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六日戰爭:20世紀軍事史上最具壓倒性結局的一場戰爭

六日戰爭:20世紀軍事史上最具壓倒性結局的一場戰爭

六日戰爭:20世紀軍事史上最具壓倒性結局的一場戰爭

1917年12月,英國擊敗奧斯曼土耳其接管耶路撒冷,英軍在雅法門等待司令官艾倫比將軍的到來。

1917年,英國擊退奧斯曼土耳其,以「委任統治」方式接管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的巴勒斯坦地區。英國隨即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外約旦(今約旦王國),西部仍稱巴勒斯坦(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當年11月2日,英國外相貝爾福發表《貝爾福宣言》,稱 「英王陛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之家,並願盡最大努力促其實現。」之後,那些因羅馬帝國的鎮壓,自公元66年起就陸續流落到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後裔開始紛紛返回迦南故土(今巴勒斯坦)。在猶太人返鄉的過程中,與當地原住的阿拉伯人發生過多次流血衝突。

六日戰爭:20世紀軍事史上最具壓倒性結局的一場戰爭

1948年5月14日,戴維.本-古里安在特拉維夫議會宣讀以色列獨立宣言。

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屆聯合國大會以33票贊成、13票反對(其中10個是伊斯蘭國家)、10票棄權的結果,表決通過第181號決議即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該決議規定,猶太國土為1.4942萬平方公里,約佔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7%,人口中猶太人為59.8萬人,阿拉伯人為49.7萬人;阿拉伯國土為1.1203萬平方公里,約佔巴勒斯坦總面積的43%,人口中阿拉伯人為72.5萬人,猶太人為1萬人;鑒於耶路撒冷神聖特殊的歷史、宗教地位,成立國際特別政權由聯合國來管理該市。該決議遭到民族主義空前高漲的埃及、敘利亞、約旦等阿拉伯各國一致反對,巴勒斯坦阿拉伯國未建成,阿拉伯國家聯盟也拒絕承認耶路撒冷國際化。這埋下了二戰後最長季的國際衝突:以巴衝突的種子,而耶路撒冷問題成為以巴衝突的核心。

1948年5月14日,在英國的託管期結束前一天的子夜,以色列開國總理戴維.本-古里安在耶路撒冷以西70公里的特拉維夫議會正式宣布以色列國成立。5月16日凌晨,阿拉伯國家聯盟(7個成員國)集結大軍4萬多人,主動挑起對以色列的侵略戰爭,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第一次中東戰爭又被以色列稱為獨立戰爭,以色列憑3.4萬的弱勢兵力險勝,阿拉伯國家軍隊死亡1.5萬人,以色列軍隊死亡約6000人。戰後以色列佔領巴勒斯坦總面積的80%,約96萬巴勒斯坦人被趕出家園,淪為難民。

六日戰爭:20世紀軍事史上最具壓倒性結局的一場戰爭

1948年左右,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離開猶太人聚居區,前往阿拉伯人領地。

儘管以色列在1948年獨立戰爭中獲勝,但自復國以來,這個年輕猶太國家不僅被生活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所抵制,阿拉伯人堅持認為以色列復國佔據了他們世代的家園;更始終被包圍在周邊阿拉伯國家戰爭威脅的汪洋大海里,阿以兩方的敵對情緒十分強烈。在以色列的西南部,是敵對的賈邁勒·阿卜杜勒·納賽爾上校治下的埃及;東部有控制著耶路撒冷與約旦河西岸的約旦王國;北部為同樣敵對的敘利亞哈菲茲·阿薩德軍人政府。從地緣態勢來講,埃及控制的西奈半島和加沙地帶對以色列的安全威脅最大;在東邊,被趕出家園的巴勒斯坦人大部分聚居在約旦河西岸,持續同以色列發生低烈度武力衝突;在以色列東北部,敘利亞的戈蘭高地附近,也經常與以色列相互炮擊。

