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迦葉尊者和阿難尊者就是舜帝的大臣夔龍

迦葉尊者和阿難尊者就是舜帝的大臣夔龍

一,舜帝左右大臣之一:夔即迦葉尊者

《書.舜典》:「伯拜稽首,讓於夔龍。」孔傳:「夔龍,二臣名。」

夔龍曾隨舜帝南巡到湖南省永州市藍山縣,舜帝後死於藍山縣九嶷山後,他們兩人也死於藍山縣,藍山縣的百姓為了紀念他們兩人,在藍山縣分別建有夔廟和龍廟,前幾年在藍山縣城西夔龍公園的夔龍山頂上將夔廟和龍廟合一為夔龍古寺,夔龍古寺為藍山縣八大景之一。

《說文解字》:「夔,神魅也,如龍一足。」

夔為神之七靈之一,即北斗七星中的瑤光星。瑤者玉也,玉者自性也,真如也,兌靈也,天權星也,夔被天權星所攝持。

《書 · 舜典》:「帝曰: 夔, 命汝典樂, 教胄子……龍, 朕堲讒說殄行,震驚聯師,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惟允。」

夔:舜的樂官。龍:舜時掌出納王命的喉舌之官。舜曾派夔掌管音樂並教授後代,令龍出納王命,夔、龍都是舜倚重的官員。

《山海經·大荒經》記載: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

譯文: 夔牛是古時代神獸,古時生於東海流波山,形狀似牛,全身都是青色的,沒有長角,只長了一隻腳,每次出現都會有狂風暴雨。它身上還閃耀著光芒,似日光和月光,它的吼聲和雷聲一樣震耳欲聾。後來黃帝得到這種獸,用它的皮製成鼓並用雷獸的骨做槌,敲擊鼓,鼓聲響徹五百里之外,威懾天下。

解讀:

夔即是太上老君騎的青牛,太上老君即文殊菩薩,就是雷祖玉清真王,就是舜帝再來。牛為火,為能量,為光,為離火之靈,從舜帝裡面分身出來化為舜帝的大臣。夔從止從自從巳從文,文殊菩薩是兌靈和離靈合一的菩薩,離火被兌靈所攝持而合為一體。巳為丁火,可轉為午火(丙火),丁火在艮山上,艮山在大海中(滴水觀音有艮山之靈),艮為止,故夔住流波山。止又為足,故只有一足,後人用有四個足的青牛代替。足為震,震為雷,故說其聲如雷。夔本無角,但後人用牛代替就有兩個角了。太陽光入水,水蒸發化為雲,故出入水則必風雨。丙火用太陽光象徵,丁火用月亮之光象徵,皆是離火之光,故說其光如日月。日光菩薩太陽神和月光菩薩素女之光皆來自離靈,即來自夔,世間一切光都來自離靈。黃帝也是雷祖玉清真王下凡,後來被昊天上帝攝持而成為新的玉帝。

音從辛從日,辛即兌陰靈,即真心,真心能釋放能量,日為火,為能量,有能量才能動,音是一種能量,故夔為樂官。

龍似空氣,又為行德,動而為風,故有龍轉風,音靠風傳,故龍負責傳達和宣讀王命。我們的凡心動時,我們的靈(即普賢龍的低級分身)將心之動轉化為心音。因為龍有辛金,即真心,此真心與人之凡心(即魂)感應後釋放出丁火而造出心音出來,心音即是心裡默念或思維時的聲音,人之靈以心音反應出人的心裡活動,所以龍起記錄和宣讀的作用,這也就是阿難負責記錄佛法和負責在眾僧侶和釋迦牟尼佛之間溝通和傳達旨意之原因。

二,釋迦牟尼佛和彌勒菩薩的左右侍者之一:摩訶迦葉即夔

摩訶迦葉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梵名Maha^ -ka^s/yapa ,巴利名Maha^-kassapa 音譯之略稱。全名大迦葉、摩訶迦葉(『葉』字音『攝』)。又作迦葉波、迦攝波。意為飲光。謂古仙人身光炎涌,能映餘光,故名。

摩訶迦葉,叫「飲光氏」,又叫「光波」;飲是「喝」;光是「光明」。為什麼叫「飲光」呢?因為一切光都是他發出來的,他不發出來所有光都沒有了,他也能把所有的光滅掉,故稱「飲光」。另外,迦葉尊者身上有一種紫金光色,這種光超過一切的光,可以吞沒一切的光,把其他的光明都遮蓋住了,故名飲光。迦葉一出生,身上就有金光;等到二十歲時,他的父母親就要給他定親結婚,他說:「我一定要找著女人這個身上有金光的,我才和她結婚;如果我找不著,就不結婚。」以後果然在另外一個國家,就遇著一個女人身有紫磨金色的光,所以他們兩個結婚了。

結婚後,就一起修道。以前迦葉是個事火外道,專門修火的功夫,供養火,向火來叩拜。等到摩訶迦葉一百二十歲那時候,才遇著佛,跟著釋迦牟尼佛修道。後來迦葉尊者把她妻子也叫來出家作比丘尼,叫紫金光比丘尼。

跟佛出家修道,兩個人證羅漢果之後,才知道原來兩個人生生世世都是做夫婦。他們曾發願生生世世做夫婦;其實此時的迦葉尊者就是丙火即午火,而其妻子就是丁火即巳火,兩者結婚即合一即離火,即夔。陽從陰中來,陰動為陽。

