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同古城和雲岡石窟

大同古城和雲岡石窟

大同古城和雲岡石窟

一九四〇年前後,曾任職上海《雜誌》社記者的朱慕松先生參觀了大同城及雲岡石窟,並寫下了三千六百餘字紀實隨感。文章介紹了當時大同城內些許市井生活和雲岡石窟珍貴的鮮為人知的故事,保存了極其珍貴的歷史資料。

蒙疆紀行之

大同和雲岡

大同和陽門

1

從張家口到大同

高度達1.050.036(1050米—1036米公尺的大同盆地,是屬於黃河地帶的。從張家口到大同,沿路可以看到穴居人民原始型的生活。一路上,連綿的是陰山山脈,從山脈上流下來的水,往往把地質鬆散的黃土層,圍成一條條深深的峽谷。

大同周邊鄉村的土窯房

記者到達大同,前後有兩次。第一次是從張家口傍晚開的列車,到大同已經夜深沉時。出站時,幸虧遇著一位相識一年的同業,老遠從城裡趕來歡迎。塞北之夜涼如水,大家握手,想不到,在塞外碰頭,感到掌心的熱意。

大同火車站

只有四輛的洋車,出來的旅客到有幾十位。從車站到城裡,有好幾里路,那天電燈廠的電線壞了,沒有電燈,只好在黑暗裡摸索前進。快到達城門前的時候,同業叮嚀著說,「這裡不比南方,還是在第一線上。進門時得鞠三次躬,還有對中國警察得恭敬些,免得吃眼前虧,來吧,你照我樣子做好了。」

鼓樓下的車夫

第一次對大同的印象,恰是黑暗的城街,驀然轉了一個彎兒,在衚衕口煤氣燈點燃的光亮輝耀如白晝,是家大戶人家,人聲嘈雜恍若蜂蜜窠,同業悄悄的說:「是家賭場,從鄉下上城的農民,當傾家所有,一擲千金的。」

民國時期的賭徒

又拐了幾個彎,突然有電筒的燈光,借著光看去,幾個穿西服的漢子,大搖大擺的走來,神氣十足,「是警察局的特高科人員,當地南面王。」同業等他們走過後才說,「去查旅館吧,旅客們又得碰到了彆扭了。」

初會大同之夜,如是印象而已。

2

蕭條而仍不失都會性

大同是北魏舊都,武帝於天興中(297至403年)建廟宇於此,是以前山西省第二個都會,全城大都是佛教徒,歷來的宗教建築,偉大宏嚴,古迹極多的。

華嚴寺大雄寶殿

矗立在御河(又名玉河,是永定河上流,入桑乾河)的城牆,是明初防蒙古族侵襲,由大將軍徐達修築。經過清初的重新修理,是很巍峨的。不過在北門口聳城的城樓,炸成很多洞眼,是硝煙的遺迹。

民國時期的御河

大同城裡的市街,非常整齊,如同「田」字型,東南西北四門。一共四條直線的街,四條街的正中是四座雄起的牌樓,是市中心的地點叫「四牌樓」的。住戶的居屋都建築得非常考究,現在大北街,許多日本的料理店、宿屋、酒吧間成「大同銀座」,變換了大同藝術性建築的風格。

清遠門門洞

原來大同城內,家家戶戶的住屋,屋脊上都有美觀的龍頭和寶塔,依照北平宮廷造的。傳說在清時有一個得寵的臣子是大同人,告老回鄉前到宮裡去辭行,很依依不捨,皇上問他有何所愁呢?他說他愛宮裡的建築,皇上就准許他在家鄉模仿,過後家家戶戶依著樣子造了房。

武定街

大同在事變前很繁榮的,現雖蕭條仍不失它都會性的原因,第一是晉省和塞北交通中心,有同蒲路、同並公路、又是平包線的中心,塞上居民到山西去,是必須經過的驛站;第二是塞上的工業區,有規模很大的酒精工廠、制粉廠、火柴廠、洋灰工廠、蛋粉工廠、啤酒工廠;更重要的就是臨近有萬餘礦工的口泉煤礦。

