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檔案揭秘過雲樓往事

檔案揭秘過雲樓往事

檔案揭秘過雲樓往事

過雲樓只是一座藏書樓?過雲樓內的珍貴書畫有多少?過雲樓主人顧文彬的後人現在如何?蘇州檔案館研究員沈慧瑛和顧文彬的後人過從甚密,近幾年她利用蘇州檔案館館藏過雲樓檔案撰寫了系列文章,近日結集出版《過雲樓檔案揭秘》一書,澄清了一些誤解,也揭開了不少謎團。

過雲樓不僅僅是藏書樓

檔案揭秘過雲樓往事

沈慧瑛很早就認識過雲樓顧家。1986年復旦大學畢業後,她到蘇州檔案館工作。在本世紀初,她到保管利用處工作,覺得館藏歷史檔案特別少,遂萌生了採訪文化老人留下一些口述歷史的想法,以彌補館藏的不足。她在一次文化活動上認識了過雲樓主人顧文彬的後人顧篤璜,那時主要參加他們組織的一些崑曲活動。在接觸的過程中,她逐漸了解了顧家的過雲樓。「之前知道蘇州的藏書樓特別多,比如常熟鐵琴銅劍樓是清代著名的藏書樓,但對過雲樓知之甚少,其實過雲樓不同於一般藏書樓,它是一座以庋藏書畫為主的收藏樓。2012年匡時拍賣公司舉辦的過雲樓藏書拍賣,人們至今誤以為過雲樓是藏書樓。」

那次拍賣轟動一時,過雲樓藏書以2.162億元成交,創造了古籍善本拍賣的世界紀錄。媒體驚呼為「天價」。然而,正是因為如此轟動,讓世人誤解它只是一座藏書樓。對這樣的誤解,沈慧瑛不無遺憾。所以在《過雲樓檔案揭秘》一書中,她充分利用《過雲樓日記》《過雲樓書畫記》等檔案,將過雲樓的歷史及幾代人收藏書畫的往事勾勒了出來,她希望這能稍稍糾正人們對過雲樓的誤解。

過雲樓,始建於同治十二年(1873年),建成於光緒元年(1875年)。營建經過全在顧文彬日記和他與兒子的書信之中。沈慧瑛與同事一同點校過《過雲樓日記》《過雲樓家書》,對該樓建造的經過,了如指掌。

立意要造這座樓的是顧文彬,蘇州元和人,道光二十一年進士,曾官至刑部郎中,在浙江寧紹台道任上告假回鄉。沈慧瑛告訴記者,顧文彬營造過雲樓是受到他父親的影響。他的父親16歲棄儒從賈,但他特別喜歡讀書,還愛書畫。顧文彬除了追求書畫藝術,不遺餘力收藏外,以書畫為生財之道:精品留下,中下等的賣出。顧文彬在《過雲樓書畫記》中寫道:「前有以娛吾親,後有以益吾世世子孫之學。」即滿足了孝道,又能讓子孫學習、了解書畫藝術。

過雲樓的樣式出自顧文彬的原創。他有一個朋友,杭州鄭蘭,家裡有一座四面樓。顧文彬看到此樓後,頓覺眼睛一亮,這棟樓就是他心目中過雲樓的樣子!在營造過雲樓期間,顧文彬還讓兒子顧承專程赴杭州鄭蘭處,一探究竟。但最終,因為財力問題,他沒有按照四面樓樣式建造過雲樓。

顧文彬與鄭蘭是老相識了。他們曾一同避難。那是1861年,顧文彬因父親、妻兒先後離世,決然辭職歸鄉。但清廷與太平天國正起戰火,他只得滯留湖北。1862年,顧文彬與顧承父子「由荊州而至宜都縣,登岸覓寓,適鄭譜香(蘭)亦挈家避居於此,朝夕過從,尚不十分岑寂」。巧合的是,顧文彬在此間租住的房子正是鄭蘭此前曾租住的。

