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人生哲理語錄50句:不能享受,不能承受,不願接受,就沒有精彩

人生哲理語錄50句:不能享受,不能承受,不願接受,就沒有精彩

人生哲理語錄50句:不能享受,不能承受,不願接受,就沒有精彩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生活是艱難,從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的那一刻開始。痛,並快樂著其實是生命個體體驗的過程。很多人痛卻不快樂著,為什麼?因為他們活在三種脆弱的人生態度中:不能享受,不能承受,不願接受。人生的厚重和精彩只有在修復好這三者之後才可能出現!

享受,從而活得有樂趣

人不能享受生活,背後有很多原因。例如,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太多的強求和責備,導致良心過度敏感,以至於養成一種受虐的傾向,只要享受一下生活,就會感到內疚。再如,在生活中太多違背自己,漸漸喪失了享受生活的能力;或者,苛求自己完美,容不得身上有某個缺點,因而會長期盯著那個缺點不放,越來越陷入痛苦之中。

這些蒙蔽了人的雙眼,於是看過去全是不幸,看自己一無是處,看現實都是問題,看未來沒有希望。只有挖掘他生活中的光亮,才可能讓他從過去的生活中重新找到快樂,在生命的內部發現豐富的資源,在現實生活中發現幸福的條件,在未來的發展中發現各樣的可能性。

享受讓我們活出生活的樂趣,享受生活讓我們愛自己,愛生活,對自己有信心,對生活有熱情。觀察一個抑鬱者,我們會發現,因為沒有享受生活,他不愛自己,不愛生活。他的生命不能在生活中紮根,甚至很容易放棄自己,放棄生活。這提醒我們,當我們充分享受生活時,我們內心就會感到滿足,我們的生命就會在生活里紮下深根。當然,我們知道,享受不是生活的全部,我們還需要學會判斷,在我們的生活中,什麼是可以享受的,什麼不是;什麼是值得享受的,什麼不是;什麼是適當的享受,什麼不是。我們享受生活,但不沉溺於低俗的享樂主義。

承受,從而活得有價值

一般人會以為,遭受心理困擾的人是最能承受的,因為他長期受苦,甚至習慣於受苦。但是,他所受的苦,是癥狀的苦,而不是生活的苦。一個人接受「生活是艱難的」,並且願意在其中承擔自己的一份責任,他為此而受的苦,就是合理受苦,這苦是有意義的。但是,一個人害怕並且逃避生活的艱難,不願去承擔自己的責任,他最終陷入了癥狀的苦,這時他受的苦就是無意義的苦。因此,榮格說神經症是合理受苦的替代品。

承受不同於忍受。承受是自願的,忍受是被迫的;承受可以是適當的,忍受是過度的;承受是一種責任行為,忍受則是迴避的反應;合理的承受讓人產生能力感、價值感,過度的忍受則讓人滋生委屈、怨恨;通過承受,讓一個人獲得了愛的能力,而不斷地忍受會在他心裡累積負面的情緒,以至於他內部的愛源都漸漸耗損掉了。

許多人因為過度忍受,反而不能適當承受;或者,因為了適當的承受,反而失掉了愛與責任的自主性。因此,要有邊界意識。對自己應該去承受的,卻不去承受,這是逃避責任;對超越自己承受能力的,卻出於面子強撐著去承受,這是自討苦吃,結果損害了自己;對本來是別人應該承受的,卻不適當地替人承受,這是越俎代皰,結果是讓自己受了苦,並不使人得益。例如,許多父母對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也要包辦代替,反而阻礙了孩子發展出適當的責任能力。

生活是艱難的,當一個人過於逃避生活的困難,他自身就發展出心理的困難。但在許多情況下,當事人並非有意為之,而是無意識的。所以我們要建立承受的態度,回到生活的困難中去,承擔責任,合理做事。

如果沒有享受,生活變得乏味;如果沒有承受,生命顯不出價值。因為享受生活之樂,我們的內心是滿足的,因為承受生活之苦,我們的生命是豐富的。因為充分地享受生活,我們的生命得以紮根,因為合理地承受人生,我們的生命變得成熟。

接受,從而活得有境界

接受與否的本質是態度。我們可以說,不是人「病」了,而是他的「態度」病了,不接受的態度,就是一種病的態度。它常常通過這樣一些方式表現出來:因為發生了一件事,當事人抓住客觀存在不放,拒不接受這樣的事情在他身上發生,想不知道這件事情的發生,不是由他決定的,也不是可以改變的。同樣的情況如,年輕的時候做出一個錯誤的選擇,我們小的時候有一個願望沒有得到滿足等,不管它們怎樣讓人難受,令人遺憾,我們都沒有辦法回頭去糾正它們。因為它們是不可改變的,它們就是需要你來接受的。許多心理困擾,就來自當事人拒不接受的態度。他要求事情「必須」怎樣,「應該」怎樣,就是「不應該」是現在這樣;他強求自己「必須」怎樣,「應該」怎樣,就是「不應該」是他本身那樣。

