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六味葯,組成一張方,救了中國人的胃!事發東漢末年

六味葯,組成一張方,救了中國人的胃!事發東漢末年

(本文為原創文字,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與引用!)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藥學高級叢書·方劑學》、《醫方臨證指南》

論岐黃之道,謀蒼生之福,歡迎各位讀者。

今天這篇文說,咱們繼續採擷中醫之林的朵朵奇葩,共賞國醫之妙,共品國術之美。

說什麼呢?說說在東漢末年,橫空出世的一張醫方。這張醫方,毫不客氣地講,救了中國人的胃。

為什麼這麼說呢?東漢末年,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一個悲苦年份。政治上的不穩定,連年的征戰,讓普通下層百姓顛沛流離、食不果腹、衣不遮體。在此狀況下,老百姓的人均壽命很短,路有凍死骨的現象,或滿門皆病死的慘狀,時有發生。

這個時候,老百姓填不飽肚子。填不飽肚子的日子一長,老百姓難免就會有胃病。

有了胃病怎麼辦?得找醫生看。找誰?漢末有一位名醫,叫做張仲景。原本是長沙太守的他,偏偏無心權力之爭,只是悲苦於天下蒼生的境遇,所以一心為百姓治病調病,活人無算,故而號稱醫聖。

張仲景為百姓們調治胃病。日子久了,發現一些共性的問題。

第一,患者的腹部,十分疼痛。而且這個疼痛有特點,就是喜溫喜按。疼得實在厲害的時候,就用手按上去,會感覺好一點。就脈象來說,是細弱的、弦澀的。

第二,在腹部疼痛的同時,心悸心慌,面色無華,虛煩不寧。就是說,整個人處於一個驚慌煩亂的狀態。他們跪在仲景面前,喋喋不休地傾訴自己的遭遇和病痛,言辭之間,神色極其不安定。

第三,這些人往往口渴,咽干,手足發熱。

上述癥候,有的人並見,有的人只出現其中的一兩個。總地來說,這三個癥狀,是相對普遍的,很有代表性。

為什麼會這樣呢?張仲景在不斷思索。為了找到答案,他和每一位患者,都要仔細地盤問、打探。

久而久之,他發下了一個共同的問題:老百姓吃不飽啊!沒有東西吃,加上天寒地凍、流離失所,所以脾胃虛寒、胃氣衰敗。用中醫理論的話來說,這就是中氣虛敗之象啊。

沒錯。就是這樣的中氣虛敗,才導致了上面的很多癥狀。脾胃虛寒,溫煦不及,於是腹部寒痛。中氣虛敗,不能化生氣血,則氣血無法濡養於心,所以就心慌、心悸、虛煩不寧、面色無華。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之氣衰,營衛之氣失調,則一身陰精匱乏,所以這個時候,患者就咽干口渴、手足發熱。

到這裡,謎團就解開了。看似不相及的三組癥候,鬧了半天都有一個病根兒,這就是脾胃虛弱、中氣衰敗!

到這裡,張仲景算是徹底明白了。只要溫中補虛,改變中氣虛敗的局面,一些癥狀迎刃而解。

想到這裡,仲景先師拾起筆來,寫了一張六味葯的方子。他把方子記在案頭,於日常行醫的時候多加留意和應用,結果發現,果然如他所料:在溫中補虛之後,腹中疼痛、舌淡苔白、脈象細弦、心中悸動、虛煩不寧、手足發熱、咽干口燥等問題,一併解決了。

這張方,就是在中醫世界裡大名鼎鼎的小建中湯。方見——

桂枝9克,甘草6克,大棗4枚,芍藥18克,生薑9克,飴糖30克。現代用法,是將除了飴糖之外的藥物水煎,取葯汁,然後加入飴糖,文火加熱融化,分兩次溫服。

看官,您不要小看這六味葯的小方子。這裡面暗藏乾坤。

君葯,乃是飴糖。飴糖可以緩急止痛,解決患者腹中疼痛的最緊迫問題。接下來,桂枝和芍藥扮演了臣葯的角色。桂枝和飴糖辛甘化陽,溫補我們中焦的陽氣。芍藥和飴糖酸甘化陰,更好地緩急止痛。如此,中焦陰陽之氣都得到了補充。營衛調和,則類似口咽乾燥、手足心發熱等問題可以解決了。接下來,用生薑和大棗健脾益胃,調和營衛。生薑可以幫助桂枝溫陽散寒,大棗可以幫助芍藥養陰止痛。最後,甘草這一味葯調和諸葯,同時健脾益氣,配合桂枝辛甘化陽,配合芍藥酸甘化陰。

總而言之,這六味葯,起到了止痛、緩急、溫補中焦、調和營衛、補中益氣之效,對於虛勞的腹痛患者十分適宜。

可以說,這樣一個小方子,對當時的中國人來說,實在太重要了。因為在戰亂頻仍的年代,脾胃中氣衰敗、虛勞之人太多了。這是當時社會條件的產物。因此,不客氣地說,這六味葯組成的小建中湯,救了當時中國人的胃,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立下了功勞。

時至今日,這張小建中湯的方子,依然被廣泛應用在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神經衰弱等疾病患者身上,繼續發揮著作用。

當然,這個方子,在具體應用的時候,需要變化加減。所以咱們一般人在借鑒應用的時候,務必有中醫師的辨證指導才可以。切記切記。

總而言之,小建中湯,是值得我們每個中國人紀念的偉大方劑。她對中華民族的貢獻,是難以言表的。所以,我們撰文為您介紹些粗淺的道理,供您品鑒、參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幫你學中醫 的精彩文章:

神秘的鬼堂穴!按住它,可以清理濁氣之源
看著顯老的人,心血往往不足!如何知道自己心血虛?

TAG:幫你學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