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流量之「惡」

流量之「惡」

01

互聯網流量之怪現象

去年共有7部電視劇播放量破百億,如果按2019年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8.29億網民數來算,一部百億播放量的電視劇,每個網民平均要點擊12次。

不過別太驚訝,瘋狂的是2017年播放量破百億的電視劇竟有13部之多。

2017年的電視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如今總播放量已經破522億,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播放量最高的電視劇,這也就是說,平均每個網民點擊播放60多次。

顯然,網友已經不夠用了。

流量之「惡」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電視劇TOP10播放量

相比之下,神秘網站YouTube上播放次數最高的一支視頻僅只有63億,YouTube中top10視頻加起來也敵不過一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流量之「惡」

YouTube TOP10列表

同樣荒誕的還有直播,2015年電競選手gogoing在戰旗TV直播中創下了59億觀眾的壯舉,另一個叫微笑的選手在鬥魚直播中也創下13億觀眾同時觀看(當時顯示的就是觀眾數,而非現在的人氣值)。

如今,如果沒有個幾十幾百萬的人氣,那都不好意思出來直播。而根據2019年艾媒諮詢的相關數據統計,國內直播行業總用戶規模還不足5億。

流量之「惡」

在另外一邊,在擁有不到5億月活用戶量的微博上,流量明星蔡徐坤一條微博被轉發超過1億次,相當於平均每三個微博用戶就轉發過一次蔡徐坤。

這類成就並不罕見,要知道出道自TFBOYS的王俊凱擁有3條轉發量破億的微博,其中一條2014年的生日歌微博單條轉發超過3.5億。

王俊凱還因此獲得了吉尼斯紀錄認證,這也意味著當時每個微博用戶都轉發過這條微博一次以上,你轉發了嗎?

流量之「惡」

王俊凱生日微博3.5億轉發

在相對封閉的微信生態中,10萬+已經成為公眾號影響力的重要指標。

在2016年微信官方曾變動過一次閱讀數演算法,意在顯示更加準確的閱讀數據。

微信規則變動的當天,據新榜顯示,超6成的微信大號數據下降,其中124個大號閱讀暴跌80%,其中許多垂直領域(如房產、汽車、時尚)動輒5萬+閱讀的賬號數據突然回落至數千。

正應了那句老話,當潮水褪去的時候,你才知道誰在裸泳。


02

一場流量造假遊戲

流量數據造假已經成為人人心知肚明的行業潛規則,背後也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灰色產業鏈,甚至我們通過吳亦凡專輯登頂iTunes美區榜單第一的騷操作,讓老外們也見識到了互聯網的高深莫測。

就拿微信公眾號來說,據央視財經頻道報道,造假微信公眾號的平均數據真實度僅有30.7%,公眾號數據造假這個產業的市場規模已經達到300億元左右。

流量之「惡」

根據騰訊燈塔、秒針系統、MMA中國發布的《2018廣告反欺詐白皮書》顯示,在整個數字廣告行業中有約15%的流量屬於黑產流量,也就是對廣告主完全無效的流量。

這也意味著廣告主中每100元投放預算中,就有15元被黑產機構薅走了,本以為數字廣告更有效的廣告主,卻被做數據的團隊打得措手不及。

流量之「惡」

2017年曾積極投身於數字廣告的寶潔炮轟營銷數據的水分和不透明,通過數字化精準投放寶潔發現ROI不升反降、收效甚微;

可口可樂也發現電視廣告帶來的回報比數字媒體要高得多。

當年寶潔削減了41%的數字廣告預算,聯合利華則減少了59%。

2018年6月戛納廣告節上,聯合利華CMO發表承諾稱絕不與數據造假的KOL合作,走出數據打假第一步。

天下苦流量久矣,在這觸目驚心的流量遊戲之下,卻是一套「多方共贏」的數字時代生存法則。

對於平台而言,虛假流量能夠滿足平台運營KPI的同時,還能適當增加話題熱度及平台知名度,因此流量遊戲長期處於平台方的默許範圍內,平台並沒有打擊虛假流量的強動力;

