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波譎雲詭的三國情報戰

波譎雲詭的三國情報戰

全文共3110字 | 閱讀需4分鐘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小編微信號zggjls01,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戰亂頻發的三國時期,情報戰無處不在。

引子

《三國志?諸葛恪傳》載:「復遠遣斥候,觀相徑要,欲圖壽春,權以為不可。」

《三國志?孫韶傳》載:「常以警疆場遠斥候為務,先知動靜而為之備,故鮮有負敗。」

上面引文中的 「斥候」,就是從事偵察、刺探的專職情報人員,而在此起彼伏的三國戰爭中,有一個極其隱蔽的線索——情報戰——若隱若現於史料里。情報工作雖無戰火硝煙、刀光劍影,卻同樣驚心動魄。在波譎雲詭的情報戰中,諸葛亮、孫權等政治人物都曾被敵方的情報煙霧迷惑過。

諸葛亮(影視劇照)

1

公元227年,諸葛亮奉詔進駐漢中前線,此後四年連續出戰、無歲不征:

公元228年諸葛亮兩次北伐;第二年攻佔武都、陰平;第三年抵禦魏軍入侵;第四年再次兵出祁山,在鹵城大敗魏軍,後因糧盡退兵,於撤退途中射殺名將張郃。

但令人費解的是,公元231年鹵城大捷後,諸葛亮的北伐作戰突然暫停,而且這一停便是兩年。這兩年對於蜀軍而言是非常難得的戰略機遇期。因為曹魏方面的關中、隴西戰區剛剛換帥,鎮守關中的中軍大將軍曹真於公元231年病逝,魏帝緊急詔令司馬懿由荊襄戰區轉赴西線救場。司馬懿對於西線軍情還不盡熟悉,將帥間也缺乏磨合。司馬懿首次與諸葛亮交手即在鹵城遭遇大敗,蜀軍此役則「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全軍士氣大振,本該是乘勝出擊的有利時機。

司馬懿

更令人困惑的是,諸葛亮休兵的第二年(即公元233年),吳軍兵分兩路攻打曹魏境內的合肥新城和六安,已休整一年多的蜀漢軍隊這次也破天荒地沒有出兵呼應。蜀、吳盟軍伐魏,基本上是一個相約而動、協同作戰的有機整體。通常,一方出兵討伐,另一方即會採取相應行動,正如雙方在盟書里約定的那樣:「若有害漢,則吳伐之;若有害吳,則漢伐之。」

那麼,在整體形勢對蜀軍有利的情況下,諸葛亮緣何始終按兵不動?面對東吳方面大舉出擊,諸葛亮怎麼會袖手旁觀?

對於這一反常現象,陳壽在《三國志?劉放傳》里明確交代了事情原委:「青龍初,孫權與諸葛亮連和,欲懼出為寇。邊候得權書,放乃改易其辭,往往換其本文而傅合之,與征東將軍滿寵,若欲歸化,封以示亮。亮騰與吳大將步止騭等,騭等以見權。權懼亮自疑,深自解說。」

原來,公元233年諸葛亮並不是沒有出兵作戰計劃,而是早就與吳主孫權約好同時出兵,討伐曹魏。但是問題出在情報上。

當時,曹魏方面的情報人員截獲了一封孫權寫給諸葛亮的密信,並迅速呈報給其機要重臣——中書監劉放。劉放見信後靈機一動,對信的內容進行了修改,更換了信中詞句但仍保留了孫權的語氣。經過一番改頭換面,該信最終被偽造成一封孫權寫給曹魏大將滿寵的密信,而孫權致信的意圖便是要歸降曹魏。

魏方通過特殊渠道把這封信交給諸葛亮。諸葛亮又把此信謄抄給東吳大將步騭。步騭時任東吳方面的驃騎將軍,負責鎮守吳蜀邊境。他見信後大吃一驚,立即帶著密信拜見孫權。孫權頓時百口莫辯。他總擔心自己受到盟軍懷疑,便竭力為自己辯解,但已於事無補。因為世人都知道諸葛亮行事謹慎,故而才決意按兵不動

步騭(影視劇照)

2

情報工作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既可提前瓦解敵方的作戰計劃,也能抵禦千軍萬馬,突破敵方城池,不戰而勝。

公元208年,孫權在赤壁之戰後乘勢率軍十萬攻打合肥,持續攻城百日,加之當時陰雨連綿,城池搖搖欲墜。《三國志?劉馥傳》載:「孫權率十萬眾攻圍合肥城百餘日,時天連雨,城欲崩。」

當時曹操軍中普遍受疾疫、傷痛困擾,哀鴻遍地。曹操抽不出更多兵力救援合肥,只好派將軍張喜率一千騎兵前去解圍。時任揚州刺史別駕的蔣濟見援軍人少,便獻計向合肥派出三路信使告訴城中守軍:將軍張喜正率精兵四萬前來馳援,救兵即將到達,請大家要堅持。

曹操(影視劇照)

