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李瑾玟教授:讓孩子接受挫折教育,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自理能力

李瑾玟教授:讓孩子接受挫折教育,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自理能力

挫折即可磨礪人們的意志,讓人們變得更加勇敢,變得更加堅強。挫折又會打擊人們的積極性,讓人們變得無助、不自信。

在挫折面前,人們只有勇敢去面對,才能提升自身能力。如果膽怯的話,只會讓自己的人生走下坡路。

從古至今,但凡有所成就的人,人生處於逆境時,總能砥礪前行,不畏困難與挫折。

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需要接受挫折教育。隨著孩子的成長,所接觸到的事情較多,遇到的挫折自然會增加。

在小區公園內納涼,鄰居帶著3歲兒子玩耍,在跑步的時候,孩子不小心摔倒了。

媽媽急忙上前把孩子抱起,不停地安慰孩子:「寶寶不哭,摔著了沒?」見孩子在哭泣,媽媽當著孩子的面,用腳跺地說道:「都怪地不好,讓寶寶摔倒了,媽媽打地,寶寶不哭」!

一昧的溺愛,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自私,不懂得尊重他人,承受能力越來越差。

老鷹是壽命最長的鳥類,當它在40歲的時候,羽毛與爪子已經老化。老鷹要麼等待死亡,要麼承受劇痛獲得重生。

老鷹為了獲得重生,只能將指甲拔掉,讓新的爪子長出來。將羽毛拔掉,讓新的羽毛長出來。

在人生成長的道路上,應當要有破繭成蝶的毅力。唯累過,方得閑;唯苦過,方知甜。

因在孩子幼兒期,學會面對挫折,應對挫折,能夠讓孩子活得更好,孩子將更加勇敢與自信。

01挫折教育具體意義是什麼?

1)培養戰勝挫折的毅力

孩子剛出生的時候,猶如一張「白紙」,等待著父母去書寫。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就是在不斷戰勝困難與挫折的過程,唯有此才能茁壯成長。

6個月-1歲的孩子,在此期間,將經歷長牙齒、坐立、爬行等,每一項技能的練習,都需要孩子付出努力,才能真正成功。

長牙齒的時候,牙齦非常癢,正是經歷這個過程,才會長出新的牙齒。學習坐立的時候,並不是一氣呵成,需要寶寶經過無數次的倒下、坐起,最終才學會坐立。

1歲-2歲的寶寶,則開始學習走路。眾所周知,小孩子學會走路,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應當要經過長期的練習,最終才學會走路。在此過程當中,孩子摔倒過,站起來繼續練習,只有千錐百鍊,才能學會走路。

事實上,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有著愉快的成功,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

在幼兒時期進行挫折教育,主要的目的與意義在於,讓孩子在體驗中,學會面對困難,並且戰勝挫折。

2)培養抗挫折和耐挫折的能力

挫折教育的內容是多方面的,不僅有吃苦、生存、社會及心理教育,還有獨立、勇氣、意志及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等培養。

進行挫折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孩子吃點苦、受點累,更為重要的一點在於,可以潛移默化的培養孩子抗挫折的能力。

02幼兒遇到挫折的反應

1)焦慮

事實上,當幼兒預感到即將發生不良後果的時候,往往會產生一種複雜的情緒狀態。這是孩子處於挫折時期,較為普遍的心理反應。主要的特徵表現為,煩躁不安、恐懼和擔心。

2)冷漠

有些孩子在遇到挫折後,並不會表現出自己的憤怒情緒,往往是壓抑自己,採用非常冷漠的態度來對待挫折。冷漠表面上是不關心,但事實上卻很在意。

3)逃避

在現實生活當中,很多孩子遇到一點挫折與困難,並不是想辦法如何去克服?而是想著怎麼去逃避?主要特徵是,不敢面對現實,拖延時間,陷入一種幻想當中,在想像當中獲得滿足。

03孩子遇到挫折怎麼辦?

