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巍峨泰山埋忠骨——悼馮玉祥將軍

巍峨泰山埋忠骨——悼馮玉祥將軍

文/姜廣富

巍峨泰山埋忠骨——悼馮玉祥將軍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在東嶽泰山的南麓,跨過大眾橋,一眼可看到台階之上的馮玉祥將軍墓,這位心繫民眾的「布衣將軍」,永遠長眠於巍峨的泰山腳下,蒼松翠柏之中。

馮玉祥與泰山,有著深厚的淵緣,他兩次以養病為名,到泰山居住,死後又埋葬在泰山上,可見他對泰山的那份深情,對泰山民眾的那份厚誼。

馮玉祥第一次來泰山,那是「九一八」事變的第二年,辭職下野,來泰山養病。

1933年,馮玉祥組織了民眾抗日同盟軍,自任總司令,共產黨員吉鴻昌為前敵總指揮,一舉攻克被日寇佔領的康保、寶昌、收復沽源,軍心振奮。南京政府卻氣急敗壞,蔣、汪多次電令馮玉祥:「若不快速解散抗日同盟軍,立即派兵消滅之。」

為避免內戰,馮玉祥忍痛割愛離開抗日戰場。第二次退隱來泰山,一家人住進了武賢祠內,過上了平民生活,他不斷深入百姓家,了解民間疾苦。

巍峨泰山埋忠骨——悼馮玉祥將軍

馮玉祥看到樵夫打柴,石匠上山鑿石,農夫下地,都要經過西溪,可西溪上竟然沒有橋,只有幾塊鋪墊得歪歪斜斜,又光又滑的墊腳石,人們來回往返無不小心翼翼,提心弔膽。

每逢夏季,山洪暴發,溪水上漲,水流湍急,這裡便斷絕了交通,山民們為了生計,冒險涉水,斷送性命的事時有發生。

馮玉祥看在眼裡,疼在心裡,決定自己出資,在溪水的下游,人們上山的必經之路上,修建一座橋,方便民眾上山。

恰巧這年泰山周圍老天不下雨,天氣乾旱,地里的莊稼收成很少,許多泥水匠、石匠找不到活干,修橋既能方便山民出行,又能讓缺吃少穿的工匠們有活干,掙點工錢度過災荒之年。

這座石拱橋從六月底動工,參加建橋的木匠、石匠、泥水匠、鐵匠有數百人,開工後,只要有空閑,馮玉祥便到建橋現場,查看進度,檢查質量,了解工匠的疾苦,並親自給工匠們送水,和工匠拉家常,工匠們深受感動,幹得很賣力氣。

在工匠們的努力下,歷經三個月的時間,在西溪的下游,一座石拱橋橫跨西溪兩端,便於勞苦大眾行走,故名「大眾橋」。

來泰山旅遊的朋友,不妨到天地廣場的北側,緊靠馮玉祥墓的那座石拱橋走一走,那便是當年馮將軍出資建造的「大眾橋」。

為了解決山區人們吃水困難,馮玉祥還出資開鑿了朝陽泉、大眾泉;又送給山民果樹苗十萬株,幫他們發展果樹種植,擺脫貧困;他還資助孤兒院的孩子,救濟遭遇水災的難民;為深受冤屈的百姓伸張正義。

巍峨泰山埋忠骨——悼馮玉祥將軍

馮玉祥重返泰山,想在泰山長期居住,親眼所見當地的山民祖祖輩輩沒上過學,大字不識一個,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買賣產品連賬都不會算,被人騙了也不知道,老百姓如牛負重,累死累活也難以得到溫飽,只知道燒香求佛,國人如此麻木愚昧,怎能擺脫貧困,馮玉祥決定從教育入手,開始興辦學校。

他拿出自己的所有積蓄,加上過去南京政府給他的一點費用,在方圓幾十里的範圍內,一舉創辦了十四所小學,全部取名「武訓小學」,窮人富人家孩子,都可以來上學,面向民眾,後來又改為「大眾小學」。

貧窮的孩子終於能讀書識字了,泰山腳下響起了朗朗的讀書聲,他們所學不僅僅是儒家的幾本詩書禮儀,而是有了語文、算術、地理、歷史、自然、音樂和體育。

現在普照寺還有一所學校,校門口赫然寫著「馮玉祥小學」,他的前身是「武訓小學」,泰山人民為了紀念馮玉祥將軍,才正式命名為「馮玉祥小學」。

巍峨泰山埋忠骨——悼馮玉祥將軍

馮玉祥在泰安居住期間,還把自己幼小的孩子送進「武訓小學」,他們穿著帶布丁的衣服,和當地孩子一樣接受教育,感受窮苦孩子的艱難,培養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從而增強他們的愛國、報國之心。

馮玉祥將軍逝世後,又葬於泰山,陵墓正對著他建造的大眾橋,墓地有郭沫若題寫的:「馮玉祥先生之墓」七個鎏金大字,還有將軍的銅像,上面刻有隸書以「我」為題的詩一首,是將軍一生的真實寫照。

馮將軍官居高位,卻沒有官架子,親民愛民,愛國、愛民之心將於泰山同在,與日月同輝。

站在馮玉祥將軍墓前,靜靜地思念……

巍峨泰山埋忠骨——悼馮玉祥將軍

作者簡介:原創作者姜廣富,喜愛文學寫作,習慣用文字記錄生活中的人和事,是活躍在文學創作圈內的老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作家薈 的精彩文章:

閑話端午節
散文:我的花兒們

TAG:作家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