對於廣告主而言,其市場部人員能夠通過「數據維護」達成工作KPI,獲得個人職業發展(我們在《做不好營銷,不是你的錯》中詳細講到過);

KOL/自媒體也能因為好的數據而獲得更多廣告主的青睞,提升自己的商業變現效率及估值。

平台、企業市場部、KOL三方因虛假數據而達成「共贏」,成就了一場供應鏈式的集體造假。

但廣告主利益和用戶利益卻被排除在這場流量遊戲之外,廣告主只能無謂地消耗投放預算給「數據維護」團體,而目標用戶也沒有接收他們所真正需要的產品,更別說產生轉化。

這場全供應鏈造假遊戲的源頭,在於企業在數字時代「流量至上」的評價體系。

營銷效果需要通過量化數據來衡量、決策,而閱讀數、播放數、粉絲數就是最有效評價指標。

即使一個1萬閱讀的垂直號比10萬+的雞湯號轉化效果更好,但對於企業市場部人員而言,想要讓老闆投放垂直號無疑說服成本和難度更大。

看上去「唯流量論」是一個行業中人人深惡痛絕的惡習,其實是營銷價格/評價體系的缺失,甚至是企業KPI設計上的錯位。但這又有什麼辦法呢?


03

流量遊戲的破碎

但事情正在慢慢發生變化,在這場和諧的流量造假遊戲中,總有一個人要先走。

根據CTR數據顯示,2019年一季度整體中國廣告市場下降11.2%,經濟下行的背景下,企業花費營銷預算將會越來越謹慎、越來越要見效,這便打破了流量遊戲的潛規則。

流量之「惡」

如果說在經濟形勢向好、企業業務的成長期,對流量造假遊戲還能將就,那麼在經濟下行時,企業需要的更是最終的銷售轉化效果,而不是虛幻的營銷數字。

移動互聯網紅利見頂、流量成本高企讓每個企業都充滿焦慮感,實效和ROI成為企業營銷最為看重的東西,傳播數據再好看,賣不了貨也是白折騰。

也正是因此,純品牌廣告逐漸沒落,想盡手段博人眼球的粗暴洗腦廣告卻時常出現。

效果難求的背後還有用戶逐漸理性化的因素,在接受過各種營銷洗禮後,用戶開始對營銷對數據脫敏,不少用戶已轉變為專家型用戶,對產品質量、內容質量有了更加獨立的自我判斷,不再容易被營銷行為及表面數據所迷惑。

典型例子是網生一代的00後,在騰訊發布的《00後研究報告》中顯示,84%的00後受訪用戶認為網紅大V推薦的產品並不值得相信。

流量之「惡」

而在前段時間轟動一時的「周杰倫大戰蔡徐坤」微博打榜事件之後,蔡徐坤粉絲團宣布退出榜單數據競爭,或許是因為飯圈粉絲開始意識到,這類打榜數據對偶像本身的星途發展意義並沒有那麼大。

流量之「惡」

在浮躁的影視圈中,「大IP+流量明星」的套路已經在近兩年失靈,《孤芳不自賞》《甜蜜暴擊》這類流量明星主演而口碑收視雙撲街電視劇/電影不在少數。

觀眾不再無腦追星追IP,影視圈整體上也在回歸內容品質,《我不是葯神》《流浪地球》《哪吒》等質量不錯的電影頻繁成為爆款。

流量之「惡」

無力吐槽的《甜蜜暴擊》


04

反流量戰的打響

在用戶營收的壓力之下,視頻平台開始發現播放量對平台的意義並不太大,爆款劇集就像是押寶,而在優騰愛三大視頻平台都在輪流產出爆款內容的時候,用戶對平台本身並沒有什麼忠誠度,因此抓住播放數據不如抓住用戶粘性本身。