1)榜樣的力量

每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都應當要有一個好的榜樣,它對孩子有著較大的影響力,將成為孩子成長的目標與動力。

19世紀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榜樣對兒童的心靈是一股非常有益的陽光,而這種陽光是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替代的。」

2)有意吃苦法

近些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物質優越,孩子生長在這樣的環境當中,往往會缺乏毅力的鍛煉。

父母為了孩子的成長,應當要有意讓孩子吃點苦,目的在於磨練孩子的意志,讓孩子懂得堅持。

04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1)要樹立挫折教育意識

事實上,無論孩子遇到什麼困難與挫折,父母都想要去保護孩子,盡其所能幫孩子完成。父母的這種觀念,反而會影響孩子。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受點困難與挫折,對孩子來說是有好處的。例如:孩子在做作業的時候,遇到一道不會做的題目,經過認真思考,終於解答出來,這種成功的喜悅,會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

那麼,父母就要正確看待挫折,要明確挫折的價值,將挫折看成是提高適應力,磨練意志力的好方法。

2)鼓勵孩子克服困難與挫折

朵朵是一名一年級的學生,課後老師布置了家庭作業,在做數學題的時候,有幾道題目朵朵不知道怎麼做?於是就尋求爸爸的幫助。

爸爸看了一下數學題,感覺並不難。幫助朵朵分析題型,講述具體的解法,然後鼓勵朵朵,讓她自己去思考解答。

雖然爸爸講的比較全面,但是朵朵依舊不知道怎麼做?於是爸爸又跟朵朵講了解題思路。

根據爸爸的解題思路,加之朵朵自己的思考,最終把題目做出來了,並露出成功的喜悅。

父母在進行挫折教育的時候,不光要從理論方面去教育孩子,更應當要從實際生活中,去鼓勵孩子克服困難與挫折。

3)正確引導孩子面對困難與挫折

父母應當要告訴孩子,困難與挫折並不可怕,它們雖然是人生中的絆腳石,同樣也是人們前進的動力。當我們克服困難與挫折,才能通往成功的彼岸。

引導孩子多讀一些偉人傳記,孩子讀的書越多,就能感覺到,人生的道路上,就是在不斷戰勝挫折與困難的過程。

愛因斯坦發明電燈的時候,歷經十三個月的艱苦奮鬥,試用了6000多種材料,實驗了7000多次,終於取得突破性的進展,才會有萬家通明的景象。

美國第十六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從小就幫助家裡干農活、提水等。林肯在成為總統之前,做過擺渡工、種植園的工人,鄉村郵遞員。

儘管身處社會底層,但是林肯一直在不斷努力,在不斷奮鬥。戰勝人生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困難,最終成為美國總統。

在人生成長的道路上,總會經歷這樣或者那樣的困難與挫折,想要成功唯有突破。戰勝困難與挫折,勝利的曙光就在前方。

4)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

或許有很多父母並不贊成這種做法,認為這樣的做法,是故意給孩子找罪受。先不要著急,更不要急著下決定。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在幼兒園進行有關自制力的心理學實驗。

挑選三十二名學生參與實驗,在實驗開始的時候,在每一位小朋友面前,都會擺放著一塊糖。

並且告知孩子,他們可以馬上吃掉糖。也可以等待十五分鐘再吃,這樣就可以獲得第二塊糖。

結果有的孩子,立馬就把糖吃掉,有的孩子等了一會,也把糖吃掉了。有些孩子等待足夠長的時間,得到了第二塊糖。

這個實驗最初目的在於,研究不同孩子展現出的自控能力。但是,十八年之後,意外發現當年「等待足夠長時間」的孩子,在青春期表現更為出色。

著名的棉花糖實驗,給人們的啟迪是,孩子自制力的培養,與他們未來的成功,有著一定的關聯。

延遲滿足,是為了獲得更大的享受,追求更大的目標。日常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就要注重孩子承受挫折與困難的培養,提高孩子的抗壓能力。

要讓孩子懂得,沒有誰能誰誰便便成功,只有經歷風雨才能見到彩虹的道理。

人生路漫漫,會遇見形形色色的人,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在人生的道路上,應當要具備破繭成蝶的毅力。要有著不屈不饒的精神,在挫折與困難面前永不言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星星育兒心得 的精彩文章:

這四種孩子,長大後肯定有出息,你家孩子符合三條,父母就偷偷樂
一家三口罹患疾病,父母抓鬮陪女兒走下去,這樣的做法暖心

TAG:星星育兒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