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為何大明的槍炮奈何不了滿清的棉甲盾車?

為何大明的槍炮奈何不了滿清的棉甲盾車?

在明清戰爭中,作為被明人視為野蠻落後一方的清朝(後金),面對大明先進的火器,其結果卻是破關斬將,爭城奪地,節節勝利。其中兩樣重要的武器,就是棉甲和盾車。每當後金碰到硬骨頭的時候,往往會祭出這兩樣東西——汗往觀之,見渾河以北一里外,有步兵二萬,分立二營,乃命右翼四旗兵取綿甲、攜盾車,徐進攻其二營兵。

棉甲,按照朱國禎《涌幢小品》的說法:「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縫如夾襖,兩臂過肩五寸,下長掩膝,粗線逐行橫直縫緊入水浸透取起,鋪地,用腳踹實,以不胖脹為度,晒乾收用。見雨不重、霉鬢不爛,鳥銃不能大傷。」

盾車,以數寸厚的木板加皮、布覆蓋表面,然後由士兵推動接近敵軍,起到掩護部隊的作用。看上去似乎棉甲盾車的確是取勝之道。但如果我們將視野放寬到世界範圍,卻可以發現,這種棉甲、盾車的作戰方式,早已經落後於時代。棉甲並非是後金的發明,早在中世紀歐洲人就已經使用過。

進入槍炮時代後,也沒聽說過靠棉甲可以抵擋槍彈的說法。哪怕是在同樣使用棉甲的朝鮮「明步兵皆執竹矛,披木甲及硬牛皮甲而朝鮮步兵盡擐紙綿甲」也沒見在日本入侵時面對鐵炮出現像滿清這樣有恃無恐的情況,鑒於日軍的鳥銃威力強大,很多明軍在戰前準備了高七尺、闊一丈二尺的大綿被,以遮擋彈丸。

由此可見,在槍炮面前,棉甲和盾車並非具有特異功能似的剋制型武器,相反,隨著槍炮的發展,此二者均應處於不斷式微的狀態中。為什麼在17世紀的明末,這兩種武器反而成為後金的倚天屠龍呢?

原因一、明軍的火槍沒有緊跟時代潮流,大明是在16世紀中期引進了先進的火繩槍的。但是直到大明覆滅前夕,除了少數明軍(比如戚繼光的戚家軍)外,大量使用的還是傳統的神槍、快槍、三眼銃等傳統武器。

原因二、明軍火器沒有足夠威力威脅棉甲盾車。有些明軍確實裝備了較為先進的鳥銃,但是仍然出現了「虜多明光重鎧,而鳥銃之短小者未能洞貫,故今之練習,宜畫敵為的,專擊其手與目。又宜糾工急造大號鳥銃,至少亦須千門,可以洞透鐵甲」,這又是為何呢?這需要從大明火槍的裝葯開始說起。

典型的明軍鳥銃裝葯為3錢,也就是僅僅11克左右,參考日本普通鐵炮最低10-15g的裝藥量來說,也已經算是偏少,更不用說三眼快槍的裝藥量就更少了,「其大器不過神威發熕,滅虜虎蹲,小器不過三眼快槍。此皆身短,受葯不多,放彈不遠,且無照準而難中的。」

原因三、明軍的大炮使用方式決定了棉甲盾車有發揮的空間。本來就算火槍無法有效擊穿,在大炮面前棉甲和盾車終歸是不堪一擊的。那麼為何明軍的大炮似乎也對棉甲盾車效果甚微呢?「明步兵三萬紮營布陣,列槍炮三層。我兵吶喊進擊,後立之明騎兵,率先潰逃,其步兵仍不退。於是,隨諸貝勒之精兵,從容列陣,吶喊奮射而進。明步兵退,望城而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冷兵器 的精彩文章:

一擲風雲三尺劍,對飲乾坤笑平生——乾坤劍
戰場廝殺!唐代玄甲軍輕重騎兵之間的對決

TAG:中華冷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