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胡曉峰:戰爭科學思維研究探索

胡曉峰:戰爭科學思維研究探索

我不是專門研究戰爭理論的專家,但職業使我需要經常了解和接觸戰爭?無論是波瀾壯闊的戰爭真實歷史,還是瞬息萬變的戰爭模擬過程,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雖然出身軍人家庭,除上山下鄉和在工廠當工人的那幾年,也一直都在軍隊工作,但在二十年前,也就是從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調入到國防大學之前,我並沒有想到我的工作會如此緊密地與戰爭聯繫在一起?

我在大學本科等於學習了數學和系統工程兩個專業?在數學專業學習兩年之後的1979年,錢學森先生在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組建了全國第一個系統工程本科專業,我有幸成為首批30名學員之一?而第一批學員的專業定位又恰好是信息系統工程,這讓我能夠有機會系統地學習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系統工程,以及管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在圍繞計算機網路工作了七八年後,我又開始多媒體信息系統的研究,因為當時急需能夠融合計算機?通信和視音頻信息的信息系統?之後,我奉命調到國防大學訓練模擬中心從事戰爭模擬的研究,這時我才真正開始關注戰爭?

無論是模擬模擬系統的研發,還是戰略戰役演習的組織,都需要我們不但要懂得計算機信息系統,懂得系統工程,懂得數學,而且還要努力弄懂戰爭相關的基本理論和知識?這些都讓我產生了一種奇妙的感覺:我這一生似乎就是為戰爭模擬研究而準備的?前面我所學習和積累的一切,彷彿都是為了完成這個使命?

走向信息時代的戰爭方法學

戰爭工程論

如何用複雜系統的觀點去認識和理解戰爭,如何用現代科學的方法去研究和把握戰爭?

我並不喜歡戰爭,甚至對此還有點天生的厭惡感?但戰爭存在的那種巨大的不確定性?生死存亡的壓迫性?千變萬化的複雜性,卻能給我帶來震撼的感覺?希望能夠認識戰爭這頭怪獸的本性,找到駕馭它的方法,不僅是古人,更是現代許多人傾注畢生精力之所在?而我們的使命,就是要運用科學技術和工程的方法,在實驗室和計算機中將其再現出來,這就是戰爭模擬?戰爭模擬到底有什麼用處,美國人曾經用「紅旗演習」進行了說明?「紅旗演習」是美國空軍常年進行的一種近似實戰的演習,所有的飛行員在上戰場前都要到內利斯空軍基地通過這種考核?這是因為,飛行員在前10次參戰中被擊落的概率最高,一旦超過10次,他被擊落的概率將大幅度降低?因此,每名飛行員前10個架次的「作戰」,就必須在「紅旗演習」中完成?這就是戰爭模擬的作用——讓戰爭參與者先在戰爭實驗室中完成可能失敗的前幾次,然後再去參加真正的戰爭?而支持這種戰爭演習的方法和手段,就是戰爭模擬和戰爭模擬系統?

但是,要想研發出一個能夠真正反映戰爭實際的戰爭模擬系統,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戰爭模擬已經被歸為世界六大模擬難題之一?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必須真正理解戰爭,掌握戰爭的基本運行規律,但這並不容易?當我們知道的越多,就越會感到自己的無知?在很多情況下,由於我們對因果關係的錯誤理解,引發了預想不到的事件,而這恰恰可能是由我們的無知帶來的?2002年前後,我們在一項危機預測預警系統研究中,試圖找到「武力打擊與民意升降」關係的經驗公式,但卻碰了壁?這讓我意識到,也許是研究的科學理論基礎有了局限,從而也就開始了戰爭複雜系統的研究?對於複雜系統的研究讓我意識到,多年來在軍事運籌學和軍事系統工程領域中的許多方法,也許都面臨這個局限?繼而,也許在整個戰爭研究領域,都需要在科學理論基礎上進行反思?

