多萬公里,相當於繞赤道5圈。

擁軍船揚帆起航

1959年冬天,院夼村村民王道倫和王義寬駕船出海,返航途中遭遇大霧和強海流迷航。沒有燈塔,沒有避險之處,就在兩人體力耗盡、感到絕望的時候,十幾名守島官兵發現了險情,在岸上站成一排,使勁兒敲著鑼鼓為他們指引航向,最終幫助漁船衝出困境,成功靠泊,兩人被救起。

獲救後的王義寬發起了高燒,戰士們輪換著給他量體溫、喂葯、喂飯,兩人被安頓下來調養。官兵們精心照料,兩人身體漸漸康復。漁家漢子不善言辭,卻把恩情刻在心上:「今後出海,一定要來島上看望親人解放軍。」

回到村裡,王義寬二人直奔村委會講述了獲救的經過。不久後,駐蘇山島官兵又救起了7名遇險漁民。院夼村村民口耳相傳:「蘇山島上的解放軍真是咱救命恩人!」

1960年9月5日,院夼村組織村民代表上島感謝,卻發現在這座無居民、無淡水、無耕地、無航班的「四無」小島上,各種物資補給都由部隊定期運送,一旦趕上海況惡劣,有時一個多月沒有船隻進出海島。面對此情此景,村民們心生感慨。

「俺們漁民最拿手的就是開船!」村裡挑出一條最好的舢板船,每天往返蘇山島為官兵提供運輸服務,王道倫自告奮勇擔任第一任船長,院夼「擁軍船」正式揚帆起航。村民第一次登島慰問的那天是9月5日,也成了駐島官兵和院夼村人的共同節日——「建島節」。

時代發展,「擁軍船」相繼更新換代:上個世紀70年代,舢板船換成桷篷船,王義寬接班成了第二任船長。上個世紀80至90年代,第三任船長王喜安接過船舵,開起了機動舢板船。進入新世紀,第四任船長王喜聯和第五任船長錢均堂駕起了機動大馬力木船。現在,新的鋼製第五代「擁軍船」又正式啟用了。

只要有需要,擁軍船隨叫隨到

嶄新的「擁軍船」航行在寬闊的海面上,性能穩定,平穩舒適,船長錢均堂黝黑的臉龐上掛滿了笑容。「建造新船花費140多萬元,配備了北斗導航系統,運輸能力由第四代的8噸提高到現在的55噸,能抗8級風浪,上島單程能節省20分鐘,基本上可實現全天候航行了。」他興緻勃勃地介紹說。

「只要島上有需要,擁軍船隨叫隨到!」島上官兵都知道這件感人的往事:1998年冬天的一個深夜,島上一名戰士剛剛接到「爺爺病危盼歸」的電話,便想到了「擁軍船」。當時,寒風呼嘯,海上風大浪高,出海風險非常大。「擁軍船」船長只說了一句話:「這樣的事兒誰還會攤上第二回?」

風雪交加的深夜,「擁軍船」啟航了。原本兩個多小時航程,竟然摸黑走了5個多小時。返程到港後,村裡立即安排專車送戰士回家。事後,那名戰士攜禮物到村委會感謝,村主任婉拒了:「子弟兵在蘇山島執行任務、守島衛國,就是對我們最好的回報!」

據不完全統計,「擁軍船」僅在深夜接送官兵及親屬離島就醫就多達50多次。一個細節令人感動:自從擔任了「擁軍船」船長,這十餘年時間,錢鈞堂的手機每天保持24小時開機,幾乎沒有出過遠門。

「擁軍船」也改變著官兵們的生活。起初每頓必吃的鹹菜出現得越來越少,如今「擁軍船」每周至少來送一趟補給,淡水、新鮮蔬菜和瓜果等物資應有盡有。

這緣分就像一道橋。第一代船長王道倫1997年去世,臨終前仍放心不下守島官兵,囑託老伴連秀珍多去看望。如今,連秀珍老人已經87歲高齡,每年都會讓「擁軍船」將自己一針一線納出的鞋墊送到蘇山島:「手做的鞋墊吸汗不臭腳,孩子們穿著舒服……」

