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索達吉堪布生活和翻譯的人生感悟

索達吉堪布生活和翻譯的人生感悟

索達吉英國牛津大學演講

2015年10月13日

各位晚上好,非常榮幸這次能夠邀請堪布來到牛津的校園,分享他的智慧。

毫不誇張地說,堪布是現今中國大陸最具影響力的藏傳佛教上師之一。

堪布早年曾擔任晉美彭措法王的中文翻譯。在過去的十到二十年間,堪布負責管理漢學院,為漢族弟子傳授佛法。在此期間,有三十多位漢族出家人具備資格,被授予「堪布」或「堪姆」的稱號。

堪布在中國的影響力,不僅僅限於他在喇榮作為上師的角色。過去十年間,堪布投入大量精力,將藏傳佛教廣泛傳播給漢地的在家大眾,運用佛法書籍和授課光碟傳法,讓很多人都能夠把佛法運用在現實生活中。由此可見,堪布對藏傳佛教在漢地的弘揚,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堪布的弘法事業還包括在大學宣講佛法。在中國,堪布訪問了許多著名學府,與年輕學子們展開廣泛交流。過去兩三年,堪布也來到海外,積極與西方人士進行交流。

特別突出的是,堪布是使用現代科技的先鋒人物。他利用網路和社交媒體等方式,廣泛為大眾宣講藏傳佛法。所以,索達吉堪布毫無疑問是當代中國佛教界的核心頂尖人物,他完全超越了文化的邊界。

請大家和我一起用掌聲歡迎堪布的到來。

首先,我要向今天在座的老師、同學們,還有諸位學者們,以我們藏族的傳統跟大家說一聲:「扎西德勒!」

我個人非常珍惜這次和大家共同研討、學習的機會,也十分感謝大家。今天主辦方要求我講關於人生的夢想與感悟,以及我在生活和翻譯過程中的一些感想,因此我會結合個人經驗,與大家作簡單的分享。

我來到這個世界已經五十多年,經驗和感悟未必有老一輩人那麼多,但回顧我的人生,回顧我的成長經歷和生活環境的變化,我也算是見證了世界改變的人。

我出生在1962年,那是西藏民主改革之後的一段特殊時期。當時,因為一場重大自然災害,導致很多人喪失性命,日子過得非常艱難,幾乎沒有新生兒誕生。在那樣的環境里,每一口吃的都來之不易,各個方面都還沒有完全恢復,更談不上什麼文化發展。

在那個時候,如果要買布、糧食、米、青稞、茶葉等任何東西,都要憑票。大家穿的,也都是一樣的皮襖。我在16歲之前,和大多數小孩一樣,沒有任何學習機會,每天都穿著皮襖去放牧。我當時的夢想,就是長大以後做個好牧民。

我有一個鄰居,叫阿克潘珠。他把牛群照料得很好,對它們特別慈愛。於是,他就成了我人生的夢想和榜樣。我經常跟父母說:「我希望將來能像阿克潘珠那樣,做一個很好的放牧人。」我的父母,還有一個弟弟、三個妹妹都是牧民,他們不識字,直到現在也不會寫自己的名字。16歲以後,我才有了學習的機會。從小學到中學,原本需要九年完成的課程,我大概在五年內讀完。

在這之後,又開始了人民公社化,也就是牲畜集體化。大家過了好幾年一起唱歌、集體分配的生活。我那時要放三百多頭牛,也沒能好好上學。當時因為各種原因,我們也沒有好的學習環境,不要說英語,就連藏語課也是沒有的,學生之間還經常打架……我從來沒想過靠學校裡面學的東西養活自己。

在我上學的地方附近,有一個醫生叫阿克塔羅,是我們家的親戚。於是,我小學和中學的夢想,就是當一名好藏醫,甚至打算如果畢業考試考不好,就去學醫。

我小時候沒有什麼遠大的志願,更談不上有什麼偉大的夢想。只是受當時的成長環境、教育,以及來自父母和老師等人的影響,以至於志願、夢想經常發生變化。

我中學畢業的時候,集體公社解散,大家不用一起生活,牲畜都分配給了各家。慢慢地,就跟西方的生活方式差不多了。我也沒能當成醫生,後來考上了甘孜師範學校。在當時,這所學校算是比較高的學府,主要培養小學老師。