就在這個時候,中國軍隊開始了一次重要的新軍事變革活動,「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已經成為海灣戰爭以來從上到下一致的共識?根據這個想法,我第一次提出了「戰爭工程:信息化時代的戰爭方法學」的觀點,朦朦朧朧地想要把信息化戰爭中的相關問題與我們戰爭研究的科學基礎聯繫起來,從如何理解和認識戰爭入手,找到適應未來信息化戰爭的研究和管理的方法?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我又把題目改為《戰爭工程:走向信息時代的戰爭方法學》,認為「走向」可以更好地反映出從傳統型軍隊向機械化?信息化雙重轉變的現實?2004年,這個觀點被評為國防大學首屆「十大創新觀點」之一?之後,我們的研究團隊又陸續發表了不少相關的論文,在《國防科技》雜誌上還進行了12期的論文連載,同時不斷應邀外出作報告,也有出版社來約將其寫作成書?

儘管如此,但要寫的書稿卻一放十年?十年的時間並不算短,但十年卻可以讓很多東西沉澱下來?戰爭複雜性的研究氛圍已經開始形成,對信息化戰爭的思考也超越了初級階段向深層次發展?儘管原先的許多衝動已經不復存在,但增加了很多更深入的思索?不管觀點是否正確或是偏頗,儘管我自己也覺得仍有許多可商榷之處,但每次應邀作完學術報告後聽眾的熱烈討論都讓我覺得有必要將關於戰爭工程的思想全部整理一下,更全面地介紹給大家,而不是僅僅局限在一個比較小的範圍內?

戰爭工程論:走向信息時代的戰爭方法學

胡曉峰著.修訂本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6

ISBN978-7-03-053356-2

戰爭系統是典型的複雜系統?要研究戰爭系統,就必須首先認識到戰爭系統的複雜性,必須採用適合戰爭複雜系統特點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因此,本書的主題就是兩個方面:「從複雜系統的觀點去認識和理解戰爭」,以及「用現代科學的方法去研究和把握戰爭」?本書以複雜性科學思想為基礎,從認識和理解戰爭複雜性出發,引出戰爭工程思想的緣由,討論了信息化戰爭的挑戰?戰爭工程思想的基礎?戰爭工程的方法和系統,以及戰爭工程研究中幾個核心問題,系統地介紹了戰爭工程的思想和方法?

軍事科學最注重的就是創新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歷史性思維,但願這本書能夠起到一點點這樣的作用?

認識和理解戰爭的科學基礎與思維方法

戰爭科學論

戰爭存在巨大的複雜性,牛頓科學體系下的認識論和世界觀已經無法作為信息化戰爭研究的科學基礎?複雜性科學原理和方法,應該成為開啟研究現代戰爭大門的鑰匙?

從1997年我調入國防大學那時起,我就一直想寫一本討論戰爭科學的書?不是因為我對戰爭研究有多麼深的造詣,而是因為我覺得戰爭研究也應該可以採用科學思維方法和工具,而非僅僅採用邏輯思辨式的哲學研究方法?我堅信,戰爭也可以是科學研究的對象,就像大自然是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一樣?但如何去做,我卻想當然地認為,只要將自然科學中的數學?物理學,以及信息科學等方法平移到戰爭領域就可以了?但是,2001年我參與主持的一個戰爭危機預測預警研究項目,卻因為這個想法栽了跟頭?戰爭及社會系統表現出來的巨大複雜性和不可預測性,與我們很多熟知的自然科學規律背道而馳?這讓我迷惑不解,繼而開始反思:到底應該用什麼理論才能作為戰爭研究的科學基礎,那些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自然科學理論,究竟適應不適應戰爭研究的要求?推而廣之,一個更大的問題:戰爭是科學嗎?如果是,怎樣才能讓戰爭成為科學?如果不是,那麼戰爭還能用科學方法加以研究嗎?是不是像對待傳統的歷史研究?藝術研究?哲學研究那樣就可以了?

戰爭科學論

——認識和理解戰爭的科學基礎與思維方法

胡曉峰著.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1

ISBN978-7-03-056036-0

了解現代科學的最新進展,建立全新的科學思維模式,研究信息化戰爭的運行機理,理解戰爭科學的本質和意義是《戰爭科學論:認識和理解戰爭的科學基礎與思維方法》一書的重點?全書共7章,分別介紹什麼是戰爭研究的科學基礎,複雜系統與複雜性科學思想,複雜性研究在複雜網路?大數據及深度學習方面的新進展,信息化戰爭的科學思維方法,複雜性科學思想與戰爭研究,從科學思維到科學方法,科學對於戰爭的意義等內容?