對待人生,成熟的態度是儘力而為,接受結果。但有一種態度,他什麼也不去做,卻期待有一個好的結果,結果沒有出現他拒不接受。還有一種態度,他要求自己把一切都做得完美,以為這樣一定會有一個好結果,竟然也沒有出現,他拒不接受。因為不授受,一個人受許多無謂的苦。因為不接受,一個人陷入癥狀,讓自己捲入一場無意義的戰鬥,甚至「戰則不止」,不惜戰死在無意義的沙場上。有人不接受自己頭腦里會有不好的念頭,每天都在跟這些念頭進行戰鬥,以至於他不能享受生活,不能承受做事,活得不自然,活得沒意思,活不出自己來。

在享受的領域,我們盡量讓自己活得快樂些,過自在的生活,做自然的孩子;在承受的領域,我們儘力而為,活出生命的價值,管好自己的生活,做自己的經理;到了接受的領域,我們發現,我們不是宇宙的總經理,需要學習在現有的條件下做事和生活,而現有的條件包括這兩個本質的方面:第一,我們自身是有限的,不可能完美,第二,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不是絕對有保障的,其中有各種規格測的因素。

我們必須接受,有時候不管我們怎樣努力,都不會出現期待的結果,因為結果是由許多因素決定的。我們必須接受,有許多事情我們不能做到,也不能改變,因為它們在我們的控制之外。

接受讓我們活得有境界,我們需要學習接受,但接受並不是一種消極的態度,不是逃避改變的借口。聖弗蘭西斯說過這樣的話:「我向上帝祈求一顆勇敢的心,讓我去改變可以改變改變的;我向上帝祈求一顆平靜的心,讓我去接受不可以改變的;我向上帝祈求一顆智慧的心讓我分辨什麼是可以改變的,什麼是不可以改變的。

1. 成功有一條重要的秘訣,那就是忍住一時之氣,苦撐到底。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要想出人頭地,有所成就,讓自己的人生開出美麗之花,就必須忍住那些扎在心頭的芒刺,將其化為前進的動力,方能博得成功。「忍」不是心頭的那把刀,而是刀下那顆耐心。一個缺乏耐心的人,永遠都不可能成為一名強者。

2. 人生要沉穩冷靜,沉穩,是區別於成人與小孩的標誌,而冷靜,可以讓你最大限度發揮優勢,降低風險,也讓你顯得更加成熟。人生,不要習慣於解釋,做了就是做了,無論好壞成敗,都是自己做的,解釋這東西是最沒用的,有些時候,沉默確實是金。

3. 珍惜每一分鐘,對自己負責。

4. 善於發現看問題的角度,不滿足於現狀,別自我設限。

5. 勇於承認錯誤,不斷反省自己,向周圍的成功者學習。

6. 不輕言放棄。做事要有恆心。

7. 珍惜你所擁有的,不要感嘆你失去或未得到。

8. 不忽視細節,學會讚美,不找任何借口。

9. 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能受苦乃為志士,肯吃虧不是痴人。

10. 敬君子方顯有德,怕小人不算無能;退一步天高地闊,讓三分心平氣和。,

11. 欲進步需思退步,若著手先慮放手;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應有餘步。

12. 持黃金為珍貴,知安樂方值千金,事臨頭三思為妙,怒上心忍讓最高。

13. 再苦再累,只要堅持往前走,屬於你的風景終會出現;只要是自己選擇的,那就無怨無悔,青春一經典當,永遠無法贖回;過去只可以用來回憶,別沉迷在它的陰影中,否則永遠看不清前面的路;不要期望所有人都懂你,你也沒必要去懂所有人;聚散離合是人生的規律,不必在意,何須傷悲。

14. 人生的高度,一半始於個人努力,一半源自眾多的選擇。人生的敗筆,也多存在於選擇當中:一是不會選擇,盲目攀高,心神分離,難修正果;二是不堅持選擇,心易旁顧,朝秦暮楚,難成其大;三是不斷地選擇,胸無大志,似萍戲水,如草隨風,難得善終。——星雲大師

15. 懂得感恩,幸福就會不請自來。感恩是愛的根源,為生活中的每一份擁有而感恩,能讓我們知足常樂。擁有感恩之心的人,即使仰望夜空,也會有一種感動。面對別人的幫助,應該想到「給我的是情分,不給我的是本分」;面對感情,應該想到「你來,我當你不會走;你走,我當你沒有來過」。

16. 人之所以會心累,就是常常徘徊在堅持和放棄之間,舉棋不定。生活中總會有一些值得我們記憶的東西,也有一些必須要放棄的東西。放棄與堅持,是每個人面對人生問題的一種態度。