更為複雜的是,出於冷戰需要和全球爭霸考慮,美國、蘇聯兩個超級大國也深度捲入這場註定曠持日久的衝突,以色列人得到美國支持,有大批美國及北約盟國提供的先進武器裝備;蘇聯則為埃及、敘利亞提供蘇制飛機、戰車、大炮等。泛阿拉伯世界民族主義的領袖—埃及總統納賽爾在蘇聯支持下,聯合約旦、敘利亞,隨時準備同以色列決一死戰,虎視眈眈地要把小小的以色列國從地圖上完全抹去。

六日戰爭:20世紀軍事史上最具壓倒性結局的一場戰爭

埃及總統納賽爾向歡呼的民眾致意

接下來30餘年,以色列與周邊的埃及、約旦、敘利亞、黎巴嫩等阿拉伯鄰國又打了4次中東戰爭。1956年10月31日,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又稱蘇伊士運河戰爭),以色列加入英法聯軍同埃及的納賽爾政權作戰,戰後,開羅正式將蘇伊士運河收為國有,英法勢力全面從中東退卻,納賽爾在埃及及整個中東阿拉伯國家中的個威望達到頂峰。以色列於次年3月撤離加沙地區、西奈半島,但取得通過蒂朗海峽的航行權,該海峽是約旦、以色列南部的唯一出海口;1967年6月5日,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又稱六日戰爭或六五戰爭),六日戰爭被看作是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在中東政治軍事力量對比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開戰4天內,以色列就佔領西奈半島和加沙地區,繼而攻佔東耶路撒冷老城及約旦河西岸地區,10日攻佔敘利亞戈蘭高地。埃及對以軍突襲估計不足,損失慘重。埃、約、敘先後被迫同意停火。

戰後,以色列把戰略縱深擴大了6.5萬平方公里,數十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再度被以色列趕出家園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又稱贖罪日戰爭或十月戰爭、齋月戰爭),埃、敘兩國集結優勢兵力在炮兵、航空火力和防空火網掩護下,分別向西奈半島(西線)、戈蘭高地(北線)同時突然發起進攻。由於以色列內閣戰前誤判情勢,以軍在戰爭初期付出巨大代價,經過殊死苦戰才取得慘勝。至10月24日停火,埃及控制了運河東岸縱深約10公里的狹長地帶,基本達到戰略目的(1982年4月,根據1979年3月埃以和平條約,以色列完全撤出西奈半島)。北線以軍撤至1967年停火線以西;1982年6月4日,第五次中東戰爭爆發(又稱黎巴嫩戰爭),以軍出動4個旅約2萬餘人,經過長達5小時的炮兵和航空兵火力準備後,在武裝直升機和海、空軍及炮兵火力支援下,在寬達53公里的正面上,分西、中、東三路向盤踞在黎巴嫩境內的巴解組織游擊隊發動大規模進攻;並襲擊了敘利亞軍隊把守的貝卡谷地。戰後,以色列從黎巴嫩撤軍,巴解組織撤離貝魯特。

六日戰爭:20世紀軍事史上最具壓倒性結局的一場戰爭

1960年代的以色列國防部長達揚和101特種部隊官兵合影

在歷次中東戰爭中,六日戰爭從6月5日開火到10日停火,只進行了6天。結果,埃及、約旦、敘利亞及伊拉克聯軍被以色列徹底打敗。六日戰爭的導火索是1967年4月7日,駐戈蘭高地的敘軍向以色列定居點開火,以色列國防軍迅猛還擊,擊落6架敘國米格戰機,大馬士革向開羅呼籲參戰,納賽爾馬上組織10萬大軍和1000輛坦克,開赴西奈半島的埃以邊界地區。5月16日,埃及武裝部隊總司令阿卜杜勒·阿密爾元帥要求聯合國撤出駐埃以邊境觀察所的所有部隊,隨即埃軍前進佔領一部分聯合國觀察所。5月18日,埃及外交部長通告所有聯合國部隊派遣國必須立即離開埃及和加沙地帶。5月22日,開羅宣布自次日起封鎖西奈半島東面,連通紅海北部與蘇伊士灣、亞喀巴灣南部的蒂朗海峽。