直到1864年,顧文彬回到蘇州,在家賦閑十年後,他再次北上求職,得到寧紹台道的職位,去鄭蘭家見到四面樓時,他剛剛赴浙上任不久。

但這時,顧文彬尚無財力造樓,只好按下心緒,直到2年之後,才有機會著手動工。

沈慧瑛還在顧氏檔案中,發現一件營造過雲樓的趣事。她告訴記者,顧文彬生活的時代,人們相信風水,比如曾經有人給顧文彬算命,他便在日記中記下此事,說等待日後驗證。

在營造過雲樓之時,蘇州歷經太平天國之亂不過十年,不少宅院遺留下靈秀的太湖石。顧文彬命兒子顧承四處搜羅,尤其要覓「大峰」、「中峰」(大型和中型太湖石)。營造過雲樓,正需要它們。但在布置過雲樓庭院之時,風水先生說院中不適宜放「大峰」。顧承將風水先生的意見寫進家書,寄給顧文彬。顧十分生氣,他認為「風水之說,我素不信」。

父親即如此表示,兒子顧承不得不又請三個風水先生查看。結果三人異口同聲,說「有礙大局」。顧文彬心存忌憚,只得作罷。

沈慧瑛說,過雲樓造好之後,顧文彬便告病辭官,回歸故里,開始過著收藏家的生活。除了為大眾熟知的珍稀古籍,過雲樓還貯藏大量的古代書法名畫、碑拓、錢泉、古印古琴等。

檔案揭秘過雲樓往事

顧文彬曾請畫家畫《花天跨蝶圖》,在蝴蝶背上的是他的背影。詳情見《過雲樓檔案揭秘》一書。

蘇州的文化沙龍

從辭官歸鄉,到駕鶴西去,顧文彬主持過雲樓共計14年。這14年間,他搜購了大量的精品書畫,這部門精品書畫都寫在由他親自審定的《過雲樓書畫記》一書中:收錄唐宋明清珍品書畫246件,包括《米題褚摹蘭亭卷》《蘇文忠祭黃幾道文卷》在內的書法類作品58件,《釋巨然海野圖卷》《唐子畏王濟之出山圖卷》(即《王公拜相圖》,又稱《王文恪出山圖》)在內的繪畫類作品188件。這當然不是全部。

此外,過雲樓地處城市中心,顧氏熱情好客,這裡自然逐漸成為當時蘇州的文化活動中心。

沈慧瑛告訴記者,那時候,許多文壇名宿、書畫界名人都會到過雲樓來,賞玩字畫;顧家也常常在家舉辦曲會、畫會、詩會、琴會等活動。

在《過雲樓檔案揭秘》一書中,沈慧瑛花費了不少篇幅還原了那時代的文藝界盛況。沈慧瑛說,從顧氏檔案看,這些與會者或是名門之後,或是封疆大吏,可以說都是名流耆舊。在書中,沈慧瑛寫道:他們都是學富五車之輩,擅長書法,精於鑒賞,愛好收藏,情趣相契。他們輪流做東,時而品茗喝酒、議論時政,時而吟詩作對、相請題跋,時而品評園景、鑒賞字畫。

沈慧瑛笑言,有趣的是,如同現代人聚會合影,這些文化名人偶爾還會請人將他們一一繪入圖中,再題上詩句,留作紀念。這些畫作,是他們舉辦的文化沙龍的風雅見證,也是真實發生過的一個歷史的明證。

檔案揭秘過雲樓往事

吳郡真率會圖 蘇州檔案館藏

沈慧瑛曾將圖畫與《過雲樓日記》對看,發現許多可堪玩味的歷史細節。她舉例說,以《吳郡真率會圖》來說,這張畫是顧文彬請常熟畫家胡洤所畫,記錄的是光緒五年(1879年)九月初九在顧家的聚會。圖成之後,顧文彬覺得,與會者的姿勢都擺得太正,「不能顧盼生情,致令補景者難於措手」,於是他又請畫家任薰在畫中添補了三個小僮,這才作罷。

顧文彬將此畫分送給與會者。吳雲看到送給自己的那幅後,十分不滿意,他覺得畫家將他臉上的瘤子畫得太大了,又覺得另一人的面色畫得也太紅,要求顧文彬讓畫家重新給他們「美一美」。這些事,都被顧文彬記進了《過雲樓日記》中去了。

