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韓國書院申遺成功!中國古代四大書院卻無人能說出……

韓國書院申遺成功!中國古代四大書院卻無人能說出……

應天書院

湖南衡陽石鼓書院

周敦頤曾在蓮花峰下開設濂溪書院,世稱濂溪先生。

東林書院

嶽麓書院

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

日前,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舉行的第43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朝鮮王朝時代9處主導推廣性理學的教育設施以「韓國新儒學書院」(Seowon, Korean Neo-Confucian Academies)之名入選世界文化遺產。

這一消息隨即在網上引發討論。奇怪嗎?書院不是中國的嗎?然而問起中國有哪些知名書院,這些網友卻又一問三不知。韓國書院申遺成功!令人悲哀的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卻淪落到無人知曉,無人能說出的地步,不能不說是傳統國學教育的一大缺失。

圖片來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書院」之名最早出現在唐朝。

書院最初為讀書的書樓。貞觀九年(公元635年)設於遂寧縣的張九宗書院為較早的私人書院。官立書院起初是中央政府官方修書、藏書、校書、偶爾也為皇帝講經的場所,性質為官署。開元六年(公元718年),玄宗下詔改東都洛陽「乾元殿」之名為「麗正殿」(又名麗正修書院、麗正書院)。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再下詔改「麗正殿」為「集賢殿」(又名集賢殿書院、集賢書院)。

唐代的雕版印刷術發達並在全國迅速推廣,書籍的質量不僅得以改善,而且數量大增。這就為民間或私家藏書創造了較好的條件。唐中葉之後,各地民間或私人創建的書舍、書屋、書樓、書堂、書院之類的設施湧現。在官方麗正書院、集賢書院首先以書院命名為「修書之地」「藏書之所」的誘發下,「書院」之名便在民間更廣泛地流行起來。

唐代的書院有多少所?《全唐詩》共提及民間書院14所,另據《唐代民間書院研究》和《唐代官府書院研究》統計,唐代書院見於地方志的有40所。加上官府書院,去掉重複,唐代共有57所書院,其中48所書院可以確定地址。這些書院的分布成點狀,散佈於今日全國12個省、區、市。

唐代書院普遍不具有學校的性質。學者研究發現,被信史明確記載的有講學事迹的唐代書院僅三所。一是江西皇尞書院——「唐通判劉慶霖建以講學」(光緒《江西通志》卷八十一);二是福建松州書院——「唐陳珦與處士講學處」(同治《福建通志》卷六十四);三是江西東佳書堂(亦稱陳氏書堂、義門書院)——「唐義門陳袞即居左建立,聚書千卷,以資學者,子弟弱冠,皆令入學。」(同治《九江府志》卷二十二)。我國教育史學術界現在普遍認為,雖然可以說作為「士子肄業之所」的書院教育至唐末已具雛形,但是規模甚小而且不甚穩定。

清代文人袁枚在其《隨園筆記》中謂:「書院之名起唐玄宗時,麗正書院、集賢書院皆建於朝省,為修書之地,非士子肄業之所也。」這句話包含兩方面意思:一是認為書院之名起源於唐代的麗正書院、集賢書院;二是明確指出後代書院的核心功能是教學,即所謂的「士子肄業之所也」,而麗正書院、集賢書院則不具備這一功能。現在來看,袁枚的這一論述符合歷史事實。

書院真正具有學校性質,是在唐末和五代基本形成的。在戰亂紛紛的五代,與北方相比,南方相對穩定,因而所建書院更多。

聞名於後世的嵩陽書院、應天書院、龍門書院,都始建於五代。王日藻在《嵩陽書院碑記》中稱:「夫五代日尋干戈,中原雲擾,聖人之道綿綿延延,幾乎不絕如線矣。而書院獨繁於斯時,豈非景運將開,斯文之未墜,已始基之歟!」這既說明了五代書院教育產生和發展的大社會背景和歷史條件,又說明了書院教育的產生和發展對繼承和傳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起到了獨特的作用。

應天書院、嵩陽書院、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合稱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中國自宋朝以來就有「四大書院」的說法,但是究竟哪四所書院可以稱得上「四大」,則各有各的見解。普遍認可為應天書院、嵩陽書院、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

應天書院

應天書院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南湖畔,其起源之早、規模之大、持續之久、人才之多,居古代四大書院之首。《宋史》中有記載:「宋朝興學,始於商丘」。

應天府書院即應天書院、睢陽書院,其前身為南都學舍,為五代後晉時的商丘人楊愨創辦,為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真宗正式賜額為應天書院,宋仁宗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應天書院改為府學,為應天府書院,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改為南京(北宋陪都,今河南商丘)國子監,為北宋最高學府。北宋初書院多設于山林勝地,唯應天書院設於繁華鬧市,人才輩出。隨著晏殊、范仲淹等的加入,應天書院逐漸發展為北宋最具影響力的書院,是古代書院中唯一一個升級為國子監的書院,被尊為北宋四大書院之首。

宋仁宗慶曆年三年(公元1043年),擔任宋廷參知政事的范仲淹提出「精貢舉、擇官長」等十項改革主張,一改當時崇尚辭賦的浮淺學風,重經義、重時務、重實際。

范仲淹執教應天府書院時,經常教導學生要「從德」,而不能僅以科舉仕進作為求學的最終目的。在他提出的「為學之序」中,學、問、思、辨四者也是最後落實到「行」上。後人立有《宋范文正公講院碑記》,建藏書樓,回顧范仲淹的講學生涯。

