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俱舍論》講記

《俱舍論》講記

上師仁波切宣講於2019年6月5日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第二分別根品分二:一、根之安立;二、有為法產生之理。

甲二(有為法產生之理)分二:一、真實宣說有為法產生之理;二、旁述因果及緣。

乙一(真實宣說有為法產生之理)分二:一、色法產生之理;二、非色法產生之理。

丙二(非色法產生之理)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丁二(廣說)分二:一、相應法產生之理;二、不相應行產生之理。

戊一(相應法產生之理)分四:一、類別決定之分類;二、不定之相應;三、似相同之差別;四、似不同之一體。

己一(類別決定之分類)分二:一、略說;二、廣述。

庚二(廣述)分五:一、遍大地法;二、大善地法;三、大煩惱地法;四、不善地法;五、小煩惱地法。

辛三、大煩惱地法:

痴逸不信怠沉掉,恆隨煩惱性而生。

此處主要講心所。心所有決定的也有不決定的,這裡主要講決定的心所。決定的心所總共有五個種類,今天是第三個種類——大煩惱地法。這些心所隨煩惱心產生,所以叫大煩惱地法。所有的煩惱心都有這些心所,所以稱作「大」;這些心所與所有的煩惱心一起行動、產生,故而稱為「煩惱地法」。

那麼大煩惱地法有多少種呢?有六種,即不懂得業因果等道理的愚痴無明、不放逸的違品放逸、精進的違品懈怠、信心的違品不信、神志不清的昏沉以及向外散亂的掉舉,此等是大煩惱地法,原因是它們恆時隨從一切煩惱心而生。

第一,愚痴,即無明,不懂業因果的道理。佛成道之時,發現了一切法均存在業因果的關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是真實不虛的,是自然規律。但是我們普通凡夫不能發現並了知這個道理,這叫愚痴,也叫無明。

對於愚痴或無明,也有不同的解釋。從因皈依的角度講,不懂得佛法僧三寶具足種種的功德,也是愚痴無明。從果皈依的角度講,不知道眾生皆具佛性,這是對法的一種無明;不知道我們能覺知佛性,並可依此獲得究竟的佛果,這是對僧寶的一種無明;不知道我們可以獲得究竟的、斷證功德圓滿的佛的果位,這是對佛寶的一種無明。皈依的對境是三寶,皈依時講過因皈依,今天是從果皈依的角度講的。

第二,放逸,是不放逸的違品。放逸也是隨煩惱心的一種心所。放逸即對諸善法不樂意勤修,對諸惡法心無防護,隨其自然產生,坐視不管,這叫放逸。不放逸是不讓惡業在自己相續中產生,精進地修持諸善法。

第三,懈怠,是精進的違品。懈怠就是貪圖吃喝玩樂睡。我們現在就是這樣,愛吃,一頓飯也不能少吃;愛喝,出門還要帶水杯,隨時喝;特別喜歡睡覺,晚上早早就躺下,一覺睡到自然醒,太陽出來了還沒睜眼……時間、生命是有限的,這樣貪吃、貪喝、貪睡,時間就沒有了。捨棄眾善法,無法積累善根、行持善法,這就是懈怠。懈怠還有很多種,比如散心、聊天、看電視、看小說、玩手機……玩遊戲的肯定沒有,學佛人怎麼能玩遊戲呢?那是世間毫無追求的人為了打發時間才玩的。學佛人不會玩遊戲,但有玩手機、玩電腦的。這些都會讓你捨棄眾善法,都屬於懈怠。

第四,不信,是信心的違品。即不相信佛法僧三寶,不相信無漏的功德,不相信苦集滅道這些真諦。

皈依佛,佛是究竟的導師,我們依靠佛,就不會走彎路;皈依法,佛法是究竟的道路、方法,我們依靠佛法才可以解決煩惱,對治我們內心的負面情緒;皈依僧,僧是究竟的道友,如果我們追隨菩薩、親近菩薩,即那些已經在菩提道上不退轉的大修行人,在我們的相續中自然就會產生道業,修行自然就會順利,最終能圓滿。