那時,我遇到了多吉老師。他平時戴頂帽子,被我們叫做「禮帽」。他當了三十多年的老師,是一位非常平易近人、學識淵博的好老師。考到這所學校以後的那幾年,我想,我將來應該要當個好老師。

與此同時,國內開始對外開放,政策變得比較寬鬆,藏地的一些寺院和學校有了恢復、重建的機會。

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就是在1980年成立的,雖然當時的人並不多,但卻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在甘孜師範學校附近,有一座寺廟叫做甘孜寺,當時也拿到了重建批文。甘孜寺重建開始挖地基的時候,我和我的同學,還有幾位老師,也一起參與其中。我從小就有一點想出家的意願,參加重建的過程中,聽到老師們談論色達喇榮的功德,我內心又出現了變化——做一個世間的老師,還不如當個出家人好。

是當一名老師還是出家?就在我面對諸多糾結,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猶豫不決時,德巴堪布對我說:「你要是想出家就趕緊。」他說他認識堪布晉美彭措,可以介紹給我。因為這麼一句話,我下定決心去學院出家。從1985年到現在,三十多年的時光,我一直在學院。

當時喇榮的條件非常艱難,沒有電,也沒有可以開汽車的公路。哪怕是想買一點吃的,都必須要走二十多公里,徒步去,買了再背回來。但在這樣極其艱苦、困難的環境里,我得到了非常好的學習機會。

我現在經常去到一些國家和城市,見到很多有趣的事情,但不會留下很深的印象,也沒有保存什麼刻骨銘心的畫面,反而覺得年輕時刻苦學習的那段時光,是我人生中最精彩的經歷、最美好的回憶。

現在的我很忙,常常有許多事情需要處理。但當年學習的時光更為忙碌,在學院的最初近十年,我每晚只睡三四個小時,衣不解帶,一心想著必須刻苦學習佛法,以及一切能學到的知識。

後來堪布晉美彭措到漢地的五台山朝聖,我與幾位堪布負責翻譯工作。剛開始,我翻譯得不是很好。漢地雖然也有佛法,但比較缺乏系統的聞思修行,從那時起,我們開始用漢語對漢地信眾弘揚藏傳佛法,一直到現在。我人生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翻譯和講法。除此之外,再沒有別的想法。

(一)通過翻譯文字交流文化與思想

翻譯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如果能把翻譯出來的內容好好保存下來,便是一份珍貴的民族遺產。通過文字翻譯,世界各國之間,才能互相更清楚地了解彼此的文化與先進的思想。

從宗教角度來講,任何宗教想要超越民族和國家的界限,讓其他人能深入研究,通達其中的道理,必須依靠文字的交流。

我個人在翻譯上花費了大量時間,除了平時的文字翻譯,以及自己的修行以外,我在最初十五年左右的時間內,幾乎沒有用過電話,也不怎麼接觸外界。正因為這樣,二十多年來才翻譯了數量較多的經論。

為什麼我對翻譯有如此強烈的動力呢?以前藏地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智者,叫根登群佩。他在一部著作中講到:「《大藏經》中屬於佛陀教言的部分,大概有104函。正因為曾經的諸位國王和大譯師們的恩德,我們才能在一方小小的坐墊上,毫無障礙地飽覽佛陀的一切顯密教義。」

這一句話看似非常簡單,但對我最初想要翻譯的這顆心,卻起著舉足輕重的鼓舞作用。如果想要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主要還是要依靠文字。如果不藉助於文字而採用其他方法,按照現代人的習慣,比如僅僅通過誰說的幾句話,就引起各界人士的重視,恐怕是很困難的。