永不停航的擁軍船

改革開放後,院夼村村民依靠漁業捕撈、海產養殖等,迅速發家致富,村裡成立了實業公司,海上作業日趨繁忙。隨著部隊建設發展,島上連隊的保障條件也有了顯著改善。

「擁軍船」還開不開?村裡外來務工人員提出疑義。村民的回答堅定而響亮:「富了海邊人,不忘戍邊人!」

不光「擁軍船」照開,村裡還建起了「軍人之家」招待所,對上下島的官兵和家屬一律提供免費食、宿、行、醫療等服務。多年來,院夼村免費接待駐島官兵、家屬就餐住宿達10萬人次。

「下島就是家,上島守國家。」這十幾年,院夼村先後捐款捐物支援部隊修繕營房,還贈送除濕機、電視機和電腦等設備。曾經的「四無」小島早已變了模樣,官兵們生活環境越來越好。已經在島上駐守6年的張博說:「兄弟連隊格外羨慕我們擁有不停航的『擁軍船』!」

情到深處行周詳。60年來,院夼人堅持在每年9月5日「建島節」、春節、國慶等重大節日,為官兵們送去自編自導自演的文藝節目,或是邀請省市京劇團、藝術團與駐島官兵一起聯歡。

老故事常講常新。這是新一代守島官兵耳熟能詳的一段往事。1990年6月,時任連隊指導員任振玲7個月大的孩子患上了肺炎,就在院夼職工醫院醫治。那段時間,孩子白天在醫院掛吊瓶,晚上就被村民王進考夫婦接到家中照料,半個月後孩子恢復健康。返島前,任振玲的愛人拿出錢來答謝王進考夫婦,他們堅持分文不收。從此,每逢外出或探親回來,任振玲的妻子就帶著孩子來看望王進考夫婦並住上幾天,有一次不知不覺竟住了70多天,就像住進自己家一樣。

常來常往一家親。一代代駐島官兵從未忘記院夼人的深情厚誼,他們經常下島參加綠化、清潔等美麗鄉村建設工作,也曾和村民合力撲滅槎山大火,趕上村民們有喜事,官兵們也一定前來道賀。

船長降格了,擁軍情升格了

「擁軍船」啟航以來,一直與其它漁船一同停靠在漁港碼頭。碼頭泊位有限,有時「擁軍船」靠港等待時間較長,十分不便。1998年,院夼村在院夼西港修建了專船專用的「擁軍碼頭」。

2009年,某演練計劃在蘇山島海域進行,得知原有「擁軍碼頭」不適合演練需要,院夼村僅用一個月時間,就改造建成符合標準的新碼頭。

2017年,考慮到現有碼頭不能滿足現役登陸艦靠泊需求,院夼村再次重建「擁軍碼頭」,加大寬度,放緩坡度,以便登陸艦停靠。

海上養殖是院夼村重要的經濟來源,養殖面積大、種類多。2009年4月,正值海帶等養殖品收割前的快速成長期,再過一個月就能迎來豐收。此時,部隊正要鋪設海底光纜,途經部分養殖海區。院夼人二話沒說,僅用5天時間就將鋪設路線周邊養殖海區內200畝的筏架設施全部清理,將未成熟的海帶、裙帶菜等養殖藻類提前收割。

2017年,又是海底電纜施工,院夼村人同樣毫不猶豫地拆筏架、拆參池,不計得失,沒有一句怨言。

第五代「擁軍船」首航,錢均堂跟船上了島。只不過,這一次他不是負責駕駛的船長,而是在船上干扔纜繩、搬運物品等活兒的船員。對此,錢均堂自己更是五味雜陳:新一代擁軍船更快更安全,可全天候航行;但自己不熟悉現代化操作系統,無法駕船接送官兵、運送給養。「不當擁軍船船長,還可以當船員,繼續為駐島官兵服務!」就這樣,錢均堂由船長「降格」為船員。官兵們得知這個情況後,眼裡泛著淚花兒說,老船長對人民軍隊的感情「升格」了!

最讓院夼村人高興的是,「擁軍船」能為強軍實踐續薪添柴,提供助力:駐島官兵先後榮立集體三等功4次、二等功1次,還被評為「全國邊海防建設先進集體」「基層建設先進單位」,個人立功受獎更是不計其數。

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專家訪談:以色列發動空襲,為敲山震虎或渾水摸魚
「戰士心向黨」表情包來襲,總有一款適合你!

TAG: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