六日戰爭:20世紀軍事史上最具壓倒性結局的一場戰爭

以色列地圖

以色列國土呈南北走向,地勢狹窄,北接黎巴嫩、東北靠敘利亞、東臨約旦、南連埃及,西向地中海。從軍事防禦而言,以色列在抵禦外敵進攻時根本沒有縱深空間。而在1967年5月30日,約旦和埃及簽署五年共同防禦條約,如埃、約、敘聯軍發起合圍,將有機會在半小時內將以色列國土一分為二,一場中東大戰勢在必發。

六日戰爭戰場主要分為空戰和地面戰。大規模的空戰在1967年6月5日當天內即告結束,地面戰則由西奈半島戰役、約旦河西岸戰役、戈蘭高地戰役等構成。

六日戰爭:20世紀軍事史上最具壓倒性結局的一場戰爭

1967年6月5日清晨,3架以軍「幻影Ⅲ」戰機飛越西奈半島對埃及發起空襲。

六日戰爭中「一邊倒的空戰」

在仔細研判戰爭態勢後,以色列內閣決定「先發制人」,1967年6月5日,除冒險留下12架戰機擔任本土防空任務,以空軍大膽將其它戰機分波次全部投入到對埃及、約旦及敘利亞的空中突襲中。

以色列時間清晨7點10分,第一波183架戰機分批升空,分別撲向埃及10個機場。開羅時間比以色列晚一個小時,而埃及正常的早班時間是上午9點,當以軍戰機起飛時,埃及空軍巡邏機正返航加油、雷達室忙著填寫值班記錄,下夜班的官兵們正準備交接、上早班的官兵還在餐廳吃早餐。以色列時間8點45分、開羅時間7點45分,超低空飛行、依託沙漠地形做掩護的以色列戰機突然出現在埃及空軍基地上空,以軍戰機對跑道及戰機展開「閃電」空襲。第一批以色列戰機剛離去,埃及空軍地勤官兵趕緊衝出掩體搶修跑道,但不到10分鐘後第二批以軍戰機又殺了個「回馬槍」,地勤人員來不及躲藏,在開闊的機場上飽受機關炮掃射,造成大量傷亡。

第一波空襲後,以軍摧毀埃軍飛機197架,其中189架在停機坪上就被炸毀。6個埃軍機場破壞得不能使用、16個雷達站失去作用。以軍戰機在返航途中又順道消滅了埃軍的一批地對空導彈。以色列發起空襲後,埃及有12架米格-21和8架米格-19飛機升空應戰,8架在空戰中被擊落,其它皆因北方機場遇破壞無法著陸而墜毀。

六日戰爭:20世紀軍事史上最具壓倒性結局的一場戰爭

在紅海執行作戰任務的以色列海軍

以軍於9時34分共出動164架次戰機發起第二攻擊波,其中115架次持續襲擊埃及空軍基地,又擊毀埃軍機107架,13架次襲擊埃軍雷達站,其餘的執行巡邏和近距離空中支援任務。第二攻擊波共轟炸了埃及14個空軍基地,其中6個是第一次未去攻擊的埃及軍機轉場著陸的機場。僅僅一個上午的時間,埃及空軍幾近覆滅。

在以色列空襲埃及時,約旦、敘利亞的戰機相繼起飛,對以軍機場發動襲擊。但因事先缺乏準備,且戰爭意志猶疑不決,空襲規模很小,沒有取得什麼實質性戰果。而以色列在打垮埃及空軍後,即刻轉向約旦,約旦空軍瞬間消失。6月6日,以空軍又猛撲大馬士革、達米爾等空軍基地,消滅近一半的敘國空軍戰機。至此,埃及、約旦、敘利亞三國的空軍完全癱瘓,以色列徹底掌握制空權,為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六日戰爭:20世紀軍事史上最具壓倒性結局的一場戰爭

