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包拯不善於寫詩,考進士基本不可能,主考官道:為你改考試內容

包拯不善於寫詩,考進士基本不可能,主考官道:為你改考試內容

唐詩宋詞是如今教材中必有的內容,也是我國古代文化精髓的集中體現。在我們的印象中,凡是才子必然都會詠誦幾句詩詞。可是事情總有例外,著名的清官包拯就極不擅長詩詞,而北宋的科考卻非常重視詩詞歌賦。既然如此,包拯是如何在科考中蟾宮折桂的呢?在包拯高中進士的背後,又藏著怎樣有趣的故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宋代是承接唐代政權的王朝,它不僅繼承了唐朝的各種政治制度,同時也繼承了其輝煌燦爛的詩詞文化。伴隨著文化的積澱,宋代的文人們也都是才華橫溢,湧現了如蘇軾、辛棄疾、李清照等一代名家。

在宋代若是有哪位士子敢說自己不會詩詞歌賦,就像當今的大學生稱自己不會上互聯網一樣,肯定會讓眾人笑掉大牙,甚至被當成異類來對待。

包拯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治國、斷獄高手,可是詩詞歌賦卻是他的短板。聽到這裡,您肯定會大吃一驚,認為小編在說笑,其實不然,我們可以從他所留下的詩詞中略窺一二。

包拯在詩歌作品《書端州郡齋壁》中寫道:「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包拯在詩中的立意非常明確,表達了自己高尚的情操,也抒發了為官不貪慕名利的高尚態度。可是從詩歌的鑒賞角度來看,其詩的遣詞造句,謀篇布局,格調韻律、水平比之其他的文學大家,毫無疑問地屬於三流水準。

包拯在年輕時曾拜劉筠為師,劉筠,字子儀,曾任翰林學士,後又以龍圖閣直學士的身份再知廬州,因此劉筠與包拯兩人時常見面。

劉筠為人剛直,從不喜歡結交權貴,在廬州任上期間,曾對包拯的人品讚嘆不已。從二人結識起,劉筠便認為包拯日後必成大器,隨即對其多有指點與照顧。

劉筠既然是包拯的老師,知曉包拯的長處,更清楚他的短板。包拯最不擅長的便是詩詞歌賦,而詩詞歌賦恰恰也是北宋科考時最重要的一個硬性指標。換句話說,以包拯的能力,日後必然能成為朝廷的棟樑之材,但是他卻過不了科考這一大關。

劉筠看在眼裡急在心中,他不想讓包拯的十年寒窗成為泡影,也不想讓官場少了一位為國效力的清廉官員。眼見科考的日子即將臨近,劉筠卻意外地收到了一封聖旨,皇帝委派劉筠作為主考官,負責辦理廬州考生的科考事宜。

劉筠對此感到很榮幸,可是他為官多年,也意識到了北宋科考的弊端。北宋是經濟富庶的王朝,同時也是文化燦爛繁榮的時代,在重文輕武的風氣下,朝廷開始注重以文採取士,文人們也醉心於雕章琢句的壞習慣,而把政治方略與理想拋諸腦後。

如此本末倒置的科舉制度,劉筠早已經看不慣了。隨即他上書皇帝,在奏章中對科考制度的積弊提出了意見。此時在位的皇帝是宋仁宗,在看過劉筠的奏章後,便欣然同意了科考的改革,將以詩詞為主的考試題目變成了國策論。

更改後的考題,讓包拯如魚得水,在考場上他文思泉湧健筆如飛,果然金榜題名考中了進士,北宋朝廷也同時網羅了一大波治國之才,其中包括文彥博、吳奎等人。

包拯在高中進士之後,正式進入北宋的權力體系內,靠著忠正剛直將地方治理的井井有條,成為了百姓民眾交口稱讚的大清官。直至30年後,在包拯等諸多忠心赤膽官員的努力下,北宋也迎來了著名的「嘉祐盛世」,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彰興」一筆。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解密 的精彩文章:

張士誠母親墓出土絲綢殘片,為何成為國寶,因上面綉有「怪」龍
希臘考古歷史上的「烏龍事件」,神秘的阿伽門農面具不屬於他本人

TAG:歷史大解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