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傳統琉璃工藝——依賴西方,模仿瓷器,盛極而衰

清朝傳統琉璃工藝——依賴西方,模仿瓷器,盛極而衰

琉璃,在我國古代是象徵著明凈無暇的聖物。在《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之中,如此記載琉璃: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澈,凈無瑕穢。

傳統琉璃在近年備受中外收藏家追捧,新一代琉璃藝術家層出不不窮,再次印證了傳琉璃藝術並非是隨著時間浪潮而湮沒。

我國傳統琉璃的來源已經難以考證,民間傳說之中,琉璃是范蠡在督造王者之劍之時無意之中發現的,他將其當做定情信物送給西施,西施的眼淚流在了這件驚世佳作之上,於是人們便將此物叫做「流蠡」,後來演變成琉璃。

戰國時期《尚書》之中,將琉璃稱為「繆琳」,西漢之後逐漸演變成「琉璃」。琉璃二字,本身便具有文字美和發音美,可見當時人們對此物的的珍愛,文人墨客也樂於將其寫入作品之中,歌頌其之美,琉璃不僅僅是一項傳統手工藝,更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濃縮。

傳統琉璃的發展歷程

從現今出土的最早琉璃製品可以推算,我國的琉璃起源於西周,甚至更早。當時的琉璃製造技術比較粗糙,無論是形狀還是質地,都處於相對原始的狀態。這時候的琉璃製品大多是小件,以代替天然珠寶裝飾首飾,大多以簡單的珠子和管子的形狀出現。

(戰國·嵌花紋勒子)

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對於天然玉石的需求量逐漸增多,作為玉石的替代品,琉璃便有了更大的市場,也促進了人們對它的創新。這個時期的琉璃形制上雖然還是在仿製玉器,但質量上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

從漢代開始,琉璃進入了第一個高速發展期,工匠們開始掌握了以鉛為助溶劑的琉璃製作工藝,琉璃已經不單單是玉石的替代品,琉璃器皿開始出現。到了魏晉南北朝,從西域傳入了鈣鈉琉璃的製作工藝,北魏京師平城出現了第一個大型的琉璃廠。到了隋唐時期,因為各族文化交流頻繁,出現了兼具波斯和中原特色的琉璃器皿。

(北魏琉璃碗·2001年山西大同南郊七里村北魏墓群出土)

宋朝的琉璃器具大多小巧精緻,造型比前朝更為豐富,除了琉璃碗、琉璃瓶,還有諸如琉璃花片等創新形式。元朝開始已經出現了官方琉璃作坊,明朝皇室專門聘請國外優秀工匠來為皇室製造琉璃工藝品。

(元·琉璃三彩凸雕龍紋三足爐)

清代是琉璃發展的巔峰時期,但隨著清朝的沒落,傳統琉璃工藝漸漸沒落,但康乾盛世給我們留下了眾多的琉璃珍品,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清朝傳統琉璃製作的鼎盛和衰落

從元代開始,琉璃製作已經被統治階級所重視,宮廷設置專門的部門負責宮廷所需琉璃器具的燒制。特別是到了清朝時期,琉璃的設計和生產進入了鼎盛時期。

(故宮琉璃裝飾)

清朝初期,因為英國和法國的商船來往於中國幾大重要港口,將西方的琉璃製作技藝一同傳入我國。無論是康熙、雍正還是乾隆皇帝,對外國傳教士的到來十分歡迎,並且讓他們在宮中擔任要職。也是他們,將西方美術和手工業製造技術帶入宮廷,讓宮廷中的頂級工匠們有了更廣闊的思路和更豐富的靈感來源。中國傳統的琉璃製作工藝,也是在這段時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除了前朝的琉璃品類,清朝出現了例如掐絲琉璃、金星琉璃、套色琉璃等等新式琉璃工藝品,僅僅是琉璃的顏色就多達30多種。

(套色琉璃鼻煙壺)

《大清會典事例》記載,在康熙三十五年,宮中專門設置琉璃工坊,由歐洲傳教士指導工匠們進行琉璃製作。康熙帝是崇尚西洋工藝的先驅,這個時期的諸多宮廷工藝品,包括琉璃製品都能看到非常濃郁的西方色彩。但由於中西方製作技術剛剛開始融合,工匠們尚在摸索之中,歐洲的製作配方雖好,但國產的原材料並不完全適用,故而這個時期的工匠們在製作時還是偏保守的。

西方傳教士帶來了琉璃產業的大發展,但隨著這批優秀西方藝術家們的去世,清皇宮始終沒有迎來另一名卓越的國外大師。在乾隆三十五年,乾隆讓琉璃廠為一盞康熙朝的琉璃燈籠配製一枚零件,而這個零件是當年傳教士親自吹制出來的,宮中工匠們無人會做,乾隆無比失望,只得不了了之。

(清·皇家琉璃衣扣)

不過乾隆時期,在皇帝的關注之下,琉璃產業還是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其風格也從保守變得精緻華麗。此時不僅僅在北京,廣州、博山也成立了清宮造辦處琉璃作。乾隆時期最經典的琉璃作品就是套料浮雕琉璃,這種工藝將西方的吹制琉璃藝術和中國傳統玉石雕刻工藝相結合,算是當時的鼎盛作品。

傳統琉璃產業之所以在乾隆中後期就開始衰退,沒有像景泰藍或者粉彩一樣達到新的高度,是因為當時無論是皇帝還是工匠們在琉璃製造上過分依賴西方工藝。宮廷工匠們製作保守,始終難以擺脫鉛鋇為原料的生產工藝。琉璃製品甚至沒有打出自己的特色,就連最輝煌的套料浮雕,也是在青花瓷的陰影之下,其造型和紋飾,完全沒有擺脫青花瓷的製作套路。

清朝統治階級對琉璃廠把控嚴格,保密配方,直接導致很多配方失傳。琉璃不僅製作成本高,而且程序複雜、耗時長,所以民間的琉璃產業從來沒有得到健康穩定的發展,因為琉璃生產技藝沒有推廣到民間,皇帝們也沒有將宮廷工匠們送到西方去學習技術,琉璃工藝本該大放光彩的年代卻生命短暫,最終消沉,實為可惜。

結語

琉璃雖美,琉璃雖貴,但在古代一直處於從屬地位。中國是陶瓷大國,琉璃藝術始終在夾縫之中求生存。若不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的刻意保護,很可能就消亡在民間。

(明代三彩琉璃·螭吻)

從琉璃本身來看,它製作成本抬高,技藝繁瑣,又因為它容易打碎、不耐高溫,很難製作成百姓日常使用的器具,琉璃沒有了市場,工匠們也失去了創新的動力。琉璃的復興是近幾十年才開始,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際上,都獲得了一致讚美,彰顯出獨特的魅力。

今天,琉璃藝術品不再是帝王的專有奢侈品。將古代文化底蘊和現代藝術相結合,讓琉璃有了新的生命力。

參考資料

王進——《女媧的遺珍——琉璃》,重慶出版社

韓春鳴——《北京琉璃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

林樹旺——《戰國琉璃巡禮》,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楊伯達——《清代玻璃概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安歷史說 的精彩文章:

鴻門宴,項伯為什麼要保護劉邦脫險,項伯最後的結局如何?
從六六作品看當代女性——精神獨立和經濟基礎必不可少

TAG:心安歷史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