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五德終始說-朝代興替,「受命」於天的解釋性學說

五德終始說-朝代興替,「受命」於天的解釋性學說

五德終始說是中國戰國時期的陰陽家鄒衍所主張的歷史觀念。「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種德性。「終始」指「五德」的周而復始的循環運轉。

鄒衍以這個學說來為歷史變遷、皇朝興衰作解釋。主要內容為某王朝因得天授五行中一德,即「受命」於天而成為天子。而當其德衰微,無法繼續統治時,便會有新王朝具五行中排序下一德取代,「革命」於天而重新受命。

鄒衍的「五德終始說」用「五德」而不採用「五行」,蓋因周公的「天命觀」和「以德配天」的神權理論已經深入人心,用「德」來詮釋朝代興替更易被採納和接受。周公認為有「德」者受「天命」得統天下,一旦統治者「失德」,就會失去「天命」,新的有「德」者便會應運而生,取而代之。

秦始皇掃滅群雄,統一天下後,全面接受鄒衍的「五德終始說」,自稱以「水德」君臨天下。《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數以六為紀,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更名河曰德水,以為水德之始。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然後合五德之數。於是急法,久者不赦。」

「五德終始」學說之前,朝代的興替,是通過「制正朔」來體現王朝的正統性、合法性、唯一性。《史記·曆書》:「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順承厥意。」;《禮記·大傳》:「立權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異器械,別衣服,此其所得與民變革者也。」;《史記·周本紀》:「西伯蓋即位五十年。……改法度,制正朔矣。」。

正朔:指一年第一天。正即正月,為一年的第一月,朔即初一,為一月的第一天,綜合起來即為一年的第一天(今春節)。

通過《史記》和《禮記》,我們了解到先秦時期,「五德終始說」前,朝代的興替是通過「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異器械,別衣服」來體現新王朝的正統性、合法性、唯一性。

改正朔:也稱「制正朔」、或稱「建正」,講白了就是修改曆法。夏朝以寅月為正月,即「建寅為正」;商朝以丑月為正月,即「建丑為正」;周朝以子月為正月,即「建子為正」;秦朝亥月為正月,即「建亥為正」。西漢漢高祖劉邦時期,劉邦認為秦國祚太短且暴虐無道,不屬於正統朝代。應該由漢朝接替周朝的火德,所以漢朝之正朔應為水德,劉邦認為自己為黑帝,乃水德,制度服色依舊沿用秦舊制(即建亥為正,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直到西漢漢武帝時期,因曆法與農時、農耕完全不相吻合,故漢武帝時期重新改用夏正(即建寅為正),自此之後後世的帝王一般只改年號而不改正朔,只有唐朝時期武則天建立武周,太平天國等改正朔。

雖然西漢以後朝代很少改正朔,但是改年號,頒曆法仍然是天子體現皇權的重要手段;舊時稱曆書為皇曆,蓋因曆書必需由皇帝所頒發。

易服色,殊徽號,異器械,別衣服:《司馬法·天子之義》」戎車:夏後氏曰鉤車,先正也;殷曰寅車,先疾也;周日元戎,先良也。旗:夏後氏玄首,人之孰也,殷白,天之義也;周黃,地之道也。章:夏後氏以日月,尚明也;殷以虎,尚威也;周以龍,尚文也。」

車:夏後氏曰鉤車,殷曰寅車,周日元戎。

旗:夏後氏玄首,人之孰也;殷白,天之義也;周黃,地之道也。

章:夏後氏以日月,尚明也;殷以虎,尚威也;周以龍,尚文也。

自秦始皇首推「五德終始說」,此後朝代興替便開始依據「五德」來闡釋歷史變遷、皇朝興衰。明朝時期朱元璋開始的「奉天承運皇帝」(正確的讀法、寫法應該為,「奉」第一行,「天承運」第二行,「皇帝」第三行),當中所謂「天承運」便可理解為五德終始說的「德」運。

鄒衍認為:「五德從所不勝,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按照鄒衍的說法,五行代表的五種德性是以相剋的關係傳遞的。

西漢漢高祖劉邦認為秦國祚太短且暴虐無道,不屬於正統朝代。應該由漢朝接替周朝的火德,所以漢朝之正朔應為水德(因水克火),建亥為正,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

西漢初使用從十月朔日開始的曆日制度,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顯然漸覺這種政治年度和人們習慣通用的春夏秋冬不合,於是大中大夫公孫卿、壺遂、太史令司馬遷等建議修改曆法。《漢書·律曆志》記載:漢武帝元封七年,太史令司馬遷與太中大夫公孫卿、壺遂等上書,"言曆紀壞廢,宜改正朔",漢武帝徵求了御史大夫兒寬和博士們的意見後,詔令司馬遷等"議造漢歷"。《漢歷》製成後,舉行了盛大的頒歷典禮,並改年號元封七年為太初元年。頒歷之後,對政治制度典章禮儀和官制進行了調整,這就是漢武帝的太初改制。《史記·孝武本紀》、《漢書·武帝紀》、《後漢書·律曆志二》皆有記載說明。此《漢歷》是太初元年頒布實施的,故後人以此頒布年號稱呼此歷為《太初曆》。現今使用的農曆便是延續、修正自此《太初曆》。