但是我們不相信佛,只相信自己,每到關鍵的時刻就自以為是,自作主張,把佛置於腦後;我們不相信佛法,雖然遇到了正法,但是卻沒有珍惜,還在搞神通,追逐金錢、權力等世間的種種利益,沒有相信法的力量;我們不相信僧寶,只喜歡親近凡夫,覺得互相聊得來、投緣。當然了,都是一類人,說的都是無用的世間瑣事,搞的都是世間法,肯定聊得來。卻不願意親近比較有修證的人,不願意親近善知識、不願意親近菩薩,因為跟他們沒有共同語言。那是肯定的,你們是兩個世界的人,怎麼可能投緣呢?因為我們不相信三寶,所以在我們的相續中也不可能產生無漏的功德。

我們也不相信佛講的苦集滅道。佛講苦集滅道,首先要認識苦,六道輪迴里只有苦沒有安樂,好比火坑裡不可能找到清涼,不凈室——公共廁所中無法聞到妙香一樣。有人說人生三分痛苦七分快樂,其實,即使反過來說七分痛苦三分快樂都是不正確的。六道輪迴里只有苦沒有樂,但是我們沒有認識到,還覺得輪迴很好,戀戀不捨。即使剃頭出家了,但還是放不下世間的瑣事。

六道輪迴是痛苦的,痛苦從何而來?來自於集諦,集諦即我執煩惱。佛說一切痛苦的根、一切災難的來源,都是我執煩惱,但是我們不信。我們認為痛苦的原因,是沒有錢,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沒有找到合適的對象,沒有找到合適的道場……其實這些都不是真正的原因。如果沒有我執煩惱,不論在哪裡都是寂靜的、快樂的。否則,只有痛苦。

佛已經講的很明白了,要我們對輪迴皆苦有正確的認識,但是我們沒有。佛說要斷除我執煩惱,但我們沒有重視,沒有明白,至今尚未醒悟。佛講要想斷除我執煩惱,只念咒打坐無濟於事,要依靠道諦。道即證悟無我和空性的智慧。無我,即我不是實有的;空性,即一切法自性是空的——這些才是真正的道。依靠道,我們才可以斷除我執和煩惱。我們雖然已經學佛修行了,卻總想投機取巧,以為念念咒、修修禪就可以解脫!佛講要依靠道諦才能斷除集諦,如果沒有無我空性的智慧,不可能解脫煩惱痛苦。

佛還說了滅諦,通過道諦徹底斷掉了煩惱痛苦,就能獲得寂滅。無有煩惱痛苦,具有永恆安樂的境界叫寂滅。但是我們都不相信。

第五,昏沉,主要是內收造成的神志不清。有時候是感覺身體沉重、昏昏欲睡;有時候是感覺心理沉重、渾渾噩噩。昏沉也容易失去善法。

第六,掉舉,即心向外散亂。我們總是容易向外散亂,心整天都處在散亂中。即使在大殿修法,心也是散亂的;雖然身在修法的行列中,但是心卻不在了。有時候想家裡的事,有時候想兒女的事,有時候想朋友的事,想曾經在一起混的事……雖然在這裡上課,但是卻在想山下的人和事。有的人可能心沒有跑到山下,但是卻跑回了自己的小屋——剛才那個花盆沒有擺好,書架可能放錯了……想飲食起居種種瑣事,這都是掉舉。這些都會讓你的心無法安住於善法中,讓你失去善法,所以都屬於大煩惱地法。

以上就是大煩惱地法,總共有六個,它們恆時隨從一切煩惱心而生。

辛四、不善地法:

不善地法有兩種,即是無慚與無愧。

若問:不善地法有多少種呢?有兩種,即無慚與無愧,因為此二者隨從不善心產生,而並不隨從其他心產生。

所有的不善法,都跟這兩個心有關係,雖不能說是從這兩個心產生的,但是這兩個心都在左右,不離不棄。不善地法只有無慚、無愧兩種心所,雖然不多但很關鍵。

無慚是不恭敬無漏的功德以及具足無漏功德的人,對這些生不起歡喜之心。我們應不贊不謗陌生人,不贊不謗陌生師。而有些人不經觀察,盲目崇拜。親近善知識、依止善知識,一定要先了解,知其具有無漏的功德,然後恭敬、親近、依止,這才是正確的。不恭敬無漏的功德,不恭敬具無漏功德的人,這叫無慚。

