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場決定明朝生死存亡的戰爭,此戰之後,大明王朝再無翻身之力了

一場決定明朝生死存亡的戰爭,此戰之後,大明王朝再無翻身之力了

在中國的歷史上,曾有兩個由少數名族建立起來的政權:一個是元朝,另一個便是清朝。

元朝亡於明朝,而明朝亡於清朝。然而,對於清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卻是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明朝內政腐敗;也有人認為:是農民起義過於頻繁;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也是一種說法。但是,不管答案如何,誰也無法否定薩爾滸戰役對於明亡清始的重大意義。

1618年正月,後金努爾哈赤趁明朝朝廷黨爭激烈、防務鬆弛的時機,決意對明用兵。農曆二月,努爾哈赤召集諸臣討論用兵方略,決定先打遼東明軍,後並葉赫部,最後,再奪取遼東。在經過認真準備和精心籌劃之後,努爾哈赤在農曆四月十三日以「七大恨」誓師反明。

薩爾滸戰役發生於1619年,當時的明朝雖然已經在走下坡路了,但是,對於後金(清朝前身)來說,仍然是一個大國,實力不可小覷。明朝在本次戰爭中不論是軍備、士兵還是軍資都投入了不小,但是,結果卻落了個慘敗的結局。對於這場戰爭的失利,史學界也存在著許多說法,但是,一直沒有一個統一的定論,這裡且隨筆者往下看。

薩爾滸戰役之前,明朝的實力早已大不如前,當時的明朝政局腐敗,宦官弄政,整個朝廷一直籠罩在一股黑暗之中。再加上,當時農民起義頻繁,戰亂四起,明朝為了鎮壓他們,就已耗費了不少國力,無暇顧及遼東地區。這也導致駐守遼東守軍荒廢訓練,軍裝武器陳舊,常常連著幾月都發不出糧餉。遼東守軍名義上有十餘萬,實際上卻不過數萬而已,大部分都只是虛額。

楊鎬作為這次戰役的總指揮,計劃以赫圖阿拉城為目標,分兵四路,合而攻之。而後金軍的計劃則是集中兵力,逐個擊破。很快,明軍就節節敗退,先是明軍主力被殲滅,緊接著北路明軍潰逃,之後,又傳來了東路明軍戰敗的消息。坐鎮瀋陽的楊鎬,雖然掌握著一隊機動兵,卻沒有對這三路的任何一路施以援手。

最終,只等到杜松和馬林戰敗的消息傳來之後,楊鎬才慌忙命令帶領著南路明軍的李如柏趕緊撤退。然而,李如柏行動遲緩,在撤退的時候被後金的探子發現,後金探子在山上鳴鑼擊鼓,大造聲勢,讓李如柏以為是後金主力發起總攻。於是,他驚恐不已,整個部隊瞬間潰散,相互踐踏,死傷者一千餘人,這場戰爭,最後,以明朝大敗告終。

對於這場戰爭的失利,明朝各派相互推脫,早在杜松、馬林戰敗,明軍敗局已定的時候,楊鎬便在奏書中,將責任歸咎於杜馬兩位主將的不聽調度,書中大意如下:

「按照(楊鎬)制定的計劃,本來在二十一日便應該兵抵邊關,二十五日先從寬甸一路出兵,初一日從瀋陽、清河、開鐵三路出兵,一起約定好在初二到達二道關,然後,集結軍隊,合力前進。然而,總兵杜松貪功冒進,不顧補給軍,自己孤軍深入,初一申時雖然活捉了賊寇,放火燒掉對方營寨,沒想到,卻中了敵方埋伏。

敵人將所有軍隊集結到一起,而杜松只是明軍中的一支,加上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很快便兵敗軍倒,杜松自己也死在軍中。楊鎬作為本次戰役的重要指揮,在得知杜松兵敗之後,便認定自己的分兵合攻計劃破滅,他埋怨天意陰差陽錯,又責怪主將不聽命令,各自為戰,實際上,就是為了推卸責任而已,至於自己作為指揮的問題,卻是隻字不提。」

由此可見,當時的明軍內部已有許多矛盾,這也為後面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在此同時,巡按監察史陳王庭也認為杜松、馬林是本次戰敗的罪魁禍首,他甚至還將兩人的過失一一羅列出來,直言二人剛愎自用疏忽軍務,行軍時隊伍錯亂,被敵人偷襲時自己先亂了陣腳;擒賊燒寨之後卻不放哨兵,以致被敵人埋伏;為將卻不通兵法,臨敵時背水而戰;輕騎深入,不顧火器車兵。直斥二人智慧不足以禦敵,其謀略又不足以統御三軍。

陳王庭對二人的指責相比楊鎬更尤甚之,其中原因,或許與他作戰方案制定者的身份有關,其言論基調與楊鎬大致相同。當然了,一個朝廷裡面也不可能只有一個聲音,很快,就有人站出來對楊鎬表示質疑,試圖在其指揮調度上尋找原因。

御史楊鶴就指出:對於這場戰爭的結果,從一開始就有了定局,楊鎬作為作戰指揮卻不去了解對方地形;見到軍隊失利,卻不立刻下令撤軍;空有一支機動軍隊卻不參與支援,這些都是本這次戰爭失利的重要原因。

不僅如此,楊鶴還揭露了李如柏與努爾哈赤的香火關係,以此作為李如柏出兵緩慢,作戰懈怠的原因。他甚至當面質問楊鎬,為什麼唯獨限制李如柏的行進,卻對杜松和劉綎不加管制。他認為:李如柏若能對劉綎進行支援,殺入重圍與對方合兵,必定能夠挽救敗勢,反敗為勝。

著名的遼東經略熊廷弼對於此次戰爭表現得極為憤慨,甚至,直接斥責朝廷,將戰爭失利歸功於朝廷的用人失誤,將明軍三路兵敗當作是最大的教訓。當時的戶科給事中李奇珍則認為,這次的失敗不止是李如柏個人的過錯。

並且,還說道若追溯其原因,應該先問責於李如柏之父李成梁,再問責李如柏和楊鎬。因為,當時李成梁爆發了蒙草堂等一系列醜聞,又在遼東地區大肆收刮,造成了遼東地區軍備落後的局面,使得遼東防守漸漸荒廢,這也是後來努爾哈赤崛起的一個重要原因。

主帥楊鎬兵敗之後雖立即引咎辭職,但還是被拘押了,崇禎二年處決。杜松與劉綎已死於戰場,馬林也於3個月後在開原戰死,明軍四路主將四人已失其三,僅有李如柏始終未遇敵,但在戰役之後數日即為言官彈劾。一年半後遼事更壞,此事再被提及,李如柏自殺以明志。

參考資料:

【《明史·卷二十一本紀第二十一》、《清史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川文社 的精彩文章:

崇禎帝明明是一位勵精圖治的好皇帝,為何始終無法挽救大明基業?
常遇春卻聽錯了一個命令,結果,害得幾萬人慘遭屠殺

TAG:山川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