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南麓,背靠峻極峰,面對雙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陽而得名嵩陽書院。

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時稱嵩陽寺,至唐代改為嵩陽觀,到五代時周代改建為太室書院。宋代理學的「洛學」創世人程顥、程頤兄弟都曾在嵩陽書院講學,此後,嵩陽書院成為宋代理學的發源地之一。

嵩陽書院經歷代多次增建修補,規模逐漸形成,布局日趨嚴整。宋初,國內太平,文風四起,儒生經五代久亂之後,都喜歡在山林中找個安靜的地方聚眾講學。登封是堯、舜、禹、周公等曾經居住過的地方。據記載,先後在嵩陽書院講學的有范仲淹、司馬光、程顥、程頤、楊時、朱熹、李綱、范純仁等二十四人,司馬光的巨著《資治通鑒》第九卷至二十一卷就是在嵩陽書院和崇福宮完成的。

號稱「二程」的程頤、程顥在嵩陽書院講學10餘年,平易近人,講學通俗易懂,循循善誘。學生虛來實歸,皆有獲益。名儒景冬,就讀於嵩陽書院,中進士後,曾九任御史。嵩陽書院正是擁有了得天獨厚的師資條件,聲名大振,四方學子摩肩接踵,成為北宋影響最大的書院之一。

嵩陽書院因其獨特的儒學教育建築性質,被稱為研究中國古代書院建築、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標本」。2010年8月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嵩陽書院等登封一批建築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有「海內書院第一」之稱,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五老峰南麓後屏山下,西有左翼山,南有卓爾山,三山環台,一水(貫道溪)中流。

書院「始於唐、盛於宋,沿於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初為唐代貞元元年(公元785年)洛陽人李渤與其兄隱居讀書之處。李渤養一白鹿,出入跟隨,人稱白鹿先生。後李渤為江州刺史,於隱居舊址建台,引流植花,號為白鹿洞,其實並沒有洞,只因四周青山懷抱,貌如洞狀而已,白鹿洞四山環合,俯視似洞,因此而名。

南唐開元年間,李善道、朱弼等人在此置田聚徒講學,稱為「廬山園學」。宋初擴建書院,與睢陽、石鼓、嶽麓並稱四大書院。南宋時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朱熹受命知南康軍,到白鹿洞書院察看遺址,請孝宗批准,籌款建屋,廣集生徒,親自講學,並制定了「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等五條教規,體現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經典為基礎的教育思想,而且成為南宋以後中國封建社會七百年書院辦學的樣式。至此,白鹿洞書院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譽為「海內書院第一」,「一時文風士習之盛濟濟焉,彬彬焉」。它與嶽麓書院一樣,成為宋代傳習理學的重要基地。

元代末年,白鹿洞書院被毀於戰火。明代最早的一次維修為正統元年(公元1436),以後還有成化、弘治、嘉靖、萬曆年間的維修。進入清代,白鹿洞書院仍有多次維修,辦學不斷。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對白鹿洞書院進行保護和維修。現在,白鹿洞書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學、學術研究、旅遊接待、林園建設五位一體的綜合管理體制。

嶽麓書院

嶽麓書院位於湖南長沙南嶽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嶽麓山腳,是中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書院。

嶽麓書院始建於北宋初期。北宋開寶六年(公元973年),朱洞以尚書出任潭州太守,鑒於長沙嶽麓山抱黃洞下的寺庵林立,幽靜環境,接受了劉鰲的建議,在原有僧人興辦的學校基礎上創建了嶽麓書院。

初創的書院分有「講堂五間,齋舍五十二間」,其中「講堂」是老師講學道的場所,「齋堂」則是學生平時讀書學習兼有住宿的場所。嶽麓書院的這種中開講堂、東西序列齋舍的格局一直流傳至今。

宋太宗咸平二年,李允則任潭州太守,他一方面繼續擴建書院的規模,增設了藏書樓、「禮殿」(又稱「孔子堂」),並「塑先師十哲之像,畫七十二賢」。一方面又積極取得了朝廷對嶽麓興學的支持,以促進書院的更大發展。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朝廷首次賜書嶽麓書院,其中有《釋文》、《義疏》、《史記》、《玉篇》、《唐韻》等經書。當時書院學生正式定額六十餘人,奠定了書院的基本格局。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經學家周式擔任山長主持嶽麓書院後,書院得到迅速的發展,學生定額愈百人,周式本人還得到宋真宗的召見和鼓勵,賜「嶽麓書院」題額,於是「書院稱聞天下,鼓簡登堂者不絕」,到南宋的乾道年間,嶽麓書院達到鼎盛時期。

南宋理學家張栻出任山長後,嶽麓書院成為湖湘學派的發源地,培養出了一批「嶽麓巨子」。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朱熹來嶽麓書院與張栻會講,歷時兩月,史稱「朱張會講」。這次會講吸引了大批士子紛紛返歸前來聽講,「方其盛也,學徒千餘人」,「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

明清至民國初期是嶽麓書院培養人才的鼎盛時期,一批批日後將深刻影響中國歷史的人物從這裡走向社會。余秋雨對此評價說:「你看整整一個清代,那些需要費腦子的事情,不就被這個山間庭院吞吐得差不多了?」

來源:大眾日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周金濤:玩賞民國精刻本
新書速遞:《古希臘錢幣史》第一卷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