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新發現的晉朝古書,解開諸葛亮死亡之謎,學者:足以顛覆歷史

新發現的晉朝古書,解開諸葛亮死亡之謎,學者:足以顛覆歷史

蜀漢建興九年,諸葛亮卒于軍中,五十四歲,陳壽記載十分簡略:

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

陳壽說諸葛亮是病死的,其實不然。三國之後一千八百年,考古學者在新疆發現了一本古書,是迄今最早的裴注三國志抄本。

這本書中有這樣一句記載,直接定位到諸葛亮死前一天發生的事情:

亮糧盡勢窮,憂奎歐血,一夕燒營遁走,入谷,道卒。

通過這則記載,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絕非簡單病死,他死前曾因過度憂慮而吐過血,這說明諸葛亮很可能已經有肺部絕症,比如肺癌。他在吐血後,「一夕(一夜)燒營遁走」,死於路上。可見,諸葛亮即便在死前一夜,都深深不忘先帝託孤之重,為蜀漢基業殫精竭慮,萬古賢相之名,實至名歸。

但從諸葛亮之死,我們還能輻射出一個問題:諸葛亮最後一次撤軍,到底經歷過什麼。

關於這個問題,當時許多傳記都有正面或側面記載。比如,《諸葛亮傳》中這樣寫到:

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所處,曰:「天下奇才也!」

司馬懿這句感嘆,諸位恐怕不能陌生。從這則記載中,關於諸葛亮之退軍,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認識。首先,「及軍退」,說明是諸葛亮先退軍,接著司馬懿才得知諸葛亮退軍,進一步暗示,諸葛亮在退軍前後,可能十分隱蔽,以致魏國探報竟完全沒有察覺,否則司馬懿如何會在知道諸葛亮決意退軍的情況下,不早做打算呢。其二,「宣王案行其營壘所處」這九個字,說明諸葛亮退軍以後,司馬懿並沒有全力追擊,而是先到了諸葛亮大營中參觀。司馬懿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此時行動非常謹慎,究其謹慎之緣由,也無非是他此時還不知道諸葛亮已經不行了,而且,他原來在諸葛亮手上吃過大虧。

熟悉正史的朋友們知道,建興九年,諸葛亮出祁山,讓司馬懿吃了好幾次虧。首先,司馬懿命費曜等將守上邽,諸葛亮在上邽以西,擊敗了費曜,晃過了司馬懿,然後把上邽附近的麥子全部割了,就地取食,這是諸葛亮讓司馬懿吃的第一次虧。其後,諸葛亮親率大軍繞過上邽,在上邽以東,和司馬懿平生第一次對峙——這是兩位冤家的首戰,之前諸葛亮的對手主要是曹真,郭淮,張郃等人——然後,將司馬懿打敗了,當然,不是大勝仗,但畢竟是贏了,這也是諸葛亮晚年與司馬懿少有的一次正面大戰,並且又讓司馬懿吃了虧。最後,諸葛亮糧盡退軍,沿祁山道向南,過木門道,尋祁山堡而走。當時,司馬懿可能是在與諸葛亮的初次對壘中,感覺自己已經探到了諸葛亮實力的底,雖然小輸一仗,但依然有信心,旋即,司馬懿命張郃出擊,追擊諸葛亮,諸葛亮在木門道設伏,射殺了張郃。這是諸葛亮讓司馬懿吃的第三次虧。

從此以後,司馬懿但凡與諸葛亮交戰,全部都是閉門不戰,甭管諸葛亮如何挑戰,司馬懿都能忍受。因此,司馬懿在諸葛亮最後一次退軍時,不予追擊,無非是擔心又中諸葛亮暗算。順便,那些認為諸葛亮不會設奇謀的論調,該歇歇了,老謀深算如司馬懿者,在諸葛亮的奇謀面前,也被打得暈頭轉向,何來諸葛不善奇謀?至於司馬懿的那句感嘆:「天下奇才也!」,則無甚可說,能反映出司馬懿對諸葛亮的敬佩之情。

同一事,在《晉書·宣帝紀》中也有記載,然而就不靠譜的多了:

會有長星墜亮之壘,帝知其必敗,遣奇兵掎亮之後,斬五百餘級,獲生口千餘,降者六百餘人。時朝廷以亮僑軍遠寇,利在急戰,每命帝持重,以候其變。

大意是說:正好有一長星墜落在諸葛亮之營壘中,晉宣帝(司馬懿)知道諸葛亮必然失敗,派遣奇兵繞道諸葛亮之後,斬首蜀軍五百餘人,俘獲蜀軍千餘人,蜀軍投降魏軍者六百餘人。當時朝廷因為諸葛亮大軍遠至寇略魏國,利在急戰,每每命令司馬懿持重一些(猥瑣一些),以等候敵軍之變。

這就是史書,一旦發生利害關係,就能將活生生的事實,瞬間扭曲成神化玄幻。司馬懿傳記中的這段記載,唯一可信的,就是「帝持重」三字,即便如此,還要在前面加上個「朝廷每命」,意思明白:司馬懿當年之猥瑣苟活,是曹叡下的命令,要不然,司馬懿還能不攆著諸葛亮,往死里揍?

要說房玄齡編纂《宣帝紀》引用文獻時,也真是不加揀擇,他竟然真的讓司馬懿通過天象,就料定了諸葛亮之死。「會有長星墜亮之壘,帝知其必敗」,果真如此,那還打個甚仗?司馬懿只要終日坐守長安,每日夜觀天象,就能算準天下一應大事了。

宣帝紀中的記載,和諸葛亮傳中的記載,幾乎完全相反。前者是大破諸葛亮大軍,殺五百,降六百,俘一千;後者是悄無聲息地退軍。當然,您可以說司馬懿傳的記載更靠譜,這完全是個人意見。至少我認為,司馬懿傳的記載完全不靠譜。

諸葛亮死後退軍一事,《魏延傳》里也有記載:

秋,亮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亮適卒,秘不發喪,儀令禕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儀等開山通道,晝夜兼行。

大意是說:秋天,諸葛亮秘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人籌劃自己去世後的退軍事宜。命魏延斷後,姜維次之;如果魏延不聽將令,大軍就正常撤退。諸葛亮剛去世,秘不發喪,楊儀令費禕去揣度魏延的意思。魏延說:「丞相雖死,我還活著。官府人員將丞相遺體運回成都發喪埋葬即可,我應當率軍攻敵,難道因一人之死而廢天下大事嗎?且魏延是誰,難道要聽命於楊儀,作斷後將軍嗎!」……楊儀等人,於是開山辟路,晝夜撤退。

魏延傳的記載,自然要比宣帝紀靠譜得多。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首先,諸葛亮在死前,就已和親信詳細制定了退軍方針,「亮密與之商議」,說明諸葛亮在這件事上,處理得非常隱秘。其實這樣也合乎情理。諸葛亮當時已是蜀國的蓋世功臣,他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蜀中人心,都能對蜀國的生死存亡造成決定性影響。故而,他之死,必然會在蜀中引起極大震動和恐慌,一旦處理不好,別說敗仗,亡國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因此,他自然應該非常秘密地處理這件事。而不是像司馬懿傳所記載的那樣,被魏軍大敗。

綜合以上三處對諸葛亮死後退軍情況的記載,已經足夠我們大致還原當時的真相了:諸葛亮感到自己不行了,還出現了吐血的現象,於是秘密和手下商議了自己死後的事宜,然後擬定了退軍計劃,神不知鬼不覺地拔除營寨,燒毀營寨,迅速撤退。這個過程,司馬懿是完全不知的。等諸葛亮大軍撤走後,司馬懿才知道諸葛亮已經撤軍了,但此時司馬懿應該還不知道諸葛亮已經去世了(有可能有所聽聞,但沒有證據)。因此,司馬懿依然不敢追擊蜀軍(如果司馬懿知道諸葛亮死了,一定不會這樣保守),而是先到蜀軍大營,視察了蜀軍營寨。之後,蜀軍順利撤退,將諸葛亮靈柩順利安葬在定軍山。此時,司馬懿才知道諸葛亮已經去世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田君良 的精彩文章:

人類為何不再登月?軍方絕密文件披露,科學家:月球一直盯著地球
郭嘉之死真相大白,內容顛覆歷史,學者:太隱晦,正史怎麼可能寫

TAG:田君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