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玄武門之變後,看看「太上皇」李淵的下場,就知道李世民有多狠心

玄武門之變後,看看「太上皇」李淵的下場,就知道李世民有多狠心

唐初,最令天下為之震動的莫過於「玄武門之變」了,關於這場著名的事變,史書上大概是這麼寫的:太子李建成是個大草包,能力威望都不如李世民,於是李建成一直對李世民羨慕嫉妒恨,總想找機會把這個礙事的弟弟幹掉。於是李建成聯手李元吉,一起排擠和陷害李世民,還準備暗殺李世民。李世民被迫反擊,在玄武門擊殺李建成、李元吉,成功自保。

但根據《資治通鑒》記載,玄武門之變發生時,李建成和李元吉是毫無防備的:「建成、元吉至臨湖殿,覺變,即撥跋馬東歸宮府」,也就是說他們兩人已經進宮了,都到了臨湖殿,才發現不對勁,匆忙轉身,想打馬回府。但李世民恰好出現,阻止兩人離開。於是「元吉張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殺之」——《資治通鑒》。

李世民能恰到好處的出現,並且不走漏風聲,則可說明李世民對這次事件早已策劃多時。李世民殺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他們各自的5個兒子,也統統成了這場事變的祭品。然而玄武門之變到此還遠沒有結束,還有李淵。此時的唐高祖李淵在幹嘛?划船遊樂!對於兒子們手足相殘,血流成河,他毫不知情,因為李世民早已掌握禁宮,封鎖了消息。

直到尉遲敬德「披甲執槊」,殺氣騰騰闖了進來:「陛下,你大兒子跟小兒子兒子造反,被俺們殺了,現在該咋辦?」李淵聽完都懵了,這是啥情況?看著尉遲敬德手中血跡未乾的馬槊,李淵一瞬間閃過了無數念頭。「咋辦?當然是立我最棒的兒子李世民為太子啊,朕早就想把皇位交給他了。」李淵很懂事,他知道自己該退了,不然大唐當天就得換主人!

外面的李世民立即沖了進來,在李淵面前大哭。史書記載「世民跪而吮上乳,號慟久之」。李世民滿臉委屈「跪而吮上乳」,吸著李淵的乳頭,嚎哭不已,就是不撒嘴。3天後,李世民被立為太子,12天後李淵主動表示想退位,李世民卻不答應了,為啥?朝廷還沒交接完呢!李世民雖在天策府有自己的班底,但總得花時間把朝廷上下換一遍吧!

兩個月後,由於李淵多次「主動」表示退位,李世民勉為其難上了位。不過李淵雖然升級成了「太上皇」,但是似乎有些怨氣,沒有主動把皇帝的「辦公室」太極宮騰出來,仍然在裡面吃喝住。李世民不好過分緊逼,就在偏殿辦公。但是時間久了,怨氣就來了,偏殿的規模、氣勢比太極宮差遠了。看著李淵似乎沒有挪窩的意思,李世民下了一道「恩賜」。

李世民「恩賜」是針對太極宮中的大部分宮女丫鬟的:你們都可以回家嫁人了,都走吧!太上皇李淵身邊瞬間沒了伺候的人,李淵明白了兒子的意思。史書記載:「高祖以弘義宮有山林勝景,雅好之。乃徙居之,改名大安宮。「弘義宮景色好,朕要去享福!」實際上,弘義宮就是原本的李世民秦王府,裡面根本沒什麼好景緻,規模也不大。

貞觀六年,監察御史馬周上書表示,大安宮是太上皇至尊所居之地,卻規模卑小,要是被各國往來的使者看到了影響不好,希望能夠修繕大安宮,以彰顯皇帝孝道。李世民不搭理他,將奏摺擱置。史書記載,李淵是一個非常喜歡出門遊獵的男人。在玄武門之變以前,即使公務繁忙,戰爭不斷,李淵每年也要出去打獵,但玄武門之變以後,李淵再也沒有出過門!

夏天的大安宮十分炎熱,李世民曾多次前往九成宮避暑,卻沒有帶李淵同行。監察御史馬周又看不下去了:「今所幸宮去京三百餘里……非可以旦暮至也。太上皇情或思感,而欲即見陛下者,將何以赴之?且車駕今行,本為避暑,然則太上皇尚留熱所,而陛下自逐涼處,溫清之道,臣竊未安!」你自己跑到清涼的地方避暑去了,卻把太上皇留在酷熱難耐的地方,這是孝道嗎?李世民依然置之不理,就是不帶李淵。

但是到了貞觀八年夏天,李世民卻一反常態,「屢請上皇避暑九成宮」。良心發現?當然不是,此時的李淵已經中風發病,無法下床,想去也經不起車馬勞頓的折騰了。同年,李世民以「為太上皇興建清暑之所」為由,修建大明宮。李淵都已經快病死了,你倒想起來修建清暑之所了,早幹嘛去了?說到底是給自己修的!

後來大明宮還沒蓋好,李淵就駕鶴西去了,李世民自然搬進了更為豪華的大明宮。李淵早年在李建成與李世民之爭中,逐漸傾向太子,打壓秦王,所以李世民是對李淵是有很大意見的。在李世民一系列操作下,李淵不得不退居二線,但是李世民一直耿耿於懷,所以他甚至都不去看李淵,只是好吃好喝供著,美女妃子供著,讓李淵「享福」。

九年時間,李淵只不過是被動地過日子,被動地和妃子們生了十個後代,讓她們填滿自己的生活,將「玄武門之變」的痛埋在心底。父子倆唯一一次關係緩和,是在李世民大敗突厥,成了聲名遠播的「天可汗」之後。慶功宴上,李世民點名讓突厥汗王為李淵表演舞蹈,李淵想起當初大唐還要向突厥稱臣,如今突厥王卻在兒子一聲令下載歌載舞,感慨不已:「當今蠻夷率服,古未嘗有。」

李世民聽見老爹誇他,也奉承了一句:「百姓獲安,四夷咸附,皆奉遵聖旨,豈臣之力!」還不是老爹定的方針好!一副父慈子孝的樣子。看到大唐在李世民手中蒸蒸日上,李淵估計也是老懷欣慰,傳位給他,或許是正確的。

貞觀九年(公元635年6月25)中風不起的李淵駕崩,終年71歲。遺詔:「既殯之後,皇帝宜於別所視軍國大事。其服輕得,悉從漢制,以日易月,其陵園制度,務從儉約,斟酌漢魏,以為規矩。」李世民很聽話,真的從簡辦理,李淵的陵墓從動土修建到竣工僅僅用時四個月,速度快,造價也不高,甚至連石料也不用,僅以封土為陵。

「玄武門之變」對於李淵和李世民父子來說,是一個永遠解不開的疙瘩。李淵失去的是至親骨肉和皇位,眼看著自己的兒子們互相殘殺,做父親的心裡也一定很痛。而李世民得到了皇位和至高無上的權力,但是卻手刃自己的親兄弟,與父親之間產生了不可磨滅的隔閡。不管怎樣,他不是個好兒子,但是個好皇帝。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等)

喜歡歷史的朋友請點一下關注!圖片來自網路,如有錯誤,還請指正!歡迎大家留言互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老師阿吖 的精彩文章:

康熙智擒鰲拜,為啥不能殺他?鰲拜兩大功績,大清找不出第二個人
朱棣直奔皇宮,建文帝手下小官問一句話,朱棣瞬間清醒掉頭出城

TAG:歷史老師阿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