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教育孩子不能太主動,用好這些方式,讓孩子的問題「送上門來」

教育孩子不能太主動,用好這些方式,讓孩子的問題「送上門來」

文丨福林媽咪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你會發現這些普遍現象:

孩子摔倒了,媽媽跑過來扶起孩子:「怎麼了?摔傷了沒有?」

孩子吃飯時情緒不高,媽媽問:「寶貝怎麼了?發生什麼不開心的事情了?」

孩子跟別的小朋友發生了矛盾,媽媽也總是第一時間出現,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

在教育問題上,過去我們一直在強調「父母的主動性」。

主動性一方面意味著態度:這表達出父母對孩子的關心愛護,是一種情感的傳遞,能很好的保護孩子的情感。

另一方面:我們通常認為,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第一時間解決問題有利於孩子避免重複犯錯。

然而,實事真的是這樣?

我們總是會看到這樣的孩子:

「媽媽,地上有張紙。」——「你就不能撿起來扔進垃圾桶里?」

「媽媽,我困了,你快哄我睡覺。」——「多大了還要哄,自己睡!」

「媽媽,我想吃麥當勞。」——「飯都做好了,吃什麼麥當勞!」

……

你會發現,在父母的主動性影響下,孩子的成長反而越來越被動了。

父母越是主動,孩子的被動心理就越是強烈。這是為什麼?

1. 依賴心理

父母的過度關注,不僅讓孩子成了父母眼裡的焦點,也讓孩子不斷意識到「父母的重要性」,什麼事只要父母出現就能解決,孩子自然而然的就會產生依賴心理。

而且,絕大多數父母會認為「孩子還小需要關心」,正是這種認知,讓我們無法忽視孩子的成長。過度關注已經是不可避免的現象,孩子的依賴心理也就成了必然。

你會發在,在被動狀態下,孩子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依賴父母」。問題雖然解決了,孩子的成長卻被耽誤了。

2. 行為習慣和心理習慣

過度關注孩子,一方面會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另一方面在依賴心理的影響下,孩子會逐漸的形成習慣。

心理上:孩子認為只要父母出現就會解決問題,心理習慣已經忽視了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行為上: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不會主動的解決問題,甚至不想嘗試。等父母出現,成了孩子的行為習慣。

這就意味著,孩子成長的主動性被徹底荒廢了,成長也就成了大問題。

你會意識到:父母們關注孩子的成長,反倒成了孩子成長的最大殺手。

那麼,該如何激發孩子的主動性?

1. 弱化父母的存在感

孩子之所以會依賴父母,就是因為父母的出現總能解決問題。那麼,當父母的出現不能解決問題呢?

很顯然,孩子就有了自己解決問題的選擇。

舉個簡單的例子:孩子摔倒了,要不要扶?一定不要。

只要不是嚴重的受傷,父母們都不應該及時的出現。仔細觀察你的孩子,你會發現,當他摔倒了他不會第一時間就哭,而是先觀察一下周圍,一旦看到父母在,立馬哭的昏天暗地。

這其實就是一種求助心理在作祟,孩子渴望在這個時候得到父母的關心和幫助。當然,我們不能把它當成一種情感表達去對打,這是一種行為習慣。

當你扶起了孩子,孩子就失去了自己站起來的想法,成長的主動性也就被弱化。

當孩子出現了問題,不要及時的出現,弱化父母的存在感,就是為了讓孩子能自己面對問題。

2. 告訴孩子方法而不是幫孩子去做

心理依賴會演變成行為上的依賴,本質上是通過:「想法——現實」來實現的。這句話很容易理解,孩子想要得到父母的幫助,父母幫助了孩子,那麼在孩子的心理認知上「父母會幫助我解決問題」就有了合理性。孩子自然會運用這些合理性讓自己更加輕鬆,還有比父母幫自己更輕鬆的辦法?

所以,在孩子不能自己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要告訴孩子的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是幫孩子解決問題。

比如,孩子跟小朋友產生了矛盾,小朋友哭得很傷心。

孩子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想讓媽媽替自己跟朋友道歉。媽媽只能告訴孩子:「道歉能獲得朋友的原諒,但媽媽幫不了你,你必須自己跟朋友道歉才能得到他的原諒。」

通過這樣的方式,孩子會不斷的意識到「我」才是解決問題的核心,「我」的處理方式決定了事態的發展。

當孩子意識到「我」的重要性,就很容易激發解決問題的主動性。

3. 關注孩子而不是呵護

呵護這個辭彙其實只適合兩歲之前的孩子,因為行為意識上孩子有很多的不足,出於安全的考慮,我們需要對孩子進行無微不至的呵護。

當孩子兩歲之後,他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行為能力,也逐漸養成了一些好的生活習慣。這個時候,我們只能表達關注,而不能進行更多的呵護。

呵護的同義詞就是溺愛,溺愛就孩子依賴心理的源頭。

關注孩子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不發生危險,也就是說,如果孩子的行為是安全的,那麼我們沒有必要對孩子進行管控(三歲之內)。

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在這個年齡段,我們需要讓孩子自己犯錯,通過犯錯解決認知上的問題,習慣上的問題。

當然,孩子犯錯也就給了我們鍛煉孩子主動性的機會。

4. 注意榜樣的力量

家長就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好的榜樣,當我們總是習慣依賴別人解決問題的時候,孩子自然也會受到這樣的影響。

家裡的馬桶堵了,一定要找修理工才能修好?為什麼不自己嘗試一下?

燈泡壞了也要別人換?為什麼不自己換?

有人敲門,為什麼總是讓孩子去開?你自己在做什麼?

有人很可笑的認為,讓孩子給客人開門不就是鍛煉孩子的主動性?你都沒有這種習慣,就想讓孩子接受你的教育?孩子覺得你在給他傳遞積極的教育信息?No!他就是覺得你懶。

……

用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不依賴別人,這樣的父母才能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在遇到問題是,孩子才能有獨立解決問題的想法。

總的來說,教育不是單方面的,教育孩子的同時家長們也需要獲得成長。激發孩子的主動性,讓孩子具備主動解決問題的習慣,孩子的成長才能更加高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林媽咪 的精彩文章:

孩子流鼻血,別再給他亂塞衛生紙了,這些錯誤的方法「害娃不淺」
孩子不用的東西,一張糖紙都不讓扔,從小教孩子斷舍離多麼重要

TAG:福林媽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