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時先生:再談物理學步入禪境(一)◎佛學的空性智慧
佛經中字數最多的是600卷《大般若經》,它是專門闡釋空性智慧的重要經典。「般若」是梵語,指洞察萬物皆空的一種智慧。一切佛都要證悟了般若智慧,才最終得以成佛。因此般若是佛法的核心,是眾生修行成佛的依據。《大般若經》的精華濃縮成了260個字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理解《心經》的關鍵是懂得「五蘊皆空」四個字。
五蘊即宇宙萬有。佛法認為,我們平時所認為的自我,由色、受、想、行、識五種要素組合而成,這五種要素就被稱為「五蘊」。色的意思是一切有質礙性的東西,也就是通常我們所理解的「物質」,與我們關係最密切的物質就是我們的身體。受、想、行、識則指我們的精神。受是前五識,想是第六意識,行是第七末那識,識是第八阿賴耶識。
空的意義有四種:(一)空無義,即「虛無」,「本來無一物」;(二)虛空義,即虛無的空間;(三)心空義,即是一絲毫染著皆無; (四)法空義。
「五蘊皆空」是佛學的根本,一旦理解,你就「開悟」了。歷代高僧大德,文人學者對這句話做過大量的解釋,其意思是萬事萬物並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本質,都是變化無常、因緣生滅的,沒有實體,皆無自性。眾生只有領悟了這一真理,才能真把一切事實真相看清楚,一切苦難就消失了。因一切苦難皆由迷惑顛倒妄想執著而來,妄想執著帶給我們無量無邊苦難。事實真相明白,妄想消除,執著永斷,一切苦難就遠離了,此之謂度一切苦厄。在《心經》中,觀世音菩薩以佛陀諸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為說法對象,把這個道理分析給大家聽。
然而為何「五蘊皆空」呢?這個問題最直接、最到位的解釋是鳩摩羅什在《指月錄》中說的:「眾微聚曰色,眾微無自性曰空。」這即是說,眾多微塵聚合起來組成了物質世界的萬有,眾多微塵卻無自性,空無所有。
具備一點現代科技知識的人都容易理解「眾微聚曰色」,物質都是由分子,原子,基本粒子聚合而成,分子,原子,基本粒子等可以看作是不同層次的「微塵」,然而它們怎麼會是無自性,空無所有呢?
這個問題一直很難解釋,它太遠離人類的經驗了,我們甚至無法想像,歷來的解釋都很難讓人真懂。直到今天,現代物理學的最新成果才為這個問題提供了直接而又徹底的解釋。
下面我嘗試介紹現代物理學的這些最新成果,希望能幫助你理解並開悟。
本文轉自「大風網站」


※親附善友,時時有潤——恆南書院「靜坐吟誦體驗」活動
※南懷瑾老師:中國歷史上的三句用人名言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