2018年9月3日,愛奇藝宣布關閉前台視頻播放量,取而代之的是愛奇藝的綜合熱度值,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並引發行業熱議;

2019年1月18日,優酷宣布全站關閉前台播放量顯示。

儘管騰訊視頻暫時沒有關閉前台播放數據的跡象,但據媒體報道,團隊內部KPI考核已經大幅降低播放量的權重,而重點考核「會員拉新」。

流量之「惡」

愛奇藝的內容熱度指數

對比國外相關視頻網站做法我們會發現,奈飛、亞馬遜、Hulu等平台並均從未公布視頻播放量,據奈飛的說法,是希望不要給予創作者太大的壓力,不會拿點擊量向創作者施壓。

奈飛也倡導全劇集一次性放出的播出方式,而不是一周一集讓用戶等待更新,這樣創作者也不用可以在每集片尾加入懸疑元素,讓劇集故事更具完整性。

甚至奈飛在2018年7月30日取消了評論區以及星級打分制度。

微博方面在2019年1月8日發出公告,將微博評論、轉發計數顯示上限調整為100萬,當實際評論、轉發數超過100萬時,前台僅顯示為100萬+。

6月10日因幫助飯圈粉絲刷榜的「星援APP」被公安查封,這個被稱為蔡徐坤1億轉發的幕後推手,曾在半年內靠數據刷榜業務吸金800萬。

流量之「惡」

微信這邊更是動作頻頻,先是在朋友圈中嚴厲打擊各類裂變營銷,再是對第三方微信外掛、微信機器人進行大規模封號處理,朋友圈裡的刷屏盛像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在打擊封禁各類灰產公眾號後,7月底微信在公眾號後台增加了一項「常讀用戶分析」的數據指標,常讀用戶指的是你的公眾號消息常駐頂部橫欄的用戶數。

微信公布「常讀用戶數」很顯然意在擠出公眾號粉絲及閱讀數的水分,篩選出公眾號粉絲中的價值用戶數。

流量之「惡」

常讀用戶數的發布不僅能讓運營者進行更精細化的運營,還能讓廣告主在公眾號投放時有個更具參考性的參考指標,實現公眾號商業價值的回歸。

在企業內部,不少人也開始反思KPI體系所造成的消耗及弊端,近年來OKR開始被各大公司所採用,與KPI管理法不同的是,OKR能夠緊扣每個人的目標管理而弱化指標考核,這樣團隊成員便不用局限在具體固化的KPI考核中。

對於優秀的員工而言,OKR管理能夠更加發揮其創造性,並讓個人目標與企業目標相統一。

在OKR的驅動下,虛假流量的遊戲對於銷售轉化目標意義並不大,或許能夠一定程度上從內部抑制刷數據的現象。


05

流量遊戲無終局

看上去流量遊戲終將覆滅,但我們都知道這是一場永無終局的「貓鼠遊戲」。

只要評價體系中有數據指標,那麼數據就能被操控造假;若沒有數據化評價指標,那其中潛規則的彈性會更大。

2014年7月,公眾號文章開始實時顯示閱讀數及點贊數,當時許多人認為公眾號此舉意在「擠水分」,讓粉絲造假、活躍造假無所遁形。

但在5年後的今天,十萬加的閱讀可以花幾千塊輕鬆買到,灰產已經足夠規模化、體系化,並被大眾所熟知。

流量之「惡」

甚至我們在網上搜索「灰產」一詞,還發現灰產對許多人頗具「吸引力」,不少人在網上四處打聽做灰產的路子,正準備撈上一筆。

很顯然,流量造假的遊戲還在繼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速讀 的精彩文章:

家長那點心思還不懂?醫院想了個招,孩子出生就能進「清華北大」
?「瓶蓋挑戰」火了!阿拉上海特警的這腳迴旋踢,hin硬核

TAG:環球速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