西奈半島戰役示意圖

六日戰爭:20世紀軍事史上最具壓倒性結局的一場戰爭

六日戰爭期間,以軍裝甲部隊向西奈半島縱深發起攻擊。

六日戰爭:20世紀軍事史上最具壓倒性結局的一場戰爭

西奈半島上的埃及裝甲部隊

六日戰爭:20世紀軍事史上最具壓倒性結局的一場戰爭

達揚和時任裝甲師師長的沙龍在西奈前線

六日戰爭:20世紀軍事史上最具壓倒性結局的一場戰爭

以軍在西奈前線歡慶勝利

西奈半島戰役

在空襲後半小時,以色列國防軍地面部隊5個師以坦克、裝甲車作前鋒,自加沙、阿里什和阿布奧格拉,朝西奈半島大舉進攻。當時埃軍在西奈半島駐有約十二萬人,共5個步兵師、2個裝甲師,分兵據守在各個戰略要點上。以軍裝甲部隊在空軍掩護下,佔領沙地帶後侵入西奈半島的阿里什、阿布奧格拉等地。接著,以軍兵分北、中、南三路,北路攻擊坎塔臘、中路直指伊斯梅利亞、南路對準陶菲克港和蘇伊士城,包抄進攻蘇伊士運河地區。埃軍雖頑強抵抗,發動了2次反攻,但終因沒有空軍支援而敗北。6月7日,北路以軍攻抵坎塔臘附近、中路以軍越過比爾吉夫賈法、南路以軍進抵吉迪山和米特拉山口,堵住了埃軍退路,埃軍不得不緊急封鎖蘇伊士運河。到6月8日,以軍全殲埃及在西奈半島上的5個師,一直挺進到蘇伊士運河東岸。當日,埃、以雙方接受聯合國的停火決議。三天時間,西奈半島就全部落入以軍之手。

六日戰爭:20世紀軍事史上最具壓倒性結局的一場戰爭

約旦河西岸戰役示意圖

六日戰爭:20世紀軍事史上最具壓倒性結局的一場戰爭

1967年6月5日,1輛超級謝爾曼坦克滿載以軍士兵開向東耶路撒冷。

六日戰爭:20世紀軍事史上最具壓倒性結局的一場戰爭

以軍攻進耶路撒冷老城

六日戰爭:20世紀軍事史上最具壓倒性結局的一場戰爭

一輛以軍軍車駛向阿克薩清真寺

約旦河西岸戰役

約旦起初不願意參戰,但開羅描繪的勝利願景讓安曼王室忍不住動心,遂宣布參戰,約旦軍隊向西耶路撒冷猶太區發起炮擊。約旦參戰兵力計11個旅共約55,000人,配備約300輛西式現代坦克。其中的9個旅(45,000人、270輛坦克和200門大炮)部署在約旦河西岸沿線,包括精銳裝甲第40旅。約旦的阿拉伯軍團裝備精良且訓練有素,但約旦王家空軍實力弱小,僅裝備24架英國霍克「獵人」式戰鬥機,該戰鬥機的基本性能與以色列空軍的「幻影Ⅲ」戰鬥機相同。

六日戰爭:20世紀軍事史上最具壓倒性結局的一場戰爭

1967年6月7日,以色列國防部長達揚、以軍總參謀長拉賓在戰地指揮官陪同下進入耶路撒冷老城。

為對付約旦軍隊,以色列動用了8個旅約40,000人的兵力和200輛坦克。以色列國防軍負責約旦方向的中央軍區平時轄制5個旅、其中2個部署靠近在耶路撒冷,被分別稱為「耶路撒冷「步兵旅和 「哈雷爾」機械化旅,第55傘兵旅也從西奈前線緊急召回到西岸戰場。

六日戰爭:20世紀軍事史上最具壓倒性結局的一場戰爭

一群傘兵簇擁著以色列國防軍首席拉比Shlomo Goren在老城「哭牆」前吹響號角

6月5日下午,以色列空軍全殲約旦空軍。當天晚上,「耶路撒冷」步兵旅南移到耶路撒冷,「哈雷爾」機械化旅和第55傘兵旅從北部包抄過來。在發動對約旦的地面進攻時,以色列攻打的戰役目標是先奪取東耶路撒冷老城南北的制高點,再進佔老城。與埃及陸軍命運相仿,失去空中庇護的約旦守衛部隊與增援部隊,如同靶子般任由以色列戰機屠戮。幾個小時之內,約旦的全部有線通訊線路都遭破壞,約旦河西岸的約軍司令部遭到以戰機狂轟濫炸後被迫撤到東岸。當日深夜,以軍對東耶路撒冷強勢發起攻擊,城西高地上的探照燈把約軍陣地照得如同白晝,以軍炮兵輕鬆地摧毀了約軍陣地。6日凌晨,以軍突入城區;7日上午,以軍對已是空城的東耶路撒冷發起總攻,上午10時就推進到猶太人的聖地:位於老城的「哭牆」腳下。

