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姚謙 閱讀藝術

姚謙 閱讀藝術

「每一個人的一生都在收藏:收藏記憶、收藏情感、收藏某些與自己經歷或想法對照過的東西。收藏這個動作,彷彿是每個生命都戒不掉的習慣,只是表現得隱性或顯性而已,因為它可以從某個角度證實自己存在過的痕迹。」在《一個人的收藏》里,姚謙這樣寫道。收藏對於來說,是興趣、是記憶、是生活、是習慣。

早年,大眾所熟知的姚謙是那個華語樂壇頂級作詞人、音樂製作人、作家,後來,他身上多了一重身份——收藏家。雖非大富大貴,亦非學院派專家,但他絕對擔得起「知名收藏家」幾個字。絕佳的好品位讓他在「一個人的收藏」之路上且行且賞,不知不覺間已超越身邊的同好,擁有了不少專而精的藝術藏品。

收藏閱讀與知識

在不少採訪報道中,我們能看到姚謙位於台北的家,院子里安置的是安東尼·葛姆雷的雕塑作品,家中的牆面則掛滿了藏畫,都是他多年來陸續從世界各地收集的心愛之作。其中人們很熟悉的一幅是劉野 2004 年畫的《張愛玲》,2000 年後劉野以各種他喜愛的文化形象為主題進行一系列創作,這幅《張愛玲》就是那個時期的代表作之一。去年上海百年宅邸Prada 榮宅舉辦劉野個展「寓言敘事」時,這幅畫也被借回去參展。

范揚宗作品,

圖片致謝藏家姚謙。

當然,在姚謙的收藏中,經典佳作比比皆是。1996 年開始收藏至今,姚謙憑藉對藝術的一腔熱情和好品位,陸續收藏了眾多 19、20 世紀的藝術珍品,既有西方印象派經典作品,又有常玉、徐悲鴻等東方大師之作。劉小東、蔡國強、奈良美智還在早期創作階段,他便已收藏。不少青年藝術家尚在名不見經傳之時,就被他慧眼識珠,收走不少經典之作。

劉野作品《張愛玲》,

姚謙收藏。

姚謙曾在《My Dear Art》中寫道:「對我來說,文學、音樂、美術以及電影是最親近的,特別是美術,更是我從少年到現在,不憑藉目的性,陪伴我最久的一個愛好了。」長久以來姚謙持續著對藝術單純的熱愛,直到有了一點經濟能力後,他才開始涉足藝術品的收藏。漸漸地,他把自己喜歡的藝術作品放在私生活領域,對於他來說,這似乎是一種小小的自我肯定,更多的是證實自己對於世界理解的相對存在,彼時也沒有正式、理性、有計劃地收藏藝術的概念。回望來時路,早已不是僅僅對慾望的滿足,藝術收藏之於姚謙是另一種成長,是在自我價值上、眼界上和人性上的挑戰。

畢加索(Pablo Picasso) 作品《傳送》,

圖片致謝藏家姚謙。

品味細節

在同樣的時間、同樣的代價前提下,姚謙的藏品似乎就是要比別人的出眾許多,這不得不歸功於他的好品位。2013 年,姚謙的《品味》一書結集出版,這部隨筆集中談到了時尚、品位以及生活態度,探討有品位的人生和生活方式。

姚謙認為,品位是一直學習實踐後感悟的表現,品位應該是一種因人而異的表達,品位應該是最接近內心的行為。因此,他從個人的角度出發,「品味」自己人生當中的各個部分和細節,無論是日常生活當中接觸到的小物,還是從旅行的角度來認識一座城市。這些從音樂人、填詞人的筆下寫出來,總覺得有別樣的韻律,輕鬆、有趣,沒有負擔。這是姚謙自己的生活記錄,也讓我們可以更完整生動地接觸到某一種生活方式。

Kees Van Dongen 作品,

圖片致謝藏家姚謙。

那麼從品味到收藏又是怎樣一種連接呢?在這本書中有篇文章《印象的最後一個註解——鞋子》,姚謙發現鞋子不僅對女性很重要,對男性而言同樣有著多重意味。他寫道:「鞋子雖然藏在別人目光不容易搜尋到的地方,但是,相信我,也只有在最不被發現的地方,反而才更能誠實地凸顯一個人對生活的審美眼光。」在姚謙家中的一隅牆角,就放置了一雙如當代雕塑般的鞋子,這雙鞋設計誇張,充滿了張力和戲劇性,鞋尖長長地延伸出來,上翹成了威尼斯貢多拉的船頭,這正是姚謙最喜愛的時裝設計師川久保玲的作品。除了這雙鞋,姚謙還收藏了一件川久保玲用舊絲絨布成衣工廠所裁剩的碎布做成的象頭,藝術家總能賦予這些看似無用之物以新的生命,這讓姚謙痴迷不已。

