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曹操與袁紹決裂的原因:政見不合只是其一,野心才是最大主因

曹操與袁紹決裂的原因:政見不合只是其一,野心才是最大主因

長久以來,人們對三國曹操的印象,一直是白臉反派的角色,不過好在後世思想開放,曹操的形象也從開始的純反派,成為擁有眾多粉絲的梟雄。說起曹操,便不得不提到他的老對手袁紹,雖說兩人在後期斗得你死我活,可前期他們關係卻十分不錯,由於袁紹的出生年月無明史記載,所以只能從其他的人的記錄中,找尋到袁紹大概的年紀,曹操與袁紹開始往來,是在建寧二年,那年曹操才十五歲,因祖上為漢官,故而可以進入太學中學習,兩人也正式進行往來。那麼為什麼前期關係如此好,在團結才是力量的亂世,曹操與袁紹卻翻臉兵刃相見?個人認為野心才是最大因素。

建寧二年,袁紹正在洛陽為其繼父守孝,不過這只是表面而已,實際是為了觀望政治局勢,同時營造自己的關係網,青年時期的曹操,便是袁紹眾多小弟里的一個,在史書中還記載一件趣事,說兩個人年輕時候,屬於鬼厭狗嫌的人物,經常結伴一起去外面各種玩樂,行至某一處時,碰見有一對新人成親,於是便想惡作劇,曹操給袁紹出主意,說今晚要去搶新娘,兩人一拍即合。到了晚上,曹、袁二人潛入新婚夫婦家中,將新娘子擄走,新郎家見新娘被偷,於是糾集了一大幫人來追,袁紹、曹操兩人帶著新娘子慌不擇路,走的儘是些不見人煙的小路。

結果袁紹掉進一個泥潭中,怎麼也爬不上來,曹操見此將新娘子拋下,急中生智道,偷新娘子的賊人在這裡,嚇得袁紹趕緊爬上來,兩個人才逃出大部隊的追捕。從這可以看出,年少時的曹操與袁紹是臭味相投。熹平三年,二十歲的曹操舉孝廉出仕,那時袁紹已經有二十九歲了,從曹操舉孝廉出仕的角度,可以看出在太學這段時間裡,曹操並沒有把心思花在學習上,並且他本人也說過,自己不喜歡學文縐縐的儒學。到了光和七年,東漢王朝爆發黃巾起義,曹操從征平亂,後被委任為濟南相,這時的袁紹被大將軍何進徵召,成為其手下的謀臣之一。

中平五年,東漢朝廷設置西園八校尉,袁紹、曹操皆名列在內,兩人又再一次相見了。這個時候,其實兩個人已經形如陌路,曹操一心想救漢室,而袁紹卻想攪亂天下局勢,然後趁亂撈一些好處,東漢末年,江山在斷裂與崩潰之中,舊有的秩序已經無法在維持下去,此時袁紹的內心,早已經有了政治規劃的藍圖,便是通過天下大亂來建立起一個新王朝,這便是一開始的政見不合。不過這時,兩人關係還尚可,曹操對漢征西將軍還抱有一絲希望,同時也樂怡讓袁紹來主導政局。

中平六年,漢靈帝駕崩,曹操的年齡來到了三十五歲,這一年發生了許多大事,最讓曹操發愁的,便是何進不顧眾人勸阻,執意招董卓入洛陽,結果讓董卓以軍事力量把持朝政,袁紹本人自己放了把火,就逃回自己的老家冀州。其實招董卓入京,是袁紹最大的政治失誤,他原以為自己可以控制董卓為己所用,可卻忽略了他那點兵力,在涼州集團軍前面根本不夠看,其實袁紹一旦引入外部軍事力量,等於破壞了遊戲規則,不過在亂世之中,奉行的一向是槍杆子里出政權。實際上到了這個時間點,曹袁兩人的關係還沒有惡化,頂多就是政見不合,但目前最大的敵人還是來自於涼州的董卓,在這種政治背景之下,兩個人也算是同仇敵愾。

