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到底哪裡是道場?什麼是修行?看後頓悟

到底哪裡是道場?什麼是修行?看後頓悟

導讀

修行並非只是為了見證你的「本來面目」,還要見證你每一件痛苦的事、一個受卡的點、一個痛苦的念頭的本來面目。

道場是修道的地方,佛教中的顯教和密教將修道的地方都稱道場,例如廟、佛殿、佛堂。有稱庵或堂的,過去習慣將比丘尼所住的地方稱庵,在家女居士修行的地方稱堂。

稱寺的,就是叢林、大禪林,例如滿清末年留下來的叢林,江蘇揚州高旻寺。稱廟的,普通把庵、堂、寺都稱為廟。這些都算是道場。

佛堂是道場,大殿是道場,佛的塔廟是道場。有時候在家人請法師們來念經或是放焰口,臨時搭個棚子,掛個佛像,那個地方就叫道場。中國佛教的習慣,在念經做法事的地方,就叫做道場。

中國的民俗觀念上,一個念經、修行、打坐的地方都叫道場,這是宗教形式上的觀念。佛經告訴我們,大乘佛法真正的道場在心,不在外形,是不著相的。只要心一念清凈了,當下就是道場,就是修道的場所。

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廟裡,不能脫離社會,不能脫離現實。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你的工作環境就是你的道場,你的壇城。

修行是什麼,是不是一定要脫離生活跑到廟裡拜佛念經呢?是不是一定要專職打坐、閱讀經書呢?

當生活出現了問題,我們總感覺是生活的問題打亂了我們的修行。其實修行與生活是一體的,修行的目的也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離開了生活談修行,總不免是在逃避問題……煮飯、洗碗、做家務,也是一種修行。修行,總會讓人想到偏安一隅的山林隱士,幕天席地、禪坐、行腳,苦苦思考宇宙中生的意義。

然而修行的定義絕非如此狹隘,在生活中修行,不知要比那些「躲起來」獨善其身的人勇敢多少倍,平衡工作與家庭、壓力與健康……在錯綜複雜的關係中尋求平衡,反而更能讓我們看清生活如實的本貌。

不要把修行變成一種逃避現實生活或煩惱的借口。修行不是一種逃跑的方式;修道不是修開一條逃跑的道兒。修行更不能成為一種心靈的娛樂。

當修行從實際問題入手,每一個實際問題都是入口。每一個問題是道場,每一件煩惱的事是道場,每一次情緒的旋風是道場,每一次恐懼的到來是道場,每一個念頭是道場。

如果你婚姻有問題,有問題的婚姻就是你的道場;如果你和老公的關係有問題,和老公的關係就是道場;如果你和同事發生矛盾,這與同事的矛盾是道場;如果你陷入生活的無聊,這無聊是道場;如果你出現了錢的問題,錢就是道場;

如果畏懼生死,生死問題就是你的道場。道場在你每一個受難處,道場在你每一個受卡和被卡處。修行必須從那裡進行。

不要移過婚姻的問題、同事的問題、無聊的問題、錢的問題、生死的問題,而跑到寺廟、禪堂、山林或修行者多的地方,去玄談道,去冥想佛或菩薩去,去念阿彌陀佛或大悲咒。

修行不是為了遇見佛,而是為了遇見你自己。修行應該哪裡有問題在哪修,修通那個問題。在寺廟、在禪堂、在大山林、在修行者多的地方心情好、沒問題,那有什麼用?

修行也不是向他人顯示你的自我:「看我修行得多好?」「我是一個修行者。」修行是向你自己的生活顯示,「看,這個問題難不住我」、「它不是問題」、「什麼也不能帶給我問題或煩惱」、「存在只能給我喜悅」。

修行並非只是為了見證你的「本來面目」,還要見證你每一件痛苦的事、一個受卡的點、一個痛苦的念頭的本來面目。

證悟一定發生在當下、具體的事上和具體的念頭上,而不是某個將來或某種玄空之中。修行不能把你帶離實際,修行必須帶著你向實際處、在實際處著手,而能順利平常。修行是破我執的,你對某一具體的信仰、法門、老師、領域的堅持也是一種我執,是我執的延續,你注意到了嗎?破它,不能猶豫。

修行不是問題思辨,不是頭腦探討,不是猜想未來,而是平靜下生出的妙智慧,是體驗當下,當下覺知問題,當下解決問題,當下念佛成佛,往生到極樂世界,不是等死了才去。

理上說的通,事上行不通,這種修行有什麽用?辯法時大展宏圖,問題上愁眉不展,這些獲知是很虛榮。修行是給自己長實惠的,不是虛榮心長面子的,認知這點很重要。

佛陀說:不要因為他年紀大就相信他;不要因為他是權威就相信他;不要因為別人都相信他,就相信他;不要因為他講的頭頭是道,就信他;若是他能言行一致而無三毒心,才能跟他學習,若他能事理無妄才相信他。越放鬆,你就越有力量!

佛陀說的對,修行從自身起、從實際處入手,若能跟明師學會更好。人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每一個時刻的精彩和顯現就是人生的劇本,心在事上磨,悟在道中生,關鍵每個人都要有耐心,耐得住,就是抗得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常隨佛學 的精彩文章:

我們能聽聞這部經,要感恩釋迦牟尼佛
你要修福修慧,這句名號就完全具足了

TAG:常隨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