細看與思考

去年,台北誠品畫廊舉辦了展覽「細看常玉」,這是姚謙作為策展人的身份策劃的首個展覽。常玉是姚謙最喜歡的藝術家之一,他收過一張常玉早期的作品《瓶菊》,雖然是幅小品,但卻是常玉標誌性的題材、線條、用色和技法,充滿憂思和詩意。姚謙還有一幅常玉的《裸女》,常玉筆下的裸女多以中國傳統書法線條勾勒輪廓,再以鉛筆暈染,頗具裝飾藝術風格,模特姿態變化多樣,線條充滿韻律感和音樂般的抒情節奏。姚謙將它安置於書房的牆上,沒有投射燈,任其隨著自然光的明暗,讓書房裡充滿靈動的力量。

Eva Gonzales作品《花卉》,

姚謙收藏。

在「細看常玉」的展覽前言中,姚謙寫道:「常玉在今日看似蓬勃的藝術圈裡,在論述比比皆是、看似弘大卻空洞的浪潮中,藝術品幾乎成為一種時尚和金融共同構成的消費與展示場;於是大家都在流量和大數據的煽動之下疲於奔命,在一個接一個藝術展、一個又一個銷售平台上出沒。但是,在千頭萬緒的浮動表象之下,究竟如何來選擇、如何攝取有價值的養分呢?我們究竟看過什麼?『細看』成了一種奢侈的態度,但其是一條清醒面對真實世界的途徑。現在,細看與思考都成了珍貴之事。」

Antony Gormley 作品,

圖片致謝藏家姚謙。

細看與思考可能是姚謙在一個人的收藏之路上做得最多的事,此外更多的就是閱讀。他一直認為,沒人可以成為藝術真正的擁有者,而只是「暫時」的保管者。在保管期間,可以近距離去閱讀藝術、感受藝術,並且延伸閱讀跟藝術相關的文章、書本。「對藝術的閱讀頻繁得像吃飯、睡覺、呼吸般,圍繞在日常生活中,如今已經很難從我的生命里拿開了。」閱讀藝術,這是姚謙永遠熱衷的一件樂事。

《羅博報告》:RR 姚謙:YQ

RR:您收藏的第一幅作品是什麼?

YQ:第一幅作品就是在台北蘇富比收的,是台灣地區一個到非洲旅行的科學家叫劉其偉,我看過他寫的書,他也畫了一些當地的原住民和動物。我收了一張斑馬。其實我最開始是想買另一個作品的,但太貴了,就買了這幅,2 萬人民幣。

RR:從最初收藏到現在為止,您的喜好有什麼特別大的變化嗎?比如不同的流派?

YQ:其實流派我不是很介意,流派只是一個時期,一個人造成一群人的關注和表達的方式造成的。我更在意時代,時代是人構成的,我對人更感興趣。從這個角度說,其實沒有什麼變化,我是一直對人本身感興趣。

RR:對於新入行的藏家,您有什麼想說的?

YQ:其實我不鼓勵只收藏,但鼓勵接觸文字、音樂、藝術,這些構成更立體的世界,讓你了解當下,了解過去。有時候通過別人的感受,我們在處理自己的人生的課題的時候,會有更客觀的感受。收藏吧,有的東西不一定是昂貴的藝術品,有想法,有記憶,屬於你自己的陳列,就是你自己的藝術品展示台。收藏很有趣,忠於自己的情感而收藏,最後會成為你想像不到的局面。

RR:工作中,最不可缺少的三件東西是什麼?

YQ:對於我的寫作來說,安靜和封閉特別重要,再者就是咖啡吧。

RR: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三件東西是什麼?

YQ:網路,這個對我的閱讀幫助很多,我可以查很多資料,更深刻地理解我的閱讀。當然,我也一直保持紙質的長閱讀,刻意不讓網路阻礙我的長閱讀。再一個獨處很重要,我一般都是把和人交流的事情集中在一起,然後剩下幾天自己在家裡,閱讀、寫作。不過我又是好奇心很強的人,喜歡和人交流,尤其是跟和我思考不一樣的人交流。

文 / 栩栩

攝影 / 凌伯郡

妝發 / 岳紅斌

場地 / 影跡STUDIO

編輯 / 石薇薇

The End

《羅博報告》「2019優質生活報告」專項調研

我們試圖尋找高凈值人群對高端產品以及品牌的信任度。信任從何而來,又在消費過程中扮演怎樣的角色?我們期待與每一位感興趣的消費者、業內人士或是旁觀者共同探討這一問題。掃描下方的二維碼, 趕快參與我們的「2019優質生活報告」的專項調研吧!

添加羅博小助手進入羅博讀者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羅博報告 的精彩文章:

時尚感·時尚 沙灘派對
劉鋼 歷史與記憶

TAG:羅博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