初平元年,曹操來到了三十六歲,而袁紹已經四十五歲了,這一年中發生了天下局勢發生很大改變,首先各地諸侯們以袁紹為首,弄出了一個聯合討董的聯盟,其次盟軍大敗徐榮,曹操在盟軍中的地位十分微妙,表面上雖然地位,因為這個時候他沒有任何官方名分,只是以個人名義在地方召集士兵,聯盟核心卻是一些被董卓任命的官員,例如劉岱、張邈等人,不過曹操因為與袁紹關係親密,故而可以進入決策高層,並且主導了汴水之戰。不過仗沒打贏,給關東軍內部造成極大的震動,曹操的地位也一落千丈,軍事力量受到了嚴重打擊,此時除了依附袁紹,他再沒有別的方法。到了初平二年,袁紹截殺韓馥奪走冀州,讓曹操統領了東郡,並且還打算立劉虞為新的漢帝,這也成為讓兩個人走向決裂的導火索。

在關係決裂之前,兩人還有過一次交流,袁紹打算以河北為基礎,抵抗北方的各路人馬,然後爭奪天下,可曹操卻不同意,因為那時他腦中還沒有獨立的戰略規劃,曹操以討伐黑山軍的名義,領著自己的部隊入駐東郡,並且獲得袁紹的支持,不過他的行動僅限於河北而已。初平三年,劉岱戰敗而死,鮑信迎接曹操成為兗州牧,在同年中組建青州兵,不過這並不意味兗州為他所有,由於鮑信的邀請只是建立在個人情感上,沒有得到兗州本土的豪族支持,曹操在兗州也是舉步維艱,同時他作為袁紹黨羽的威望,也在慢慢的磨損。自打曹操獲得兗州之後,就受到多方勢力的夾擊,首當其衝便是袁術的傀儡兗州刺史金尚,其次是公孫瓚的單經,鄰居陶謙也攻過兗州南郡,這時曹操也拋下成見,與袁紹合作抗擊袁術。

興平元年時,曹操第二次征討陶謙,但自己後院失火,呂布帶兵攻入兗州,造成大規模的叛亂,曹操只能撤回人馬,雙方展開數年的拉鋸戰,袁紹也派出人馬相助,最終呂布戰敗被趕出兗州。到了建安元年,四十二歲的曹操幹了一件讓後世人記住他的大事,便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將漢獻帝接回許昌,從這可以看出,曹操想擺脫袁紹的心,等到他真正控制了東漢小朝廷之後,兩個人關係徹底破裂,很多人將袁紹、曹操關係破裂,僅局限於袁紹沒能搶先迎回漢獻帝上面,實際上曹操早已經有單幹的想法,早在袁紹打算立劉虞時,曹操便想自立門戶,可是兗州內外的事務不答應,那時曹操的軍事力量還遠不夠看,也沒什麼好名聲。《袁紹傳》中記載,曹操迎回天子之後,河南之地皆收,關中大批貴族前去依附,袁紹後悔莫及,想讓曹操把天子安置在自己眼皮子底下,但是曹操直接給拒絕了。

袁紹的意圖十分明顯,就是想牢牢控制劉協,其實對於個人來說,許昌才是曹操最熟悉的地方,在兗州發生叛亂之前,這裡是曹操最堅固的基地,甚至還把他的家裡人接到這裡,之所以曹操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絕,也是因為他想徹底擺脫袁紹,袁曹兩家關係再也無法維持下去,而袁紹專心去對付北方的公孫瓚,曹操則是圖謀徐州,對淮揚的袁術虎視眈眈,而後面兩個人統一了河南、河北之後,正面的衝突就必不可少了,要說曹操為什麼與袁紹維持不下去良好的關係,最大的原因就是他的野心增長,曾經他只想當個征西將軍,後面想征討董卓,匡扶漢室,最後成為想要爭奪天下的梟雄,這才是袁曹二人決裂的關係所在。

參考資料

陳壽 《三國志》

范曄 《後漢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安歷史說 的精彩文章:

清朝鼻煙壺內畫藝術——方寸之間,壺天仙境
二戰結束後,並未受到懲罰的裕仁天皇,其戰後的生活是怎樣的?

TAG:心安歷史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