受其他文化的啟發,我在翻譯的過程當中,獲得了智慧的財富。

現在不少地方的大學,都藏有非常豐富的藏傳佛教的古老經函。比如,這次我去過一些學校,他們的博物館展出了很多經函,並對此非常重視。

這些經函所承載的內涵極具價值,對人類心相續的幫助作用顯著。如果我們保存這些經函僅僅只是為了觀賞,對它的內涵不能了知,那它則與其他物品別無二致。我們必須從心靈上、智慧上改善自心,不能忽視經函所蘊涵的內在意義。

(二)翻譯讓人類受益無窮

現在東西方的變化日新月異,物質條件今非昔比。以藏地來說,現在如果想要買布,不需要布票就可以直接購買,而且顏色隨意挑選,但是我們的幸福卻沒有同步增長,內心的煩惱和心理疾病越來越多。

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代,無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藏傳佛教想要利益到所有人,是非常困難的。我對東方比較了解,但不太了解西方人的習慣和性格。針對亞洲以及漢地很多人的心理,佛教在對治煩惱和痛苦方面,起著非常大的作用。特別是藏傳佛教,經得起智慧的剖析,無論科學怎樣分析,也無法推翻。這不是我們自己的一面之詞,而是經得起論證的事實。如果能把這些內容結合內心去修持,身心上的痛苦就能減輕。

也許是我這樣一個小人物想得太多,但不管怎麼樣,只要能把這些藏傳佛教的古老經函,翻譯成其他民族的語言,一定會讓大家受益無窮。比如,如果把藏文古籍翻譯成漢語的話,漢語是一個很大的語種,涉及民族非常多,慢慢地,將來也會被翻譯成英語等。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想法,但我這樣想並不是為了個人的名聞利養。

(三)傳統文化需要被保護

另一方面,以我常年學習的經驗來看,藏文化和藏語的價值不可估量,現在有很多國家的博物館都對此非常重視,但若能真正了解它表達的內涵,可能會更加珍貴。

由於藏族人口稀少,加上其他一些原因,想要守護藏語、藏文化,是非常困難的。如果能通過翻譯的方式,讓一個弱小民族的文化依託一個更強大的民族傳承下去,即便有一天我們民族的語言、文字消失了,但它所承載的珍貴文化內涵,也會以另外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字繼承和保留下去,這對人類是永遠有利的。在我的著作和譯作里一再提到過,這些都是為了將來的子孫後輩。

但現在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這樣的文化能不能長期保留下來?

在短短的時間內,這個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人們通過電話互動,現在則通過網路進行溝通,信息傳播變得越來越方便。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外來文化的湧入甚至被定義為「文化侵略」——從工業革命到現代化的電子信息時代,依靠先進的現代文明,大語系吞沒小語系,強國文化吞併弱國文化,類似事情不斷上演。時代的改變同樣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困擾,在如今這個時代,雖然英語系國家的人口相對於全世界七十多億人來講並不算多,但他們的語言遍布世界。以坐飛機時播放的語言為例,除了個別國家外,英語都是通用語言。同樣,英語承載的思想和文化傳播也更為普及。比如,一部好的英語電影,全世界都會看。如果它所傳播的文化對整個世界有利,當然具有正面的影響;但若有害,其負面作用也不容忽視。

受這種強勢文化的影響,很多小民族和小語種,將慢慢從這個世界消失。有時我去一些博物館。裡面會展出一些文字,旁邊標有註解:「這是已經從這個世界上消失的文字。」每當這時,我心裡就會抑制不住地難受和哀傷。

今天我在這裡呼籲大家,將來全世界都使用同一種語言也沒什麼不妥,但與此同時,請關注其他民族,要設法保護他們的傳統和語言。

正如某些學者所說:「假如某個民族的文化和文字消失了,這個民族的生命將開始倒計時。」因為文化衝擊,即便它曾經的文化內涵和傳統習慣都值得稱道,但也行將就木。在不久的將來,所有曾經一脈相承的輝煌,都只能從世界文化大舞台中黯然謝幕、孤獨離場。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所以希望大家對此能夠予以重視。

