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說文解字》第197課:「永字八法」中的「趯」,為啥不叫「鉤」

《說文解字》第197課:「永字八法」中的「趯」,為啥不叫「鉤」

本文標題中的問題,可以在第二個字「趯」字部分小資料項內找到答案。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97課,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中的三個漢字,分別是趮,趯、(走+厥,GBK字型檔中無此字,很多設備無法顯示)。今天的三個漢字基本都可算作生僻字,但趯字因為在書法學習中常見,所以我們今天課程的重點是「趯」字。詳情如下:

1、趮。讀zào。《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趮,疾也。從走,喿聲。」形聲字,本義是疾速。又被引申作動而旁出。《周禮.考工記.矢人》:「羽豐則遲,羽殺則趮」。鄭玄注稱:「趮,旁掉也。」關於這一句,可以理解成兩個意思:其一,羽毛豐滿的弓箭,飛行速度遲緩,羽毛稀疏的弓箭,飛行速度就快,這是「疾」的意思;其二,羽毛豐滿的弓箭,飛得遲,但飛行準確,能準確命中目標,羽毛稀疏的弓箭,飛得快,但會偏離目標,即「旁掉也」。因此,趮有以上兩種含義:疾;旁掉。

《說文解字》第197課:「永字八法」中的「趯」,為啥不叫「鉤」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民國時期的「矢人」)

本義之外,趮還有動的意思,同於「躁」。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走部》:「趮,今字作躁。」《管子.心術上》:「搖者不定,趮者不靜。」搖擺就不能鎮定,躁動就不能平靜。

趮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97課:「永字八法」中的「趯」,為啥不叫「鉤」

(趮字的小篆寫法)

2、趯。這個字有兩個讀音,兩個讀音在書法概念中都有應用,分別以小資料形式列出:

(一)yuè。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趯,踴也。從走,葯聲。」段玉裁本將「踴」字改作「躍」。形聲字,本義是跳躍。《漢書.李尋傳》:「涌趯邪陰,湛溺太陽。」升騰跳躍邪惡陰謀之說,遮沒了正大太陽之說。

小資料1:「趯鋒」與「錐畫石」(注意,不是「錐畫沙」)

趯字與書法相關,最要緊的是唐代張懷瓘的《玉堂禁經》中所記載的「九用」理論里的「趯鋒」。

《說文解字》第197課:「永字八法」中的「趯」,為啥不叫「鉤」

(唐代書法理論家:張懷瓘)

九用為什麼特別重要,是因為它被稱為王羲之書法系統的「不傳之秘」,認真理解了「五勢」、「九用」才談得上理解王羲之書法。當代書家黃簡先生認為「九用」是用筆之法的關鍵的關鍵,我們平常經常聽到的「錐畫石」之說也來源於這裡,如圖:

《說文解字》第197課:「永字八法」中的「趯」,為啥不叫「鉤」

(《玉堂禁經》里的「九用」)

看,九用的第七條:「七曰趯鋒,緊御澀進,如錐畫石是也。」我們上面已經說了「趯」的含義,這裡的「趯鋒」,其實就是躍鋒。躍鋒是用筆方法,具體如何呢?是「緊御澀進,如錐畫石是也。」緊御澀進,黃簡先生將這一句話拆開講解過,具體如下:

御,《說文解字》解釋「使馬也」,古人騎馬代步,「緊御」就是緊緊地拉住馬,這就是「勒」(這個字也跟書法有關)。澀,《說文》解釋是「不滑也」,艱澀,不通暢。這句話的意思,並非要勒馬停下來,而是避免失控。不是放馬疾行,而是艱難地前進。在書法中,筆鋒等於馬,御鋒等於御馬。所以稱之為「澀進」,前人說好像在濕泥上行走。筆鋒要咬得住紙,粘住紙。

《說文解字》第197課:「永字八法」中的「趯」,為啥不叫「鉤」

(黃簡先生所示範的錐畫石)

接下來是「錐畫石也」,好像以鐵錐子在石頭上畫線那樣,這樣用鋒就對了。熟悉尖鋒線的朋友一定知道,尖鋒線是質量最好的書法中鋒線條,而要實現尖鋒線,就是要用好趯鋒,所謂的趯鋒,就是「錐畫石」,關於錐畫石,最初似來源於錐畫沙,有傳說:

唐代書法家張旭的筆法,來之於他的舅父陸彥遠。陸彥遠曾經對張旭說過自己學書法的經歷,他說:「吾昔日學書,雖功深,奈何跡不至殊妙。」學了很久,下了很多功夫,就是線條不夠好看。「後問於褚河南(就是禇遂良),曰:「用筆當須如印印泥,思而不悟」。他後來有機會請教大書法家褚遂良,褚只說了一句話:「用筆要像列印章」。陸彥遠一頭霧水,不懂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後於江島,遇見沙平地靜,令人意悅欲書。」後來在一個島上,看見一片平沙地,令人很想在上面寫字,「乃偶以利鋒畫而書之,其勁險之狀,明利媚好。」於是陸彥遠拿鋒利的工具在上面寫字。居然線條非常漂亮。「自茲乃悟,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當其用筆,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功成之極矣。」從這裡才明白,下筆要力透紙背,線條就好看了。

