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30年代喀什上色彩照:熱鬧非凡的巴扎 亞洲各地的商人蜂擁而至

30年代喀什上色彩照:熱鬧非凡的巴扎 亞洲各地的商人蜂擁而至

喀什,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城市,一直都發揮著咽喉樞紐的作用。

當時絲綢之路上的商隊,在將印度和中東運來的貨物,利用固定的場所進行交易,最終形成了巴扎。

巴扎的形成,不但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促進的經貿關係,還成為了各民族相互聯繫,建立關係的場所。人們在巴紮上相互傳遞消息,商談婚姻大事,進行娛樂活動都在這裡舉行。巴紮成為了深入新疆各民族融合的一種獨特文化。

今天喀什的巴扎和夜市成為了眾多自媒體和拍客們樂於介紹的獨特風情,而「愛歷史」今天給大家分享的則是1930年時的喀什巴扎。

當時的喀什「被大約10 米高的結實的城牆環繞著。城牆是用晒乾的土塊加上填滿土塊縫之間的泥修築成的。城牆頂部很寬,足以行駛一輛兩輪馬車。與外界的交通是通過4 個巨大的城門進行的。城門暮閉曉開。城裡有各種各樣的巴扎,規模巨大的清真寺,還有富人和窮人住的房子。」

「那些不重要的小街道上,往往是某一種特產的巴扎,所以你看到有棉花巴扎,印花布巴扎———那裡出售著俄國產的印花布,還有鐵匠巴扎,銀匠巴扎,麵粉穀物巴扎等等。」

當時在喀什大量的外國商人從印度運來香料和英國布匹,然後從新疆換回黃金、玉石、地毯等。「亞洲大陸各個角落的商人蜂湧而至喀什噶爾」。

穿過城門後我們踏上的寬闊街道,更使人感到如置身於古羅馬城堡之中「「狹窄的小巷子里到處都是不同民族的人流。有錢人和貴族們騎著氣度不凡的馬,馬鞍子上蒙著綉有精美圖案的毯子,在熙來攘往的人群中穿梭而過。那些不太富裕的人騎在毛驢上,而窮人們--他們是這座城市人口中的大多數--則步行。」

當時在巴扎「看看他們的交易過程是極其有意思的。他們先走在一起,伸出右手,再放到對方的袖子里。接著在他們之間做了一些很神秘的暗示性動作,如伸出多少個手指頭就表示出價多少,或是拍打一下各自的手臂,拍多少次也表示出價數目。」

「只看到兩個人緊緊地站在一起,盯著對方的臉,搖搖頭,或是點點頭,樣子極為莊重,最後的價格就確定了下來。緊接著,他們又抽回各自的手,捋捋自己的鬍子,把錢交給對方。這樣,一樁買賣就做成了。」

今天的喀什,在一帶一路的歷史機遇下,巴扎旅遊獲得了大力發展,喀什市內的新巴扎更是吸引著來自海內外的旅客慕名而來。人們可以在新巴紮上買到各式各樣自己心儀的商品。

喀什巴扎除了能品嘗到美味買到所需的商品外,也是人們娛樂的場所,照片後方用木頭建成的環形裝置就是當時的人力摩天輪,現在在印度和一些景區還能見到。

吃一口地道的喀什美食,想來是每一個前往巴扎的遊客必須的打卡項目。

大美新疆,品種豐富的美味瓜果更是無法抗拒的誘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歷史 的精彩文章:

棗宜會戰時窮凶極惡的日本兵 席地而坐被俘的中國娃娃兵
七十年代末的天津 每個地方都留著時代印記 老天津一眼便能想起

TAG: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