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軍戰鬥力冠絕天下,為何卻在第二次合縱攻秦之戰中遭遇慘敗?

秦軍戰鬥力冠絕天下,為何卻在第二次合縱攻秦之戰中遭遇慘敗?

秦國自商鞅變法後國力日益增強,特別是軍事實力逐漸躍居各國之上,借著魏國衰敗之際,秦國數次大敗魏國終於在雕陰之戰後奪回了河西之地,並連續對魏國和韓國用兵,魏國河東的汾陰、曲沃和韓國的鄢陵等地先後落入秦國之手。

秦國異軍突起,軍事上的節節勝利引起了關東六國對秦國的警惕,於是在前318年魏、趙、韓、燕、楚五國發動了第一次合縱攻秦之戰,卻接連敗在秦軍之手。

其後秦國在軍事上又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比如秦惠文王時攻滅巴、蜀兩國,秦武王時贏得宜陽之戰的大勝,可以說這一時期的秦軍罕有敗績;前298年開始關東諸國再一次發動了合縱攻秦之戰,這一次參戰的主要是齊、韓、魏三國(後來趙國和宋國也參戰了)。

第二次合縱攻秦規模雖然不如第一次合縱攻秦之戰,但是取得的戰果卻是歷次合縱攻秦中最大的,聯軍不僅大敗秦軍,而且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攻入了函谷關,秦昭襄王甚至割地求和,歸還了此前佔領的韓國武遂和魏國封陵等地,那麼秦軍戰鬥力冠絕天下,為何卻在第二次合縱攻秦之戰中遭遇慘敗?我們來分析一些其中原因。

第一,前307年秦武王死後,秦國為了爭奪王位引發了三年的內戰和動亂,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秦國的實力,於此同時秦國四處用兵,士卒疲憊,在聯軍持續不斷的攻擊下終於敗下陣來。

第二,秦國雙線作戰,顧此失彼:孟嘗君的時機把握得很准,此時的秦國正在和楚國大戰,主力大軍遠在楚國來不及趕回來,等秦國在析之戰中大敗楚軍回師增援的時候,聯軍已經攻入函谷關了。

第三,聯軍的主帥是齊國名將匡章,匡章雖然不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但也是戰功赫赫之名將,同時還是戰國為數不多的擊敗過秦軍的名將(前323年的桑丘之戰中匡章擊敗秦軍)。

匡章的戰績不止於此,齊宣王時五十天內攻滅燕國國都,以及垂沙之戰大敗楚軍都是出自匡章之手;反觀此時的秦國,丞相樗里疾已死,白起還沒出山(白起在幾年之後的前293年伊闕之戰中才一戰成名),除了司馬錯之外秦國並無軍事能力特別出眾的名將,即使有肯定也不在函谷關這邊,而是在伐楚的主力大軍中。

第四,秦國雖然實力強勁,但是此時歷經齊威王和齊宣王兩代國君治理的齊國實力並不在秦國之下,可以說是並駕齊驅;同時剛剛攻滅中山消除了後顧之憂的趙國實力也迎頭趕上,尤其是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趙軍實力不弱,此時的秦國實力遠不是幾十年之後的一枝獨秀。

所以以秦國一國之力,在戰線拉得有點長,雙線作戰主力大軍無法回援,以及並無出色名將指揮作戰,面對的又是齊、趙兩個強國的情形下,秦國在第二次合縱攻秦中遭遇大敗也就不足為奇了。

(原創文章,謝絕轉載!請勿抄襲!抄襲必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丈之溪 的精彩文章:

此人是名將之後,曾要求提兵北上被劉禪拒絕,否則歷史或將被改寫
史上最妙的陽謀:困擾西漢幾任皇帝的大難題,被此人一招解決

TAG:百丈之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