六日戰爭:20世紀軍事史上最具壓倒性結局的一場戰爭

1967年6月7日,一群以軍傘兵駐足聖殿山上,驚訝地觀賞。

六日戰爭:20世紀軍事史上最具壓倒性結局的一場戰爭

1967年6月7日,一群以軍傘兵在「哭牆」前席地休息。

以色列攻打耶路撒冷時,也同步展開對約旦河西岸北部地區的進攻。5日下午以色列越過停火線,6日凌晨佔領傑寧,6日夜晚佔領納布盧斯。7日,約旦、以色列雙方接受聯合國緊急發出的停火決議,而此時以色列事實上已完全控制約旦河西岸以前歸約旦管轄的全部地區。

六日戰爭:20世紀軍事史上最具壓倒性結局的一場戰爭

戈蘭高地戰役示意圖

戈蘭高地戰役

6月7日、8日,先後與約旦和埃及實現停火後,以色列的戰爭視線轉向東北面的戈蘭高地。戈蘭高地是敘利亞西南邊境內的一條狹長山地,長達60多公里,中部最寬處約20多公里。戈蘭高地上公路縱橫,交通便利,庫奈特拉城是高地首府也是戰略要地,從這裡有一條公路直插大馬士革。戈蘭高地與以色列接壤,高地海拔600到1000米,位處戈蘭高地上的敘軍炮兵陣地居高臨下,被以色列視為「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所以,雖然以色列、敘利亞都已宣布接受聯合國的立即停火決議,但以色列仍於6月9日中午,對敘利亞發起聲勢浩大的進攻,敘軍也負隅頑抗,激戰到夜晚,以軍佔領卡拉、扎烏拉和巴尼亞斯3個城鎮。6月10日,敘利亞一方面在聯合國控訴以色列違反停火決議,另一方面命令仍在戈蘭高地抵抗的軍隊迅速回撤以保衛大馬士革,使以色列輕鬆控制戈蘭高地的大部分地區,10日下午6點30分,以色列再次單方面宣布停火。

六日戰爭:20世紀軍事史上最具壓倒性結局的一場戰爭

以軍向戈蘭高地推進

六日戰爭:20世紀軍事史上最具壓倒性結局的一場戰爭

凱旋的以色列傘兵部隊

六日戰爭:20世紀軍事史上最具壓倒性結局的一場戰爭

以色列戰爭史上最經典的一張照片:1967年6月7日,第一批到達「哭牆」的以軍傘兵。

六日戰爭期間,以色列國防軍動用兵力250,000人、1,000輛坦克、1,500輛武裝車輛、290架飛機;阿拉伯各國動員兵力328,000人、2,300輛坦克、1,800輛武裝車輛、951架飛機,雖然交戰雙方力量懸殊,以色列卻僅付出680人陣亡、2,600人受傷、15人失蹤及被俘、400輛坦克損毀、40架飛機遭擊落的代價;而阿拉伯各國則計4,300人陣亡、6,100人受傷、7,500人失蹤及被俘、960輛坦克損毀或被俘、440架飛機遭擊落。

六日戰爭是20世紀軍事史上最具有壓倒性結局的戰爭之一,戰後,以色列從埃及手中奪取加沙地帶及西奈半島;從約旦屬地分割約旦河西岸地區(包括東耶路撒冷);從敘利亞領土搶佔戈蘭高地。(1967年11月22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242號決議,要求以色列撤出六天戰爭後佔領的它國領土,也要求阿拉伯國家承認以色列的獨立與安全。以色列於1982年把西奈半島歸還埃及,換取埃及承認以色列,但拒絕撤出西岸。巴勒斯坦人繼續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從事反以活動,雙方形成多年僵局。);同時,六日戰爭也是「先發制人」戰爭的一個典範,是中東歷史進程中最具戰略意義的轉折點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