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修行,是為了發掘自己身上的神性!

修行,是為了發掘自己身上的神性!

01

《三字經》云:「人之初,性本善。」孟子曰:「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提出了仁義禮智之四端,對「人」進行了倫理化定義,因此,作為人,當具有惻隱之心。作為惻隱之心,即慈悲心,悲天憫人,是人的基本神性。另外的羞惡、辭讓、是非之心,皆是作為「人」當具備的本性,即「善性」,亦可稱其為「神性」。

又,古語有云:「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一直被無恥之徒詮釋為「一切從自身利益出發,這是天經地義的」之類的鬼話。這種誤解掩沒了多少人身上固有的善性。實則,「為」字為動詞,意為「按照……的準則為當為之事」之意,即當擁有惻隱之心、懂得孝悌辭讓、明白是非道理、擁有羞恥之心,而非「為了」。從這個層面看,若不能發揮自身的「神性」,則不足以以「人」自居。

自古以來,諸子百家對如何發掘身上的神性有諸多發揮,且著書立說,可以為鑒。因而,孔子有《論語》以論綱常人倫,曾子有《大學》以教化萬民以「止於至善」,朱熹作《小學》以啟蒙諳掃灑應對之理。這些都是從日常言行舉止之中挖掘自身善性,進而形成一定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人當懂得並遵從禮義廉恥,唯有如此,社會才能和諧。然而,如何挖掘身上的神性呢?

02

古人論神,是論其神秘莫測、超然於人力之上、難以捉摸之力量,並將其人格化成為「神」,故而,「神」也具有了人的特徵。古人認為,「神」有喜怒哀樂,因而,人不應觸犯「神威」,否則必遭「神」降罪而自召其禍。

這種人對「神」的遵從進而發展成為宗教思想並被廣泛信仰和膜拜。只不過,很多人一直不明白的是,那種「神」性從來都只與自身有關,即所有的吉凶禍福,均由自身不能「為己」所致,因而,「為己」便成了挖掘自身神性的關鍵。

挖掘身上的神性的唯一途徑是修行。儒家有修齊治平之宏論,道家有致虛守靜之微詞。修行者,修自身之言行也。言有偏頗,則修而使之正,故當去其妄語謬辭;行之不端,則修而使之端,故當去其惡舉躁行。故修身以齊家,以正倫常;治國平天下之志,儒家所尊崇,而為道家所貶斥。道家之言曰,非不可修齊治平也,而應自然無為,順應天性。

此無為者,無妄為也。故《道德經》云:「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此「常」者,道性也。人當知道之性乃無為,「功成而弗居」,「功成身退」,故道家善歸隱,此道性也。無為,故無所不為;不爭,故能常勝。

03

因而,欲挖掘自身神性,則言必謹慎,行必恭敬,不為不當為之事,不貪不應得之功。神性慈悲而廣濟天下,故而自身亦當慈悲而普度眾生。清凈則無妄心,無妄心則邪念不生,此是為神性,於正邪之間一覽無餘。是故「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修自性以合天德,天德與人頃刻之間「感而遂通」,何求於神靈哉?是故,神性者,即人性也,不怒則不驚其神,不喜則神性自凈。識得此理,則人即神,神即人也。

又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此「召」字甚妙,其所論者皆人自身之神性,與生俱來,只待挖掘而已。神性與天地一體,善念所感者,善也;惡念所感者,惡也。故須臾之間,邪正判而善惡分矣,不可不察。

余讀《道德經》,悟「無為」之道,諳「無情」之理,所得甚多。老子曰:「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此話甚妙。老子,人也,雖「出涵關而歸隱」,其論恢弘至大。慈、儉者,神性也,與孟軻之四端相類,不敢為天下先者,略見道家之宗,而可垂範於聖凡、遍流於三教,皆因「有為」者多召禍端耳。董卓、王莽遭車裂而命,商鞅、申不害用峻法而殺身。此皆有為之禍也。自召之罪,其可活命乎?

是故,修行以保身,積德以通天命。持之逾久,則其利逾多,此天理也。以天理去自身之惡性,則神性自明。神性明者,神也。故人即神,神即人。求神之人多矣,但未見求己者,豈不寐乎?慈悲。

道教ID:daoismcn

福生無量天尊

青陽道人

修行交流,請加道長私人微信,長按左側二維碼添加。

文章整理 | 青玄 編輯排版 | 青素

道教是天尊對人間最慈悲的叮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 的精彩文章:

古琴曲《秋江夜泊》:半彎月下,一江碎影!
古琴曲《千年風雅》:一思一念是情節,一步一遙是想念!

TAG: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