蘇州檔案館收藏了一幅《吳郡真率會圖》,這幅圖是顧家收藏的。圖中吳雲臉上並沒有瘤子。沈慧瑛說,這應該也是應吳雲的要求美化過的。

與此相比,李鴻裔也有一幅「七老圖」,那張就沒有經過美化。李鴻裔的後人曾拿著去請俞樾題跋,俞樾一眼就認出了老友吳雲。俞樾說,雖然畫得不是太像,但那顆瘤卻是標誌啊。

檔案揭秘過雲樓往事

唐伯虎《出山圖》。過雲樓舊藏。

過眼,不曾化為煙雲

1889年,顧文彬去世了。以他為中心的蘇州文化沙龍也落下帷幕。

顧文彬的後人謹守祖訓,詩禮傳家。他們對書畫的收藏興趣一刻未曾減。顧文彬生有七個兒子,四子、七子早夭,長了、次子、三子先後成為他事業的幫手,不幸都比他早逝,過雲樓傳至孫輩顧麟士的手上,達到了收藏的全盛期。在其手上,收藏上千幅宋元以來精品書畫,據顧麟士《過雲樓續書畫記》,上等的珍品書畫作品就有113件。

顧麟士是顧篤璜的祖父。顧篤璜告訴沈慧瑛,顧麟士心地善良,待人真誠。顧篤璜手上還保留一份祖父的借書記錄。那是一個名叫島田翰的日本人,他諳通漢學及版本學,與顧麟士談得投機。有一回島田翰前來借書,顧麟士將元刻本《古今雜劇》三十種八冊借給他。此書一直未還,島田翰再未露面。顧麟士托日本友人催討未果,後來有信說島田翰犯罪入獄,已經自盡了。那複信原件至今還保存著。

這份真誠善良,也遺傳給了顧篤璜。沈慧瑛講了她親身經歷的故事:一次,有人向顧篤璜借一幅名家對聯,那人說寫個借條,顧老說不用,信你才借的。沈慧瑛在側,說還是寫一個吧。顧老連說不用不用。過段時間,顧老告訴沈慧瑛,人家沒還給他原件,把複印件還他了。

上世紀前半葉,戰亂頻仍。顧家為了保存這批書畫,費了不少心血。顧篤璜曾告訴沈慧瑛一件趣事:1938年,在逃往上海途中,僅有的一輛車裝滿了書畫古籍,就無法坐人了,無奈之下顧公雄(顧麟士之子)決定把篤璋、篤球兩個兒子留在常熟汽車站一家小店的閣樓上,先將文物運往上海。上海的親戚見了面就問:「 孩子呢?」他才急起來:「喔唷,還在汽車站!」從此顧家親友常以此笑話他,只要書畫,連兒子也不要了。

新中國成立後,顧公雄萌生了將書畫收藏捐給國家的想法。他病逝後,其妻沈同樾和子女們於1951年、1953年兩次捐贈393件書畫、明刻善本和罕見稿本10多部。正是蘇州顧家的書畫與潘家的鼎( 潘氏珍藏大克鼎、大孟鼎),撐起了上海博物館的半壁江山。

沈慧瑛告訴記者,以她的了解,顧麟士生有五個兒子,除長子則明夭折外,其他四子均成家立業,次子顧公可、四子顧公柔逝於1949年前,三子顧公雄1949年後定居上海,五子顧公碩(顧篤璜的父親)一直生活在蘇州。顧公柔唯一的兒子1947年在台灣工作,之後因時局使然,沒能回到大陸。

蘇東坡曾言,煙雲之過眼,百鳥之感耳,顧氏以「過雲」為樓名,蘊含了一種達觀的人生態度。如今,過雲樓收藏的這些珍貴文物,大多藏在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沈慧瑛說,這些文物對顧家來說,確實如過眼煙雲。但顧氏收藏、捐獻的歷史往事,過眼,並不曾化為煙雲。這是一道關乎晚清民國蘇州歷史文化的課題,值得一再研究和書寫。

檔案揭秘過雲樓往事

本文部分內容參考《過雲樓檔案揭秘》及《過雲樓舊聞新韻》

來源:揚子晚報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論《文選》評點在明清兩代的歷史發展
黃維翰與《黑水先民傳》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