《說文解字》第197課:「永字八法」中的「趯」,為啥不叫「鉤」

(實際場景下的「錐畫沙」)

所謂的錐畫石,與錐畫沙一個道理,就是想著筆鋒透過紙背,我們來想:一把錐子,拿它來畫石,如果很輕的畫,那是很容易的,但如果很重地把它按下去,那會怎麼樣呢?當然難拉了。因為錐子尖的硬與石料的硬發生了對抗,錐子尖就發生了跳動,跳正是趯的本義,這就是書法里所說的趯鋒,連續的尖鋒運筆,筆鋒產生的跳躍,是「趯鋒」的本質。

可以簡單地說:理解了「趯鋒」的「趯」字,差不多就理解了「錐畫沙」的道理。

對於書法學習者,要理解:錐子是硬的,石頭是硬的,筆鋒是軟的,宣紙也是軟的,道是是相通的。悟透還不算完,還需要長期大量的練習,才能寫出一手好字。

(二)tì 。讀這個讀音時,有四個用法:(1)跳的樣子。《廣韻》:「趯,跳貌。」《篇海類編.人事類.走部》:「趯,跳踴也。」比如《詩經.召南.草蟲》:「喓喓草蟲,趯趯阜螽。」《毛傳》:「趯趯,躍也。」秋天到來了,蟈蟈們喓喓叫個不停,蚱蜢也又是蹦來又是跳。

《說文解字》第197課:「永字八法」中的「趯」,為啥不叫「鉤」

(喓喓草蟲)

(2)踢。比如唐代呂岩的詩《絕句》:「趯倒葫蘆掉卻琴,倒行直上卧牛嶺。」

(3)驚懼。《廣雅.釋詁一》:「趯,驚也。」

(4)漢字書法「八法」之一,關於這一點,可以詳細說說:

小資料2:「永字八法」中的「趯」

漢字書法的「永字八法」中的趯,即「鉤」,但我們不建議在學習「永字八法」時簡單地認為「趯」等同於「鉤」,明代張紳《法書通釋》:「趯者,挑也,而謂之趯者,其法借勢於努蹲,鋒得勢而出,期於倒收,若跳踢然,忌於平出,故不言挑也,直曰趯。」就是說,寫這一筆時的力道要借著努蹲之力,筆鋒得勢踢出,有跳踢之意,忌諱平出,所以不能稱為「挑」,當然也就不能簡單地稱為「鉤」。

《說文解字》第197課:「永字八法」中的「趯」,為啥不叫「鉤」

(永字八法)

「鉤」是什麼,《說文解字》稱:「鉤,曲也。」這一筆顯然也不是簡單的彎曲。

清代大書法家包世臣在《藝舟雙楫·述書下》中說得更清楚生動:「鉤為趯者,如人之起腳,其力初不在腳,猝然引起,而全力遂註腳尖,故鉤末斷不可作飄勢挫鋒,有失趯之義也。」不能失去趯的意思,這一點很關鍵。

其實,我們思考,在寫這一筆時,要理解「趯」字的三個意思:(1)跳的樣子、(2)踢、(2)驚。將這三重意思領會透了,能寫出這精彩的一「趯」。

趯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97課:「永字八法」中的「趯」,為啥不叫「鉤」

(趯字的小篆寫法)

3、(走+厥,GBK字型檔中無此字,很多設備無法顯示)。這個字很生僻,卻有兩個讀音:

(一)jué。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蹠也,從走。厥聲。」形聲字,本義是跳躍的樣子。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跳起也。《足部》曰:楚人謂跳躍曰蹠。」唐代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九十七引《考聲》:「,謂跳起貌也。」

本義之外,還指馬失前蹄。《增補五方母音.蛇韻》:「,馬失前蹄。」

《說文解字》第197課:「永字八法」中的「趯」,為啥不叫「鉤」

(賽馬中的馬失前蹄)

(二)guì。讀此音時,同「蹶」。《集韻.祭韻》:「蹶,僵也。或從走。」《篇海類編.人事類.走部》:「,同蹶,行急劇貌。」

此字系生僻字,用到情況很少,只作了解即可。它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97課:「永字八法」中的「趯」,為啥不叫「鉤」

(字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197,部分圖片引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藝錄 的精彩文章:

唐詩閑讀:「誰將五斗米,擬換北窗風」
唐詩閑讀:「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

TAG:談藝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