在傳統文化當中,有許多好的價值觀和傳統習俗,都需要大家去關注和保護,同時也不能忽視現代文明的創新。有時候傳統和創新會顯得有些相違,但如果我們只關心創新和改革,而遺忘了優秀的傳統文化,人類終會成為毀滅自己的兇手。所以,我主張,在保護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走向21世紀的前沿,用現代的科學知識,為人類將來的發展而努力。

最後,今天的主題也涉及藏傳佛教,我就從兩方面簡單提一下藏傳佛教。

(一)言行一致、行必利眾

世間有這樣的一句話:「言行一致。」如果是一位智者,就會信守承諾。我在講課和學習的過程中發現,藏傳佛教的特點便是如此。

學習藏傳佛教要聞思修,有聽聞、思維和修行三個次第;要具足智慧、戒律清凈、人格賢善;要具備正確的見、修、行三個方面;要通過精進修行讓自己具足能力,然後在自己能力的基礎上幫助別人。藏傳佛教的任何智者,都會具備這些條件。

現在很多知識分子,有學問、有閱歷,但往往是嘴上夸夸其談,真正付諸行動的時候一籌莫展,根本沒有行動能力。而藏傳佛教在教義上,要求言行一致、行必利眾。

不過,要保證所有人都能做到這一點,也很困難,畢竟每個人的根基不同。但佛教就是這樣一種教育。

現在東西方的距離已被拉近,大家想從各方了解和探討都十分方便,所以希望大家能夠研究藏傳佛教,特別是藏傳佛教的教育核心。

(二)藏傳佛教的平等觀

藏傳佛教另一種不共特點是,不論男女、出家在家,甚至是對動物,都要平等利益。這主要是與藏傳佛教的教育有關。而這種教育最初的起源,是現在世界公認最早、最大的學校——那爛陀寺。那爛陀寺的法脈逐漸傳到了藏地,再經由藏地最大、最早的學校——桑耶寺,慢慢傳播到西藏各個寺院。

有些人對寺院的理解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裡面住著幾個光頭出家人,跟社會無關,對社會也沒有貢獻……受環境影響,有些人會有這些邪見。但如果是對藏傳佛教、藏文化有所了解的人,是不可能持有這種偏見的。

有些人把寺院理解為祈禱和供燈的地方,但這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現象。寺院最主要的作用,是提供教育的環境,目標是為了讓大家的身心得到利益。

以我們喇榮為例,出家人學習到一定程度以後,需要到漢地、藏地去教育和幫助他人。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是為了得到名聲、財富、權勢,而是為大家提供教育和幫助,這就是大乘佛教教育最究竟的慈悲。我從開始在學院學習到現在,近三十年的時光里,所思所做都是圍繞這一點展開的。雖然其間也會有很多困難和艱苦,但這些都是人生必須要面對的經歷。

(三)每個人都需要佛教的教育

大家應該了解,佛教不只是面向出家人的教育。現在社會上很多人的身心都非常需要佛法滋潤,我們應該盡量往這方面努力。雖然我個人能力有限,但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改變了很多人。

人在一生當中,有時會沉浸於無限的美好,有時又會痛苦不堪、舉步維艱,但不管怎樣,我們要依靠善巧和智慧,直面人生中遇到的任何事情。而把它們轉為道用的主要方法,就是對任何事情都不要特別執著,保持內心的平靜、快樂、開放、放鬆、舒暢。如果真的能這樣,則無論面對高低、是非、逆順,都沒什麼放不下,也沒什麼捨不得。

藏傳佛教中講的修行,就是經常思維、串習法義。總有一天,無論面對任何境遇,都會懂得用智慧方便將其轉為道用。雖然也會有情緒波動,但再也不會糾結翻騰、自討苦吃。

最後祝願在座的各位身心健康、身心快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索達吉堪布教言彙集 的精彩文章:

時時觀察自心,不要自欺欺人——?索達吉堪布7月微博集錦

TAG:索達吉堪布教言彙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