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唐三彩為什麼駱駝造型特別多,答案竟與一條「走廊」有關

唐三彩為什麼駱駝造型特別多,答案竟與一條「走廊」有關

作者:M·辰

#陝歷博篇-3#

親愛的小夥伴們,感謝您一路支持、跟隨「走遍世界博物館」從文明古國系列的埃及、印度、希臘、墨西哥以及歐洲系列的俄羅斯一直走到亞洲系列的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土耳其。現在,2019年「國慶70周年——中國篇·陝歷博」正在進行中。小夥伴們,速度圍觀啦!(本文圖片由M·辰、色影拍攝,版權所有

(唐,三彩駱駝,陝歷博館藏)

上篇說到:陝歷博有三多:人多、寶物多、唐三彩多;進而又說到「唐三彩」的身世:1. 唐代所獨有的一種彩色陶器;2.「三彩」並非指三種顏色,它可能是單色、雙色、三色甚至是多色;3. 它是明器,用於陪葬……

今天,咱們繼續說唐三彩。

回想一下你印象中的唐三彩都是什麼樣?駱駝、馬、各種人俑造型?是滴,唐三彩也有三多:駱駝多、馬多、人俑多

今天,咱們就先來說說——為什麼唐三彩中駱駝的造型比較多?(人、馬造型後續說)。

(本文圖片中器物皆為陝歷博館藏品,不再復注)

要想說明唐三彩中駱駝造型比較多這事兒,咱還得先從駱駝是從哪兒來的說起。

這一說,話可就有點兒長了……

古代中國是沒有駱駝的。駱駝主要生活在沙漠地帶,它被譽為「沙漠之舟」,有著極好的耐乾旱、耐炎熱的習性。在漢代以前,中國人並沒有見過駱駝長什麼樣兒。

到了漢代,西漢初期時匈奴控制了河西走廊(上圖紅圈)及新疆大部地區。隨著其實力的不斷增強,它開始不斷騷擾甘肅東部地區,嚴重威脅到了漢王朝的安全。

匈奴王朝的襲擾壓力,使得身居中原的漢王朝一直憂心忡忡、寢食難安。到了漢武帝劉徹時代,為維護王朝穩定,劉徹決定清除這個安全威脅——出兵匈奴。

於是,就有了霍去病河西之戰剿滅匈奴的千古英雄故事。

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這個名詞相信大家一定耳熟能詳、如雷貫耳,因為我們在新聞聯播中幾乎隔三差五就能聽說到它。

「河西走廊」是地理名詞,其中:河西,指的是黃河蘭州段以西;走廊,指的是在龍首山、合黎山、馬鬃山與祁連山之間有一條綿延1000多公里的天然狹長地帶(上圖紅字),是中原腹地通往西域、中亞的重要通道,是一處戰略要地,因其帶狀地形形似「走廊」,故世稱「河西走廊」。

公元前121年末,霍去病率大軍全線打通了河西走廊。之後,漢帝國首次設置武威、酒泉兩郡(上圖),河西走廊併入中原版圖。

公元前119年夏,為鞏固河西戰果,衛青與霍去病各率一路大軍向匈奴發起規模空前的「漠北大戰」,直搗匈奴單于本部,大敗匈奴。

從此,匈奴再也沒有能力從西方構成對漢帝國的威脅,河西走廊成為屏護長安城的西御防護帶,與此同時打通的,是漢帝國通往西方世界的大門

河西歸漢後,漢武帝派遣張騫代表國家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張騫率領一支約300人的使團,攜帶絲綢、茶葉、瓷器等中國特產浩浩蕩蕩向西域進發。此時的河西走廊已成為漢帝國與西域、中亞、歐洲等國家和地區經貿、文化交往與交流的安全通途、必由之路,史稱「絲綢之路」(上圖)。

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新紀元。它不僅將中原的物產、先進的生產方式帶到了西域,同時西域的優良物種、毛織品、食品等特產也源源不斷地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了中原,例如葡萄、石榴、胡蘿蔔以及獅子、駱駝、馬等。

這其中,駱駝第一次進到了中原人的視界中。

(載絲駱駝)

前面說了,駱駝是沙漠之舟,它的忍飢耐旱能力使它成為西域最出色的交通工具。當西域的物產經由駱駝源源不斷地馱入中原內陸時,中原人大開了眼界,他們一下子就愛上了這個任勞任怨的運輸工具,人們認為擁有了它就是擁有了巨大的財富。於是,到了盛行厚葬的唐代,人們便將駱駝的形象做成明器,以期它能夠為逝者帶去來世的榮華富貴。

正因如此,後世的我們才得以通過這些出土的唐三彩駱駝、馬以及人俑等,去遙想絲路古道上那一縷縷的大漠孤煙,那一隊隊的駝鈴叮噹,那長霞漫天的瑰麗與蒼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走遍世界博物館 的精彩文章:

古人因這個動作創造了「藝」字,我在世園會上見到它,驚呼太像了
亞塞拜然國家歷史博物館——亞洲文明對話-5

TAG:走遍世界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