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國剛找中國要了兩百億,國家就發生災難,中國又送七千萬斤糧食

一國剛找中國要了兩百億,國家就發生災難,中國又送七千萬斤糧食

清朝從天朝上國的迷夢,到真正認識到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是有一個過程的。列強用槍炮讓清政府認識到這個世界已經變樣,還守著儒教的大義,已經不行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朝一邊開啟洋務運動,一邊開始尋求與外國人打交道的方法。

大清不是完全沒有人睜眼看世界,早在1841年就有魏源寫了一套《海國圖志》,詳細介紹了海外各個國家。但沒有影響朝廷的重視。直到一個美國人,撰寫了一本《萬國公法》,清政府終於搞明白了什麼叫做外交。

《萬國公法》是美國學者惠頓撰寫的,由美國傳教士威廉·馬丁翻譯。這位傳教士有個中文名字叫丁韙良,他為中美談判做翻譯時,發現清朝官員對國際法幾乎一無所知。於是把這本書翻譯成漢文,介紹給清政府。

丁韙良對中國還是很有感情的,傳教期間發明過一套拼音,能讓小朋友在幾天內就學會漢語發音,教學效率比傳統的私塾高得多。他把《萬國公法》帶進中國,總體上還是出於方便各國與中國交往,客觀上也起到了讓中國人用國際法維護自己權益的作用。

相比歐洲列強,那時候的美國人還是比較淳樸的。當法國代辦得知《萬國公法》後,大罵丁韙良把國際法告訴給中國人,以後就不能胡亂開價了。這跟現在的中國人加入某些國際組織,並取得優勢後,西方人總想改變規則,限制中國人的想法是一樣的。

1864年,在渤海發生了一起外交事件,一艘丹麥漁船被普魯士扣押。總理衙門從《萬國公法》中找到了處理此事件的法理依據,中國領海內中國是有權執法的。然後要求普魯士釋放丹麥漁船,普魯士理屈只好照辦。

有了這次的勝利,清政府把《萬國公法》當成了寶貝,以後一有外交事務,就在上面找條款。總理衙門這下變成清政府里,最具有法治精神的部門。也正是從《萬國公法》中,中國人開始認識到領事裁判權是不合國際法的,國家的主權範圍就是炮彈所能射到的地方等等。

即使是慈禧發動義和團,對列強宣戰,也是因為從《萬國公法》找到法理依據。被欺負的國家,如果無處伸冤,可以用武力抵抗的。慈禧認為,大清被列強欺負慘了,所以用武力反抗是正當的。只是她沒搞明白,國際法很多時候只是列強的遮羞布,武力才是他們真正的信仰。

懂了點國際法和國際事務後,清政府也想積極融入國際社會,改善一下自己的形象,對外捐款便是個好辦法。1906年,日本發生自然災害,清政府籌集了1000萬斤大米,捐給日本災民。第二年,又從各省徵集了6000萬斤糧食,賑濟日本水災。

清政府對外捐助也許是好意,但選的對象有問題。日本十年前才打贏甲午戰爭,索要了2.3億白銀(換算人民幣約兩百億左右)。中國人正恨得牙痒痒的,這時候還給他們捐糧食,這不是資敵嗎。中國人自己糧食還不夠吃,國內到處有饑民,捐給小日本卻有這麼多,招人唾罵也是正常的。

1908年,義大利又發生地震,死了15萬人,清政府捐5萬兩白銀給義大利。這回的非議少了很多,義大利在列強中算弱的,沒怎麼欺負過中國,這一回死了很多人,捐助一點也是應該的。

清政府越來地越明確地意識到,自己不再是天朝上國,而是國際社會的一員。於是,開始積极參加各種各樣的國際組織,簽訂了許多國際條約,期望滿清能成為一個正常國家,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

但是,清政府對國際法的學習,仍然只注重於「器」的層面,想用國際法來維護自己的統治。對真正主宰當時國際政治的地緣政治,缺乏必要的認識,連李鴻章這樣的外交高手,也只是有點模糊的概念。

反觀日本人,對西方世界了解得相對更加透徹。日本的崛起,不僅僅是因為明治維新的成功,更多地是巧妙地藉助了歐洲國家對俄國的防範。日本把自己打造成遏制俄國擴張的前線,從而贏得了英國的鼎力相助。

日本由此獲得了西方大量的資金和技術支持,以及默許日本在朝鮮和中國的擴張。甲午戰爭時,日本的軍費是靠英國人幫他賣債券才撐到最後的。有專家認為,如果清政府堅持不投降,日本政府很有可能會先破產,戰爭都打不下去,清政府有很大可能不戰而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觀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一個龐大家族內部爭鬥,直接點燃三十個國家的戰火,中國是受害者
中國缺錢,兩個國家搶著送錢給中國,中國不要就是不給面子

TAG:正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