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滬諺、馬橋手獅舞、鉤針編結技藝走出上海,來到江蘇鹽城

滬諺、馬橋手獅舞、鉤針編結技藝走出上海,來到江蘇鹽城

滬蘇兩地共同受吳越文明熏陶,造就江南文化海納百川的廣闊胸懷。8月2日「傳承文化根脈 共築民族未來——上海閔行區·鹽城鹽都區慶祝新中國70周年非遺保護成果展」在江蘇鹽城鹽都區博物館開幕。閔行區攜7個項目67件代表性作品赴鹽城參展,涵蓋國家級非遺項目滬諺、馬橋手獅舞、上海民族樂器製作技藝,市級項目莘庄鉤針編結技藝、上海細刻,區級項目京劇名家臉譜畫、古船微縮複製技藝等。

在上海民族樂器製作技藝展區前,無論箏、二胡還是琵琶都讓參觀者流連忘返。箏,這件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古老樂器,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流行於北方多地,有著「仁智之器」的美稱。因為歷史悠久,通常人們稱「箏」為「古箏」。古箏是如今最受人們歡迎的民族樂器之一,人們都為它優雅的外觀與動聽的音色所吸引。上海民族樂器一廠與古箏藝術家們共同研發的S型岳山21弦古箏,成為現代古箏的通用樣式。

鉤針編結技藝將莫奈、梵高等著名畫家代表作變為鉤針編結畫,令人嘖嘖稱奇。比如《星空》,看似畫面簡約,實際採用辮子針、短針、中長針、長針、長長針、阿富汗針、拉針、後退短針、蝦結針、半邊短針等十多種針法才完成。另一幅名畫《睡蓮》主打辮子針法,先用大肚紗線、眉毛線、蘇子線、開司米等鉤出辮子,根據需要的花型繞成小花,再進行拼接,將近30餘種顏色呈現出水中倒影,利用鉤針技巧表達油畫本身韻味。底板採用幾種顏色過渡,讓參觀者有一種由遠及近的視感。水面上立體鮮明的花朵遠看好似在飄動,若隱若現的倒影既有對油畫的另一種表達,又寄託著作者結合鉤針手法對藝術美的另一種追求。

閔行擁有悠久的文明史,此次參展的非遺項目都帶有鮮明的農耕文明特色、都市城郊特點與海派文化特徵。這些特徵在鹽都區的非遺項目中也有所體現。鹽都區在21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區已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有27項,在此次聯展中全部展出。其中包括國家級非遺項目淮劇,省級項目鹽城老虎鞋、八桅立式大風車製作技藝龍岡柳編等,以及藕粉圓製作技藝、三人花鼓、北龍港剪紙、花擔舞等16個市級項目,大岡脆餅、踩高蹺、葛武嫩薑片等6個區級項目。

展覽由上海市閔行區文化和旅遊局、鹽城市鹽都區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主辦,將持續一個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水火箭DIY、無人機操控、在線編程,科創助力「愛心暑托班」送達全市556個教學點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