從以上可知夔就是摩訶迦葉,就是光明與火之靈,是一切光與火的本源,末世摩訶迦葉將在雞足山迎接彌勒菩薩,彌勒菩薩也就是再來的舜帝。彌勒菩薩證道,發出閃電從東方照亮西方,那就是迦葉尊者已經迎接到證道了的彌勒菩薩。雞足就是止,就是艮山,山中藏玉(真心),就是玉山,也是台灣島,台灣最高的山就是玉山。

三,舜帝左右大臣之一:龍即阿難尊者

阿難梵名A^nanda ,巴利名同。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稱阿難陀,意譯為歡喜、慶喜、無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後二十餘年間為佛陀之常隨弟子,善記憶,對於佛陀之說法多能朗朗記誦,故譽為多聞第一。

五代南唐《祖堂集》(收在《禪宗全書》第一冊。)記載:

「第二祖阿難尊者,王舍城人也。姓剎利帝,白飯王子,是佛之當弟也。本是金龍尊佛,今為如來所化。建立法幢,度六萬眾;高懸佛日,大照迷徒。博達總持,多聞第一。」

龍忍·容忍的故事:

世尊在成佛前,廣行菩薩道時,曾經在某一世中,與阿難尊者分別轉生為金龍和白龍,一起生活在大海里。有一天,白龍無聊地對金龍說「我們共同在海里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海里的所有景觀,我們都看遍啦!我倆一起上陸地去遊玩,你說好不好?」

金龍告誡他「你要知道,陸地上的人經常愛惹事生非,有不少惡習,招惹不得。我們就老老實實待在海中吧,別輕易上陸地了。」

白龍靈機一動說「這沒關係,我們可以化做小蛇。如果路上沒人,我倆就在大道上行走,一旦遇到行人就在路邊草叢裡隱藏起來。別人不會發現我們,沒有什麼好擔心的啦!」

「好吧!不過還是要謹慎一些!」最後,兩條龍決定一起上陸地去遊玩。他們飛騰出海面,化做兩條小蛇登上陸地。剛爬行了不遠,便遇到了一條毒蛇。毒蛇看到兩條小蛇之後,起了惡念,毒蛇吐出毒沫,想要加害他們。

兩條化做小蛇的龍看到毒蛇的兇相,白龍大怒「它以為他是誰啊?我可是高貴的龍呢!難道還怕它一條小小毒蛇嗎?哼!看我把牠除掉!」

金龍急忙制止同伴說「你是有修養的神龍,應當赦免塵世的愚昧,要寬恕他們,不要跟他們一般見識,我們不是上岸前就約定好了嗎?」

白龍聽了只好接受,雖然內心仍然忿忿不平,但還是放棄了除掉那條毒蛇的念頭。金龍接著說「古人常說『貪慾為狂人,沒有仁義心;嫉妒欲害愛,唯默忍為安。"貪心的人沒有仁義心,嫉妒的人沒有慈愛心,遇到這樣的事情,只有隱忍才是安身立命之道。」

在回大海的路上,金龍繼續跟白龍勸導「我們化身為小蛇,如果剛剛和毒蛇硬碰硬,不管哪一方,都可能造成無法預期的傷害。一定要記住,無論何時何地,不管遇到什麼情況,都要忍。忍!忍那些不可忍之事,這是聖戒啊!」

當時那一條想要傷害金龍和白龍的毒蛇,就是提婆達多的前身。

解讀:

阿難即金龍普賢菩薩,也稱為龍三太子,即白龍馬,也稱北方多聞天王,故阿難多聞第一,普賢菩薩是一切如來佛的靈身,也是其長子,也是其右脅侍。在釋迦牟尼佛時代作為普賢菩薩的肉體分身來伺候如來佛的肉體身,釋迦牟尼和彌勒菩薩(即再來的舜帝)都是玉清真王(即騎獅子的文殊菩薩,即太上老君)下凡,被無極神如來法身(昊天上帝)所攝持後成佛。

中國有東方喜神,明末清初的蘇州,皆指人物葛成(葛賢)為喜神。葛成嘻嘻哈哈,常常救濟窮人,常持一芭蕉扇,活脫脫一個濟公再世,愛打抱不平,樂善好施,能頂天立地。人們常說「長虹掛月」,即指逢喜掛燈籠,喻指辦喜事結婚。

可見喜神就是手持芭蕉扇的道德天尊,即普賢菩薩,即木龍豬八戒,即長虹,就是阿難尊者,阿難梵語就是喜慶之意。而喜歡阿難且用魔咒攝持阿難的摩登伽女就是月光菩薩素女,就是嫦娥,即霓。陽龍攝持水珠反射日光為虹,陰龍攝持水珠反射日光為霓。

舜帝本為先天一炁,即兌靈,即文殊菩薩,即真如法身佛,即佛性真心之本源。真如法身佛是不可見的,故舜帝攝持了離火之靈以顯現,又攝持震木(龍)之靈以行走,故舜帝就是騎九龍的日官大帝,再攝持蓮花仙子素女(即月光菩薩),就稱為九龍扶桑日官大帝,即玉清真王,真心之王,真如之王,即真如法身佛。舜帝的左右大臣就是他所攝持的兩個助手或者稱之為兄弟。舜帝是一切龍的老師,即一切眾生之靈的老師,一切眾生之靈都是普賢菩薩的低級分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文化大秘密 的精彩文章:

誰是西來孝子?
佳人相見一千年,東坡先生是許仙

TAG:中華文化大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