17. 能看到別人的錯誤,是清;能看到自己的錯誤,是醒;能夠承認自己的錯誤,是坦;能夠改正自己的錯誤,是誠;能夠發現自己的優點,是聰;能夠發現別人的優點,是明;能夠學習別人的優點,是智;能夠利用別人的優點,是慧。清醒、坦誠是做人之必須;聰明、智慧是做事之必須。

18. 煩惱由心起,凡境皆心造。如果你駕馭不了命運,命運就來支配你;如果你擺正不了心態,你的人生勢必傾斜。把握自己的命運,重在修養良好的心態:看不到的,不要過分地探究,你沒必要啥都知道;看不透的,無須為之神傷,能夠看穿世態萬相的,唯有聖人;看不開的,那就換一個視角,或許一切都會柳暗花明。

19. 恆愚法師:人生當中最大的失誤莫過於失落了自己,一生憔悴半生愁,到頭來不過一場虛無,如果人生有一點智慧,不妨簡單一些,開朗一些,豁達一些,把煩惱留在身後,百年以後,暗夜幽悠,時間長著那,那些全是思索的時間,睜開眼就是為了看世界,不是為了往眼裡揉沙子,自己的世界,自己的臉面,馬虎不得。

20. 恆愚法師:人生是一場經歷,人生也是一場品味,天邊明月,林間溪水,眼下的得失,心頭的悲歡,不要說人生孤獨,也不要說人生匆忙,人生本來就是一種感動和體驗、理解和認識,你的心態改變著你所處的環境,也改變著你的人生旅程,保持心地的清澈,活出那份豁達和淡然。

21. 世上的事情,最忌諱的就是個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圓滿了,馬上就要虧厭;樹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馬上就要墜落。凡事總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恆。——莫言

22. 有些念輕輕放下,未必不是一種解脫;有些人慢慢遺忘,未必不是一種輕鬆;有些痛漸漸淡忘,未必不是一種睿智。身安,不如心安;路寬,不如心寬,一無所有的時候,守著自己的心便可安然。佛說:眾生無我,苦樂隨緣,宿因所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 得失隨緣。一切悲喜都由心生。放下越多,收穫便越多。

23. 我們時常抱怨:為什麼總有人欺負我,和我作對,害我每天很是煩惱?其實全世界都找不出來一個可以讓你煩惱的人,害你煩惱的正是你自己,心態平和的人歷經滄海桑田也能安然度過,而心態敏感的人既便遭遇一點點風聲都會千瘡百孔,所以,如果太在意自己的得與失,痛苦反而來得越重。試著放下那個"我"。

24. 消除惡緣,不是消除外在的人和事,而是消除內心的煩惱、痛苦。人生的旅途中,我們會遇到許多人,有的人與我們同行的時間長,有的人與我們同行的時間短;有的人很投緣,有的人相處起來充滿痛苦,但最終所有的人都會分離,只有自己的心會一直跟隨。讓自己心中裝滿什麼、留下什麼,才最重要。——學誠法師

25. 只有心裡有陽光的人,才能感受到現實的陽光,如果連自己都常苦著臉,那生活如何美好?生活始終是一面鏡子,照到的是我們的影像,當我們哭泣時,生活在哭泣,當我們微笑時,生活也在微笑。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修佛悟禪

26. 別讓人生,輸給了心情。心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卻能左右人生的全部。心情好,什麼都好,心情不好,一切都亂了。我們常常不是輸給了別人,而是壞心情貶低了我們的形象,降低了我們的能力,擾亂了我們的思維,從而輸給了自己。控制好心情,生活才會處處祥和。好的心態塑造好心情,好心情塑造最出色的你。

27. 我們的心靈對從未接觸過的事物不會認識,就好像一台電腦一樣,沒有輸入一些相應的軟體,就不會有這方面的程序出來。每個人的時間精力有限,不可能對所有的領域都有深入研究,肯定都有未知的領域。對未知領域如果不去刻苦學習那永遠也不會知道。摘自《成熟似金》

28. 有一種境界叫超然,有一種達觀叫瞭然,有一種天真叫自然,有一種態度叫悠然,有一種成就叫斐然,有一種繁盛叫蔚然,有一種愉悅叫欣然,有一種釋懷叫惠然,而我要的那種幸福,是淡然。

29. 人生之路,不會筆直,總有崎嶇泥濘,總有坎坷艱辛;我們前進的方向不會永遠是正確的,總會做一些錯事,總會走一些彎道。做錯了事,我們會明白很多道理;走錯了路,我們會經受別樣磨礪。讓我們在錯誤中尋覓,尋覓能夠溫暖心靈的真理;讓我們在彎道里探求,探求能夠延長人生的風景。

30. 能讓內心保持寧靜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人。「神靜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則心蕩,心蕩則形傷。」一個人心浮氣躁時方寸已亂,必然會導致舉止失常,進退無據,會失去正確的判斷力。反之,心靜神定,泰然自若,聽不到外界的喧囂嘈雜,為人處世就不會失於輕率。每臨大事有靜氣,方為大家風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