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元泰定元年西湖書院刻本《文獻通考》

元泰定元年西湖書院刻本《文獻通考》

元泰定元年西湖書院刻本《文獻通考》

元泰定元年西湖書院刻本《文獻通考》

《文獻通考》,是宋元時代著名學者馬端臨的重要著作。馬端臨,(約1254-1323),宋饒州樂平人(今江西樂平),字貴予,號竹州,南宋末年宰相馬廷鸞之子。馬廷鸞是宋末著名的學者和政治家。家富藏書,有碧梧精舍。

元泰定元年西湖書院刻本《文獻通考》

馬端臨自幼勤奮好學,博覽群書,並課抄經史,日五十紙,學業日進。曾經和精通朱子之學的曹經結為好友,師承有自,學業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咸淳八年,以蔭補承事郎,九年漕試第一。此時,馬氏父子已草創《文獻通考》編撰計劃,並開始寫作。至元二十六年馬廷鸞去世後,馬端臨繼續寫作。宋亡之後,馬端臨歷任慈湖、柯山書院山長,講儒學,總領院務。他搜集整理史料,勤於著述,從元世祖元年開始,積20餘年心血,到大德十一年,歷時20餘年,終成此書。1323年在浙江台州儒學任教授,後告老還鄉不久病逝。

元泰定元年西湖書院刻本《文獻通考》

《文獻通考》,348卷,依杜佑《通典》之體例,考述上古直至南宋寧宗之前的典章制度,其中中唐以前的史料以《通典》為基礎,之後史料則為馬端臨廣收博採而成,多有《宋史》所無。此書以博通見稱,歷朝典章制度融會貫通、原始察終。

元泰定元年西湖書院刻本《文獻通考》

所謂「文」指編纂時根據經史敘事,參考歷代《會要》及百家傳記,「獻」指的是取「可以訂典故之得失,證史傳之是非」的臣僚名人的奏疏閑談,近代諸儒的評論及小官吏的記錄,是一部典章制度的通史。書按時代排比,分24門。馬端臨繼承前代史學家的優點,在篇目安排上,他繼承杜佑的長處,重視經濟制度對政治制度的影響,把田賦、戶口等經濟資料放在前面,把國家政權機構放在後面,又針對杜佑分類過寬等缺點作了調整和修正。此書對研究宋史的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資料。

元泰定元年西湖書院刻本《文獻通考》

元仁宗延祐六年(1319)奉詔訪人才的王壽衍行至饒州路。經本路教授楊甲關推薦,王將《文獻通考》之事奏進朝廷。同年,中書省奉詔,命江浙行省繕寫其書,以雕版印刷。書抄好後,送至翰林院校考,無不稱之「纂集古今,浩瀚賅博,殫極精力,有益後學」。至治二年(1322),英宗命人請年近70歲的馬端臨親自帶定本,赴路校刊板書當年即完成,可惜此本未能流傳至今。《文獻通考》現存世最早的刊本當為此泰定元年(1324)印行的西湖書院刻本,此本版心寬闊,字體於圓潤中不失俊朗,頗寓宋刻遺風,是元代書院刻書代表之作。

元泰定元年西湖書院刻本《文獻通考》

西湖書院建在南宋故都,是元代在南宋國子監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南宋亡,國子監廢,而監中版庫固存,於至元二十八年(1291)就其故址,改建為西湖書院,這可以說是官方在江南的最高學府。西湖書院正式成立後,因為有較多的田產,因此其收入就會有較多的余資,可用於刻書等活動。西湖書院初建時,第一個大的刻書工程就是修補南宋國子監所存的書版。至正二十一年(1361)在陳基主持下刻書很多,根據他本人的《夷白齋稿·西湖書院書目序》的記載,當時從事寫版和刻版的工人共有92人,共補刻了經、史、子、集各部缺版7893塊,字數3436352字。修補殘缺版1671塊,計20162字。用粟1300石,用木930株。可見當時西湖書院的規模之大。當時參與工作的有餘姚判官宇文桂,西湖書院山長沈裕,蘭亭書院山長凌雲翰等人。西湖書院大規模收集印版,刻印大量的教學用書。因此,西湖書院存書版極多,成為其刻書、印書的有利條件。

此書《中華再造善本》曾據以影印,併入選首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從阮刻本《論語註疏》看四庫本的校勘價值
唐詩的色彩之美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