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特呂弗《四百擊》的心靈震撼

特呂弗《四百擊》的心靈震撼

通過《四百擊》淺析法國「新浪潮」

一、「新浪潮」簡介

20 世紀 60 年代伊始,世界電影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是繼歐洲先鋒主義運動、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以後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響的電影運動,它的出現令西歐的現代主義電影運動進入新的局面。就整體社會環境而言,二戰結束後,墨索里尼政府的垮台,制度處於長期的僵硬化,年輕人理想的幻滅。在當時,人民急需一種新的文化,一種異於常規的思想,來作為精神支柱。再加之法國國內不容樂觀的社會現狀,社會中不斷出現新的問題,人民精神的空虛,在美國被稱之為「垮掉的一代」, 在英國則稱之為「憤怒的青年」,在法國則稱為「世紀的痛苦」或者「新浪潮」。

二、「新浪潮」主要成員

上個世界四五十年代,在法國有一群年輕人憑著對電影的無限熱愛,每日蹲在電影圖書館的小放映室中,如饑似渴的看著老電影,學習電影理論,吸收電影知識,「不知道天地厚」的抨擊「優質電影」。在1954 年特呂弗發表《論法國電影的某種傾向》中,他痛斥了「優質電影」的傳統,他嘲笑那些對待畫面精雕細琢,對語言「規範化」、失去個人風格的古板的學究式電影。這群青年影評家在批判法國電影業的同時,高度評價某些被認為「過時的」或者「深奧的」法國導演(如讓·雷諾阿、羅貝爾·布萊松等),甚至公然讚揚好萊塢的一些商業片導演 (如尼古拉斯·雷伊,霍華德·霍克斯、阿爾弗萊德·希區柯克等),稱他們是真正充滿活力和個性的電影「作者」。

《電影手冊》既是「新浪潮」的發源地,也是他們的大本營。特呂弗、戈達爾、侯麥、夏布羅爾、里維特便是其中的精英。

三、以《四百擊》為例簡述「新浪潮」核心內容

1. 「新浪潮」認為導演的個人風格至上。

五六十年代的法國,青年文化已經四處開花,年輕人從衣著服侍,語言行為等各個方面尋求新的突破,「新浪潮」的導演將個人風格融入到自己的作品當中,並且在自己的作品中有著濃厚的自傳色彩。特呂弗便是最典型的導演代表,從《四百擊》到《二十歲的愛情》《偷吻》《婚姻生活》《飛逝的愛情》這五部安托萬系列都是特呂弗對自我成長的描述,這也是特呂弗在拍自己的成長經歷。這令觀眾影片從中感受到無盡的真實感。而在特呂弗的自傳中,有一個人不可忽略,那就是安德烈·巴贊。如果沒有安德烈· 巴贊對特呂弗的管教讓他重歸正路,那《四百擊》便是他的命運歸宿。

2. 「新浪潮」的反傳統與大量創新。

(1)從敘事角度,「新浪潮」摒棄傳統的敘事方式,不採用戲劇性的故事衝突,而是從生活中的瑣碎小事出發,構建一個富有生活氣息的新的藝術風格。主人公安托萬渴望自由的生活, 渴望家庭的溫暖和父母的愛, 然而現實卻讓他處處碰壁,學校古板的教學方式,老師和父母對安托萬的粗暴與冷漠,他意識到自己是處在一個沒有愛的世界,他不顧一切地想逃離這個冷漠的世界。三次逃離讓他到了自己的「自由天地」——大海。影片中沒有戲劇的故事衝突,只是簡單地生活小事表達出安托萬對這個世界的失望與無奈。

(2)採用非職業演員也是「新浪潮」的創作主旨之一。影片中安托萬的扮演者讓·皮埃爾就是一名非職業演員,影片中許多情景只是一個大致情景,由演員自由發揮,要求了演員能深刻體會人物個性發展以及人物之間的微妙關係讓影片更具有真實性。

(3)長鏡頭的大量使用與這種敘事結構相呼應, 也是影片和「新浪潮」其它電影的共同特色。例如影片結尾的經典長鏡頭,當安托萬從少管所的球場衝出後, 他沿著塞納河畔, 途中經過樹林、田野等,一直跑到茫茫的大海邊。他任由浪花拍打在他的雙腿上。最後向岸邊走來,一個面部的大特寫, 凝視著觀眾,震撼著觀眾。一系列的長鏡頭組接在一起,令人難忘。

(4)影片運用實景拍攝,摒棄了傳統的影棚。大量運用同期聲,上課的嘈雜聲,街道的雜鬧聲,海浪的拍打聲。沒有任何改變與修飾。

(5)在剪輯上,打破傳統的剪輯方式,鏡頭自由跳躍,並不注重傳統的連續性和邏輯性。

四、小結

從 1958 年——1962 年的五年間,大約有 200 多新人拍出了他們的處女作,世界電影史上稱為第三次電影運動——法國「新浪潮」,這場運動不僅改變了法國的電影面貌,而且推動了整個世界電影的發展進程。法國的電影新人們要以一種藝術趣味代替商業趣味,他們聲勢浩大地奮起推翻和打破舊存的製片秩序。

在法國「新浪潮」運動的影響下,六十年代以至七十年代期間,日本、英國、義大利、西班牙、巴 西及美國均陸續出現了自己的「新浪潮」或「青年電影」族群。「新浪潮」作為電影史上輝煌的一頁,它留給後世的不單單只有學術研究的個案,電影創作的手法,還有值得我們懷想的記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