3

大同人的悲哀

大同在事變前,有過它的繁榮。那時晉綏的糧食經此運轉,平津的輕工業出品,由大同分散到晉北內地,形成了晉北經濟的重鎮;大的銀號、百貨公司糧食號紛紛設立;這些大資本的經營,大老閻是山西的軍人,軍長司令,莫不有他們和紳商合辦生意經。這是大同軍政紳商,過著很奢侈的生活。平時百姓也因為商業景氣的緣故,吃慣、用慣。大同女人,更悠閑的把整天的工夫,用在修飾上。單是梳一次頭髮就是費了半天時間,山西人原是節儉著名的,在大同一反其常例。

大同婦女

事變後,大商店也毀了,一切的商品走上了統治的道路,商業失去了他集散的重心。個人的盈利一落千丈,大同人的家道中落,一向愛場面的習氣是改不了,他們情願把金錢花在房屋、傢具的裝飾和衣著的考究上,沒有餘錢再能顧到吃的問題。除了一批鴉片商,賭場老闆和警務人員外,看著大同人,穿的好,住的好,背著人家吃著粗糙的油麵,和價最低廉的一種土產——大芷藍(形如蘿蔔的食品)、葷菜是一個月也難得上口,這是愛場面的大同人的悲哀。

清遠街

4

久盛樓與日本料理

這是城裡人的話,鄉下人還是節儉和刻苦的。都從山西來的,在峰巒起伏貧瘠的地帶,是在遠離家鄉去走口外,到河套或張北商都。山西農民的拓荒殖邊的精神是值得欽佩的,他們身穿布襖,頭戴羊皮帽,把被鋪扎在木棍上端,就肩著木棍,去走他鄉,到處為家。

民國時期出行的大同百姓

大同城現在居民是六萬,其中,日僑八千五百人,市街上觸目的是「鴉片配給所」,飯莊有貼著布告,民間私藏鴉片者,須送官家收買,否則嚴懲。以樹立清查制度,由官家統一「配給」。

司令部街

大同的居民,多信仰佛教,平均每十戶有一家廟宇,現有許多改為機關學校和駐紮軍隊處,可是上華嚴寺的工精細精美絕倫的壁畫、下華嚴寺的大佛座、南寺的佛塑,都有它藝術上的價值。後兩廟宇,因材料貴、修理不起,有的側殿已經荒頹了。

華嚴寺神像

大同的九龍壁在大東街高五丈、寬二十丈,嵌大龍九條,壁周繞以小龍無數。本為明王府照壁,建於洪武九年(1376年),很生動。離別大同前會去「游龍戲鳳」所在地——酒(九)樓巷,傳說是明武宗(1506年)在這裡和賣酒的李鳳姐相見之處。久盛樓的原址現經改為日本料理館,過去帝王的艷史,只好出於想像。

九龍壁

近於燕山支脈恆山山脈的渾源廣靈等地是在大同的南邊,共軍依山做活動的區域,現在日軍正進行討伐。大同城內成軍事後方的情景象,騎兵隊的巡邏、軍用車的往來,有一種緊張氣氛包圍著。

大同藥王廟

5

雲岡石佛寺

從大同城去雲岡,原有長途汽車可以通達石佛寺。記者第一次去大同時,恰巧因為防疫的關係,交通工具停頓著。隔了約一個星期重去,別路的汽車已經恢復,去雲岡的還是中斷。從大同城到雲岡只有三十華里,沿路是燕山險境,不過到了大同,就抱著非去不可的決意,顧著一輛車就獨身出西門,向西北方去了。

觀音堂

經過了黃土沙礫的大道,到小站村。穿過樸實的山西村落,就走上山徑,在連綿如雲的武周山的羊腸山路上,這一條山路是新鑄成的。以前是沿著武周河,常常因為地勢低洼,受山洪沖斷。新的公路迴迂山坡上,就此較好的多。途中經過觀音堂這小廟,前有一座三龍壁,是明代的建築,三條琉璃?瓦的各不同樣色彩底龍,有生動的飛舞的塑影。廟很古雅,如小城郭。過此是起伏的山道,每隔一丈就有愛路的農民在守哨。日夜站著,飯也從家中送到山坡上,一個個披羊毛襖,面色被陽光曬得黝黑,服裝和神氣就像原始民,他們辛勞的守望,保障著公路的安全。因為在山道上,只要在斷崖旁的徑上,把泥土掘松,就能始載重車反身陷入丈餘的河流中。