本書並不是要全面闡述「戰爭科學」的宏大體系,而是要討論與戰爭科學相關的一些我感興趣的問題,所以書名叫做「戰爭科學論」?「論」就是討論的意思?本書以戰爭的科學基礎和思維方法為主要線索,介紹複雜性科學的主要觀點,在複雜網路?大數據和深度學習等方面的新進展,以及它們對複雜系統研究帶來的作用意義,討論面向信息化戰爭的系統化?體系化?大數據和虛擬化四種思維方法,探討戰爭研究中面臨的複雜性問題,最後回歸到「戰爭科學是什麼」的討論上?

上述兩本書是我多年戰爭科學思維研究的結晶。《戰爭工程論》的重點在方法學問題上,《戰爭科學論》集中在認識論方面,重點討論如何認識和理解戰爭的科學基礎這個主題?原本以為《戰爭科學論》是我的最後一部書了。但面對未來戰爭系統表現出越來越強的體系能力和戰鬥力,研究戰爭複雜體系能力評估方法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迫課題,這正是我們團隊的一個研究方向,於是就有了這最新出版的第三本著作,在此一併介紹給大家——

戰爭複雜體系能力分析

與評估研究

戰爭複雜體系是典型的複雜系統,應該用複雜系統和體系特有的理論進行研究,而體系能力評估則是其中最重要的內容?

戰爭複雜體系能力分析與評估研究

胡曉峰楊鏡宇張明智 伍文峰等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6

ISBN978-7-03-060096-7

《戰爭複雜體系能力分析與評估研究》以複雜系統與複雜性科學思想為基礎,引入複雜網路?大數據?深度學習等新方法,對戰爭複雜體系能力分析與評估方法進行研究和探索?全書共16章,內容包括戰爭複雜體系的評估理念?體系模擬試驗床方法?網路化指標體系構建?體系建模與模擬分析?體系脆弱性分析?體系能力評估和預測?目標價值評估分析?多解析度聯邦集成?軍隊體系戰略績效管理等?

近年來,無論學術界?工業界,還是領導機關,都對體系及其相關研究工作越來越重視,尤其是特彆強調以體系形式的發揮作用,以及強調對體系貢獻率的評估?這是因為隨著信息網路技術的發展,未來戰爭系統將呈現出更加緊密的聯繫,表現出更強的體系能力和戰鬥力?但是,體系是複雜系統,具有簡單系統所不具備的適應性?不確定性?非線性等複雜性質,表現出性質的湧現性?能力的相對性?結構的成長性等體系獨有的特點,傳統的系統能力評估方法就不太適應,也解決不了複雜體系的評估問題?如果我們只是將傳統方法平移到複雜體系能力評估中,或者只是在理念上接受複雜系統思想,但仍以簡單系統方法來落地,很顯然都將面臨失敗的結果?因此,研究戰爭複雜體系能力評估方法,就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迫課題?

這是一件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情,需要進行不懈的研究和探索?近年來,國防大學體系能力評估研究團隊,以複雜系統與複雜性科學思想為基礎,引入複雜網路?大數據?深度學習?平行模擬等新方法,在該領域進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本書就是其中部分成果的體現?戰爭複雜體系能力評估問題極為複雜,其理論和方法遠沒有到成熟的程度,因此本書並不准備全面介紹體系能力評估理論,而是將我們近年來在該領域做的一些研究成果,分別加以介紹和討論?這些成果在整體理念上是一致的,但研究課題則是相對獨立的,每一章都只展現一個主題,章與章之間並無必然的聯繫?這樣做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探索所有可能,給可能的創新留有餘地,而不至於被所謂的理論體系桎梏?

01

本文整理自胡曉峰著《戰爭工程論:走向信息時代的戰爭方法學》《戰爭科學論:認識和理解戰爭的科學基礎與思維方法》《戰爭複雜體系能力分析與評估研究》三種圖書的「前言」,有刪減修改,標題為編者所加。

(本文編輯:劉四旦)

一起閱讀科學!

科學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專業品質 學術價值

原創好讀 科學品味

傳播科學,歡迎分享「在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出版社 的精彩文章:

吳小安、黃子堅:全球視野下的馬新華人研究
你以為蒜味只留在口腔里?其實它早已深入人體血液

TAG:科學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