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為人處世:「三自反」與「兩如何」

為人處世:「三自反」與「兩如何」

作者:道誠

自我反省和仔細思量,在為人處世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能讓我們儘可能地減少人際關係的矛盾,儘可能地解決人生道路上的問題。所以為人需要不斷地自我反省,處世需要仔細地思量。

《格言聯璧》:「待人三自反,處世兩如何。」

「三自反」出自《孟子·離婁下》。孟子曰:「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於禽獸又何難焉?』」

儒家認為如果出現了人際關係的問題,應該首先把解決的方向指向自己,先做自我反省。

是自己不仁?無禮?不然的話,他怎麼會對我這樣呢?如果反躬自問是仁的,有禮的,對方仍蠻橫無禮,必定再次反躬自問:我一定不忠吧?如果反躬自問是忠的,而對方仍蠻橫無禮,君子就會說:「這人不過是個妄人罷了。對這樣的人又有什麼好責難的呢?」

這一點,比起一上來就不問原因地先去指責別人,應該說好太多太多。如果雙方都能夠首先反省自己,那麼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紛爭角斗,讓社會中人際關係更加和諧。

「不自反者,看不出一身病痛。」先反省自己,再三反省之後,如果對方仍然蠻橫無禮,那麼就可以大概判斷出,對方確實是不懂禮義之人,就不用多費唇舌了。

「兩如何」出自《論語·衛靈公》。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意思是,「遇事從來不想想『怎麼辦,怎麼辦』的人,我對他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孔子的這句話說得很風趣,主要是提醒遇到事情根本不願意動腦筋,不去想辦法的人,首先應該自己多想想。同時,也是啟發他的弟子們,對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在提問之前要先儘力思索。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有一條就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不到學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時,先不要去開導他;不到學生心裡明白,卻又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時,也不要去啟發他。

因為學生們還沒有動腦筋思索到一定程度,就輕易地獲得了答案,他們不容易珍惜,也不容易有深刻的領悟,從而對他們幫助不大,也不利於他們的進步。

先問問自己應該怎麼辦,再問問自己應該怎麼辦。問題在獨立而不斷深入的思考中,被自己真正想明白了,然後得到了解決,自己獲得了很多的成就感,思考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何樂而不為呢?

為人處世的道理是不變的,三自反對於待人,兩如何對於處世,在今天依然有著高度的價值。所以《呻吟語》說:「天下無難處之事,只消兩個如之何;天下無難處之人,只要三個必自反。」

近期熱文

《銀河補習班》:現實中,這樣做現實嗎?| 原創

《獅子王》:願在生命的輪迴中 找到自己的位置 | 原創

古訓:喜聞人過 不如喜聞己過 | 原創

版權聲明:本文為騰訊儒學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親近儒家文化

成就君子人格

投稿或合作請聯繫:waltergao@tencent.com

或致電010-62671188轉36503

微信號:ruxue_qq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守口如瓶:守口方能守心 守心方能靜篤
《阿拉丁》:選擇同伴,就是選擇自己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