三路信使中,有一路殺入城中,另外兩路被吳軍俘獲。合肥守軍聞訊士氣大振。孫權聽說曹操派數萬精兵來救,心生畏懼,隨即焚燒攻城器械,迅速撤軍。合肥因此得以保全。

公元215年,劉備占蜀後拒不向東吳歸還荊州,孫權派魯肅、呂蒙等奪占荊州南部的長沙、桂陽、零陵三郡。長沙、桂陽二郡望風而降。只有零陵太守郝普誓死守城,堅決不降。呂蒙沒有立即組織強攻,而派郝普的故交鄧玄之進城送信。

當時,劉備已率軍從成都趕到公安,關羽軍團則已到達益陽。援軍近在眼前,但是郝普被困城中,對此一無所知。鄧玄之進城後也沒有以實情相告,而是對郝普說:現在您的主公劉備還在漢中,已被夏侯淵的軍隊圍困。關羽在南郡,孫權已率軍將其包圍。他們現在自救尚且困難,哪裡還有功夫來救零陵?城下吳軍士氣正盛,等到城破之後,一切就晚了。

郝普聽了心生膽怯,便同意隨他出城去見呂蒙。結果他一出城,吳軍蜂擁而入,奪占城門。呂蒙在城外見到郝普出城,拍手大笑。郝普這才知道自己上當,頓時慚愧不已。

3

吳主孫權前期知人善任、弘毅闊大,到後期則變得多疑而昏聵,其前後變化歷來令人困惑不解。陳壽在《三國志》里也評價他說:「(孫權)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

對於孫權的前後變化,有一個重要事件不得不提。這就涉及到當年的一樁間諜案。

《裴注三國志》記載了北方青年才俊隱蕃卧底東吳的全過程,其情節驚險曲折,堪稱三國時期的「無間道」。

隱蕃是青州人,公元230年,魏明帝曹叡見他一表人才、能言善辯,便授意他潛入東吳,想方設法爭取擔任吳方廷尉,然後利用職權陷害東吳大臣,挑起吳方內亂。

魏明帝曹叡

隱蕃潛入東吳後,由於沒有機會見到孫權,便給他寫了一封長信。他在信中說:我今年二十二歲,放棄在魏國的榮華富貴,輾轉來到江東,想歸命於有道之君。但是入吳後,我始終沒有像其他降者那樣受到您的接見。我的很多善策良計無法得以展現,因此時常鬱悶,一日三嘆,擔心自己被埋沒,終生碌碌無為。現在我冒昧上書懇請您能接見。

孫權被他的言辭打動,於是接見了他。見面後,隱蕃先是從容回答孫權提問,繼而深入分析當時的局勢,見解獨到、侃侃而談。孫權被他的風采打動,任命他為廷尉監。廷尉監為廷尉的屬官,負責逮捕、審理諸事。

隱蕃就任後,憑其出眾才華很快引起了東吳各界的關注,左將軍朱據、廷尉郝普等均贊他有王佐之才。很多高官貴人對他傾心敬重,紛紛和他接近。隱蕃迅速成為政壇上的紅人,府前時常車馬雲集,賓客盈門。

到了第二年,孫權為了重創曹魏,授意大將孫布向魏方揚州刺史王凌致信,表示有意歸降,誘其出兵來迎,繼而試圖以重兵伏擊。隱蕃得知這一情報後,見情勢危急,便斷然採取行動警示王凌,其身份因此被暴露,後在逃亡途中被俘獲。

隱蕃案發後,東吳方面天庭震怒、朝野惶恐。孫權大肆追責,一大批官員受到牽連,左將軍朱據被罷官,廷尉郝普受嚴厲斥責,後畏罪自殺……

其實,隱蕃最後倉促行事並沒有給吳軍的詐降計劃帶來什麼實際損失。因為曹魏方面的大將滿寵已識破其詐降陰謀,始終沒有派兵給王凌。王凌只是派一位督將率步騎七百人深入吳境接應孫布,這支軍隊並沒有收到隱蕃的警示,而是如期到達約定地點,隨即遭到伏擊,死傷過半。

隱蕃卧底東吳的致命之處,是他在最後時刻對於東吳君臣的離間與挑撥。當時孫權親自審問,讓他招出同黨。隱蕃則凜然作答:「丈夫圖事,豈有無伴?烈士死,不足相牽耳。」

隱蕃這番話極大地刺激了孫權。因為東吳集團自江東起事以來,先後接納了大批北方人士,而隱蕃此話則明確無誤地告訴孫權,你身邊還有我的戰友,至於他們是誰,擔任什麼官職,在江東又策反了哪些人,我不告訴你……

由於隱蕃誓死不招,此後東吳百官人人自危,孫權也變得更加多疑,對誰都不敢信任。

4

早在春秋時期,古人就曾說過:「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其中便直接涉及到情報工作,而到了戰亂頻發的三國時期,情報戰更是無處不在。雖然由於情報系統高度隱蔽,史書對此記載簡略,但只要深入探析,當時的情報工作並非完全無跡可尋,而把這些情報線索關聯起來,則能夠更加清晰地釐定歷史事件的因果關係,更加完整地感知歷史。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大運河改變了什麼?
范蠡:破落的都城,荒涼的古墓

TAG:中國國家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