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不放逸,是非常大的善法

不放逸,是非常大的善法

丙二(道之本體)分三:一、略說;二、廣說;三、教誡實行彼等之義。

丁二(廣說)分六:一、布施;二、持戒;三、安忍;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

戊二(持戒)分四:一、所護之戒;二、斷除彼之違品;三、行持同品不放逸;四、以比喻說明不放逸之利益。

現在是講六度中的持戒,它分四個方面,昨天講了持戒的十三種違品,下面開始講持戒的同品——不放逸。

己三、行持同品不放逸:

佛說不放逸甘露,放逸乃為死亡處,

是故汝為增善法,當恆敬具不放逸。

佛陀在了義經典中教誡我們:作為一個行持大乘佛法的人,言行舉止必須做到不放逸,不放逸是甘露之處[1]。佛陀在菩提伽耶的金剛座成佛時說:「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猶如甘露之法我已得。」由此也可以看出,佛陀所獲得的涅槃境界,猶如甘露一般。因此,在修學佛道的過程中,一定要具足不放逸,不放逸是成就佛果的根本因。如果我們放逸無度、放任自流,沒有一點約束和對治,想做什麼就隨心所欲,那下場是死亡之處的輪迴。有些人每天喝酒抽煙,做各種非法事,這就是放逸的行為。現在的世間人無惡不作,每天都在造惡業,沒有任何對治法,此舉完全是生死輪迴之因。因此,龍猛菩薩對樂行王說:大王你為了使善法日益增上,身口意務必要如理行持,對善法具有恭敬心、恆常心、精進心,對惡法則嚴厲制止,必須具足不放逸。佛經中也說:「不放逸為甘露處,放逸則是死亡處,不放逸者不死亡,放逸之人恆死殆。

《入行論》有一品專門講不放逸,要求三門如理如法行持,依靠佛法來對治自己的煩惱。如果沒有不放逸的理念,不要說大乘的果位,連小乘阿羅漢果也得不到。《文殊國土莊嚴經》云:「放逸者,聲聞之道亦不能成就,更況無上菩提正道?」因此,不放逸在修學過程中不可缺少。

按照《俱舍論》的觀點,所謂不放逸,即制止不善,行持善法。大家平時要有「我應該注意」這種念頭,否則,即使具足持戒、廣聞博學等種種功德,但就像沒有牆基的牆壁一樣,善法功德遲早會毀於一旦。正因為如此,大慈大悲的佛陀在《三摩地王經》中說:「如我所說諸善法,謂戒聞舍及忍辱,以不放逸為根本,是名善逝最勝財。」佛陀所說的大乘善法當中,持戒、廣聞、布施、安忍等,皆以不放逸為根本,它被稱為佛陀最殊勝的財富。誰若具足不放逸,此人即是具福報的大富翁,反之,假如不具足不放逸,整天都是行持惡法,就算他物質上很富足,實際上也是窮光蛋。

不放逸,其實是非常大的善法。以前也講過,兩個比丘行路時,魔鬼準備害他們,它倆私下商量:如果這兩個比丘說善法,就不害他們;如果不說善法,就把他們殺掉。那兩位比丘很散亂,一路上都在談論世事,沒談一句善法,到了分手時才互相祝願:「慎勿放逸!」一個魔鬼說:「他們一句善法都沒有說,可以吃掉他們了。」另一個魔鬼說:「他們講了甚深的善法,只是你不懂而已。」接著他講述何為不放逸;大小乘中不放逸具足什麼功德;所有的佛法中,不放逸是非常殊勝的善法……

因此,我們平時與他人道別時,也應該說:「你要注意啊!你要小心啊!」這一句話用佛法來解釋,意思就是讓他不放逸,時時提醒自己:「我是一個佛教徒,是皈依佛門的人,不能這樣做,否則,即生中會導致不好的果報,來世就更不用說了。」對自己的言行舉止要有拘束、有控制。

可是很多人根本不具足這種對治法,行為經常表現得不如法。所以我們應像《入行論》中所說:「若身欲移動,或口欲出言,應先觀自心,安穩如理行。」不管身體要做什麼、口裡要說什麼,首先應當觀察自己的心,看動機善不善,是否違越佛教的教規、世間的世規,始終有一種小心翼翼的感覺。現在很多人從小沒有好好修行,所作所為根本沒有約束,這是非常可怕的。你做什麼事、說什麼話,一定要有種對治心:「我作為大乘佛教徒,能不能這樣做?不能的話,萬萬不可逾矩。」自己提醒自己,自己檢點自己,一定要制止煩惱,這就是不放逸。

[1]甘露,即無生無死的妙藥或境界。

撰著/龍猛菩薩

傳講/索達吉堪布

摘自/《親友書》講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達瑪妙林 的精彩文章:

往生極樂凈土捷徑中的捷徑
觀察上師非常重要

TAG:達瑪妙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