西漢漢武帝時期,漢武帝認為秦屬於正統朝代,秦朝屬,改漢正朔為土德(因土克水)。公元前104年,漢武帝正式宣布改制,改用夏正(即建寅為正),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黃,數用五,官名的印章改為五字。《史記·孝武本紀》:「夏,漢改歷,以正月為歲首,而色上黃,官名更印章以五字。因為太初元年。」

西漢末年,王莽篡漢建立「新朝」,為了證明其政權的合法性,王莽採用了劉向劉歆父子的「五德相生」理論,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並修改漢朝以前諸朝代的德性。

在王莽篡漢之前,一般採用五行相剋說。

交替順序為:黃帝(土)夏(木)商(金)周(火)秦(水)漢(土),漢武帝時期確立。

王莽篡漢後為了證明其政權的合法性,採用了劉向劉歆父子的五行相生說,並修改漢朝以前諸朝代的德性

交替順序為:黃帝(土)夏(金)商(水)周(木)漢(火))新朝(土),此排序將秦朝排除。

東漢漢光武帝劉秀光復漢室之後,正式承認了「五德相生」這種說法,從此確立漢朝正朔為火德(排除秦朝和王莽的新朝,西漢東漢都為火德),衣服旄旌節旗皆尚紅,東漢及以後的史書如漢書、三國志等皆採用了這種說法,漢朝有時也被稱為「炎漢」,又因漢朝皇帝姓劉而稱「炎劉」。

東漢之後,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五德相生說成為了王朝德運循環的主流。

例如: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張角認為「東漢是火德王,漢運衰,代漢而興者當為土德。」,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口號,自稱「天公將軍」、「黃天」,以示將承漢祚而王天下,起義軍頭裹黃巾,故作黃巾軍。

曹魏時期,漢獻帝禪位給曹丕,魏朝建立。公元220年,曹丕按照土德進行改制(火生土,漢朝為火德),年號定為「黃初」,年號定為了黃色。其實三國時期是有三種顏色的,西蜀劉備號稱自己是漢室正統,所以仍是火德的紅色;東吳孫權剛開始也爭黃色的土德,後來要為漢室報仇,按照「五德相剋」的理論,就採用了木克土的木德(曹魏為土德),所以東吳的世界是青色的。

一直到元代皆採用「五德相生」此說:漢(火)曹魏(土)晉(金)北魏(水)北周(木)隋(火)唐(土)後梁(金)後漢(水)後周(木)宋(火)金(土)元(金)

其實,到了宋朝之後,「五德終始說」在官方已經基本壽終正寢了,金朝是最後一個官方討論德運的朝代。元朝對「五德終始」這一學說根本就不感興趣,官方並沒有討論元朝的德運。僅僅是民間有進行討論,認為元朝為金德,滅了北宋的金國是土德(火生土),滅了金國和南宋的元朝是金國相生的金德(土生金)。

自元朝之後,「五德」又變為相剋說:

元(金)明(火)清(水);其實,明朝、清朝時期官方並沒用討論德運,這兩朝的德運皆為民間附會。

明太祖朱元璋最初參加的「紅巾軍」,追認的是宋朝的仁政遺德,宋朝為火德,故紅色就成了反元武裝最為鮮明的標幟,明朝也就崇尚火德,尚紅色。

同時明太祖朱元璋北伐的綱領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元朝為金德,明朝統治者是不可能接受元朝德運相生明朝德運的理論,故民間改用「五德相剋」說,元朝為金德,故明朝為火德(火克金)。

清朝時期也是一樣,延續相剋理論,水克火,定水德。但水德並沒有得到滿族帝王們的官方確認。但是清朝統治者將「女真族」改為「滿州族」,將國號「大金」改為「大清」,都成為民間認為清朝定水德的例證。

據傳,明朝的火奇旺,有「三重火」之說,一重為炎漢之火,一重為朱姓之赤火,一重為「明」之拆為日月,皆火。清朝改女真為「滿洲」,改金為清,以「三水」克「三火」。

清朝後,社會提倡科學,但民間尚有推崇者,並多有推論。

自清以後,又變為相生說:清(水)中華民國(木)中華人民共和國(火)

中華民國成立初期的政治口號為「五族共和」,故民間認為民國德運是繼承清朝德運相生,故清(水)中華民國(木),水生木。

現今中國接續的是中山先生建立的民國,故中華民國(木)中華人民共和國(火),木生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梓歸 的精彩文章:

《周易》有哪五個版本,區別在哪?《周易》為何會稱之為《易經》

TAG:梓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