無愧,即無有慚愧之心。對自己以身口意造下的惡業、犯下的錯誤,無畏懼感,無追悔之心。將來這些惡業成熟,肯定要墮落惡趣,感受無窮無盡的痛苦,對此產生畏懼、追悔之心,既害怕又追悔莫及。

如果有慚有愧,一般不會造不善業;因為沒有慚愧心,所以做不善法。

辛五、小煩惱地法:

剛才的是大煩惱地法,這個是小煩惱地法,

怒恨諂嫉惱覆吝,誑驕害即小煩惱。

不善地法只有兩個心所,那麼,小煩惱地法有多少種呢?有十種。

1.怒:即見到作害的對境而生嗔或苦惱心之怒,對傷害自己的人生起嗔恨、苦惱心,這叫怒,即憤怒之意。

2.恨:憤怒後屢生惱心之恨,怒是當下的嗔恨、生氣、苦惱,恨是過後繼續保持憤怒的心態,咽不下這口氣。

3.諂:心術不正狡猾之諂,口裡一套,心裡一套;當面一套,背後一套。主要是心術不正,口是心非。世間有很多這種人,尤其是生意人,不擇手段,靠欺騙達到目的、獲取利益,這都是愚痴的做法。如果有這個福報,無論在哪裡,通過何種渠道,都會得到的;如果沒有福德,無論在哪裡,用何種方法,都無濟於事。有人看到他人成功了,也跟著學,但依然無法逃脫失敗的結局,但世間人就是這樣。心術不正、狡猾叫諂。學佛人、修行人不能這樣,為了眾生,為了調伏弟子,可以用一些方法、手段,但心術是正的。

4.不能忍受他人圓滿之嫉妒,一般凡夫都有嫉妒之心,不能忍受他人的圓滿。無論看到他人得到了世間還是出世間的利益或成就,雖然口裡沒有說出來,但心裡很難受,這是嫉妒心,也是種愚痴的做法。他人的福報、功德是他人的,跟你沒有關係,也不會影響你,你積累自己的福報功德就行了,你和他又不是命運的共同體,各有各的命運。

現在也講命運共同體,可能之間有些因緣,如果是這樣,他人成功了,不僅對你沒有傷害,反而是有幫助的、有利益的。但普通凡夫都是愚痴的,不明真相,就愛犯這種錯誤。其實再嫉妒也徒勞無益,無法阻止他人獲得功德和福德,也無法阻攔他人向上的腳步。如果一個人真的往下走,想幫他也很難。但我們要有助人之心,無論結果怎樣都要接受,因為我們都是相信因果的人。嫉妒心是最無聊的,也是最影響自己圓滿的。

5.緊緊執著罪業之惱。執著是指對罪業、對無始劫的習氣緊緊抓住不放,儘管知道這是不好的,是惡業,但就是很難改變;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是不好的惡業,還緊抓不放。

6.隱瞞罪過之覆。懺悔時要不覆不藏才能清凈罪業。而我們懺悔總是藏著掖著,這不叫懺悔!隱瞞罪過是覆,反之就是不覆。真正的修行人不應該有隱瞞,也許他會犯錯誤,但是不會隱瞞。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里講過一個公案,有一位修行很好的上師,有一天被人請到家裡吃中飯,飯後主人幹活去了,只有他一人在屋裡。那時食物匱乏,他想到還要上山繼續修行,就想從主人家裡偷點糌粑。就在手伸進糌粑口袋時,他突然醒悟了:哇!我在偷東西!於是他沒有把手從口袋裡拿出來,直接提著口袋出去了,大聲喊到:「大家都來看,這個出家人在偷你們的糌粑!」他敢於在眾人面前暴露自己的錯誤,這才叫懺悔。凡夫不可能不犯錯誤,但是不能有隱瞞心,不隱瞞過患就是一種功德。

我們講戒律時說過,懺悔墮罪時不能有隱瞞之心,否則墮罪是無法徹底清凈的。所以隱瞞有很大的過失。

7.不向他眾施予法財等與布施相違之心態的吝嗇。

法指善根,財指財產。世間人都有吝嗇之心,不願意舍。佛說布施是財富的來源,但很多人不相信,很吝嗇,不肯上供下施,有的人甚至連自己都不捨得吃不捨得用;而有的人認為自己花了才是真正得到,便使勁給自己花,這是浪費福報,但是也不算吝嗇。不舍善根、不舍財富,這是吝嗇心,跟布施的心態相違。