雲岡石窟

山路的斜坡很高,記者常從車上下來跑著翻過山頭,終於在兩個鐘頭後,看到前面雲岡堡許多洞窟的全景。這時內心的歡愉,是不能把什麼來譬喻的。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是一千五百年前的偉大藝術,開始雕刻是在公元四五三年(魏興安二年),由高僧曇曜,到武周山,在北魏主者允許保護下,開了五所的洞窟。過後皇家紳民都熱烈的接著開鑿鑄造,經過了三十六年間,成其大功。

6

大佛蓮座陷入土中

顯在眼前的雲岡石窟中央是翠綠琉璃瓦屋頂的石佛寺,建在靠山上,共三層樓頂雲,同岡堡的山幾乎相等了。經過石階入正殿,在樓下只看到高約六十尺的大佛,只能仰視,平面看去,是看不到佛的全身。只好一層層走上去,到最高一層方能和大佛的頭部相對,這一窟的大佛像是經過修飾的,佛身裝上了金。四壁浮雕塗上了新的色彩,有的地方還補上了彩,失去了原有的素樸,看到大佛的面姿,還是法相莊嚴、容顏慈祥。

雲岡大佛

在石佛古寺的阿彌陀佛洞和釋迦佛洞,佛像都是塗上了金,古寺的樓閣遮掩佛的法相,其餘都在露天的石窟里。石壁長約數里、一共有大佛二十四窟,小窟七十一洞。沿山走去,佛窟連綿每一洞里莫不有古代宗教藝術的寶藏。

莊嚴法相匾額

在雲岡石窟里,讀者最熟悉的大佛像,到並不是石佛寺里裝金的,而是白佛耶洞的露天佛,原來這石窟的前面已經全部崩壞,佛像已經全暴露在外面,從一里路外看雲岡,望到的是寺廟石窟和這尊大佛。因為露在外面,便於全身攝影,所以讀者所看到的雲岡石窟多半是這一尊。這偉大的露天佛,是坐的形象。從膝以下的蓮花座已經淹沒土內,全像的慈祥莊嚴,令人驚讚的說不出話來。

雲岡露天大佛

再有在第八窟的頂上所雕的「飛天」,這美麗的塑像,正同希臘的浮雕,是不容易見著的,中間是朵秀麗的蓮花、花瓣四開,周圍繞著半裸體的飛天女神,頭上有著圓圓的光圈,飄在天空、柔若無骨,內體是豐滿、面闊是慈藹,肢臂融圓,一個個飛舞的姿態實在是美妙呀。

雲岡飛天造像

7

被毀佛頭九十一

記者到一個個石窟去觀覽著,有許多的荒僻的石窟,爬山撥開荊棘去看著寶藏,以飽眼福,關至岩石把褲子也劃成幾條縫,還是戀戀不捨的。可惜的許多的佛頭都被古董販子,把刀斧鑿去,任意的破壞。使得許多石窟里的佛像成了殘缺不全,一共被毀掉的佛頭,是九十一個,正是古代藝術雲岡的浩劫。

雲岡石窟山門

雲岡石佛是值得留戀的,其中一如來、一飛天、一肢、一葉,莫不精巧絕倫,從一微細的小石佛就可以管窺千年以上古代樸實藝術的大千世界。到雲岡去,看到佛像的真和美,一次又一次的收穫,十次百次,每次都可以獲得新的啟發。

雲岡匾額

雲岡石佛是佛教全盛時代的結晶,從石窟里,可以管窺以前佛教的生活——行腳僧雲遊四方,在中意的地點,大概是流溪旁的斷崖上,開鑿著石窟(起初單是石窟,後來雕刻出使人膜拜的石佛),每日向村中乞討,赴河中飲水,接著靜坐窟中,以修正果。至於附在石窟前的廟宇,都是後來的演進罷了。

民國時期的雲岡石窟

現在的雲岡村是很荒涼,只有寺的對面有家照相館出售照片和汽水。想在村中找到膳宿處,是還沒有的,這使長途以朝山進香樣心情,還參見石佛的遊客,不能有一日以上的耽擱,在暮色蒼茫里,記者也只好揮一下手和石佛們作別了。

來源文博山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飾迦 的精彩文章:

南京博物院60幅精美玉器圖錄
中國最美的顏色在故宮,不要低估了皇上的審美

TAG:飾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