8.明明無有功德反裝作有功德而欺騙他眾之誑。

自己沒有功德,卻裝有功德。尤其是山下的居士,在不懂佛法的人面前裝懂佛法,裝修行人;出家人知道自己沒有功德,卻在施主、信眾面前,裝成有功德,這叫誑,是一種欺騙的心態。

9.自高自大之驕。

世間人都有傲慢之心。尤其是稍有點文化、財富、美貌、身材的人,就特別驕傲,其實不值一提。你們跟藏民相比,確實比較乾淨,整天洗刷。裝扮方面也比藏民好看,今天穿這個,明天穿那個;上午一套,下午一套。現在科技發達了,還可以整容,眼睛、鼻子本來不是很好看,整過容後就變好看了,然後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實際都是高科技的功勞,原來什麼模樣自己還不知道啊!打扮的再好也是個不凈袋!觀察一下,自己身上哪有乾淨的,從頭髮到指甲,沒有一處能讓人歡喜,還自高自大:我年輕漂亮,有文化、有財富……其實,這些根本微不足道,跟他人比一無是處。

文化也是分別念,只能徒增煩惱。愚痴的人把這些作為對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自高自大,得意洋洋。其實都是凡夫,都是煩惱、分別念,沒有一個是正確的。那是知識,不是智慧,有什麼可傲慢的?你們所認為的財富不是真正的財富,我們相續、阿賴耶中的種子才是真正的財富。不懂這些道理,還自高自大,不能這樣,把自我放下。但是有些人既沒有財富,也沒有文化、長相,也很自高自大,不知道他們心裡是怎麼想的,也許是瞎想吧,心的作用是非常強大的,所以可以憑空給自己創造出很多功德作為對境,然後自高自大。

10.損惱他眾之害。

對所謂的仇敵,伺機惱害、傷害,這就是害心。有些人身很弱,但心很強,心不老實,總有想傷害他人之心。

此等即是小煩惱地法,總共講了十種。為什麼叫小煩惱地法?因為它們是所斷種類渺小,都不是見道之所斷,而是修道所斷;相應助伴渺小,它們沒有隨眼識等,只隨第六意識;所依來源渺小的心所,都是依靠意根產生的。因這三個理由,所以稱為小煩惱地法。

所斷種類渺小是成立的,因為它們都是修斷之故;相應助伴渺小成立的理由是它們僅與意識相應;所依來源渺小成立,是因為它們只依靠意根。

己二、不定之相應:

之前講的都是類別決定的心所,下面講類別不確定的心所,共有八種。

隨逐欲界之善心,具有尋思伺察故,

共有二十二心所,有者加上後悔心。

若問:既然類別決定的心所有五種,那麼類別不定的心所有多少種呢?類別不定的心所有八種,如世親論師言:「所謂尋伺悔,睡眠嗔怒貪,我慢與懷疑,此八稱不定。」

若又問:那麼,不定心所隨從哪種心而生呢?

所隨從的欲界善心有二十二種心所,因為是心而有十遍大地法,因為是善地而有十大善地法,因為是欲界心而有尋伺產生。

屬於欲界的善心,具足二十二種心所一起產生,因為是心,一定有十遍大地法,隨從所有的心而產生;因為是善心,還有十大善地法;因為是欲界的善心,所以有尋思和伺察,總共二十二種心所。

尋思和伺察是兩種心所,尋思是心對事物本體的粗大認識;伺察是心對事物差別的細微認識。為什麼在一個心裡,具足兩種不同的心態呢?屬於欲界的一個善心的群體中,可以有兩個心。因為雖然隨從一個心,但不同對境可以有不同心態的兩個心所。

由於欲界心中有些要加上悔心,如此有二十三法產生。屬於欲界的善心由二十三法產生。

這個「悔心」肯定是屬於善的後悔心,對已做過的惡業、未做過的善業產生後悔心,這個心可以存在,加上這個「悔」心所共有二十三種心法產生。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諦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迴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達真堪布 的精彩文章:

Achieve Yourself 成就自己
7月4日上師微博法語

TAG:達真堪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