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曾國藩:天下萬事,難不過一個「熟」字!曾國藩家訓第70集

曾國藩:天下萬事,難不過一個「熟」字!曾國藩家訓第70集

「熟」《說文解字》,形聲,字從火,從孰,孰亦聲,本義指把食物烹煮到可口。【微信公號:老子微言V】

後來引申為我們常見的辭彙,如「成熟」、「熟能生巧」、「駕輕就熟」、「瓜熟蒂落」等等。意思是做某種工作時間長了,精通而有經驗。

曾國藩對「熟」很有見解,這源自他早年科考和做官後的經歷,關於「熟」的哲理有以下4條供我們學習。

1

天下萬事貴熟

常言道:「世界上最怕認真二字」

一件事不論有多麼艱難,只要我們認真對待,久久為功,再難的事情都會熟門熟路起來。

曾國藩在日記里也說:「由熟而得妙,則不能與人之巧也」、「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任何事情都有從生疏到精巧的過程,若把一件事情做到熟悉的地步,那麼離日益精進的階段就不遠了。

《孟子》上說:「五穀者,種之美者也。苟為不熟,不如荑稗(tí bài)。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五穀,是莊稼中之優良品種,但倘若不使它成熟,還不如荑米和稗子。比喻條件素質再好,如果最後不能有所成就,那就還不如素質條件差的。

曾國藩對這句話甚是喜愛,常常拿來勉勵自己。他是一個天分不高的人,算不得天才兒童。

曾國藩凡做事必定堅持一個「熟」字,一點一點精進,斷不求速效,從而學有所成。

他勸弟弟們說:「無日不看書,雖萬事叢忙,亦不費正業」,「只要日積月累,如愚公移山,終久必有豁然貫通之候」。

曾國藩承認自己天分不慧,他評價自己「余性魯鈍」「秉質愚柔」,左宗棠形容他「才短」「欠才略」「才亦太缺」。

雖然他天分不好,但是靠著「精熟」,成為了晚清的「官場道德楷模」。

2

先立定規模後求精熟

「先立定規模後求精熟」,這句話出自《曾國藩家書》。

原文為:「凡天下庶事百技,皆先立定規模,後求精熟。即人之所以為聖人,亦系先立規模,後求精熟」

這裡的「規模」指的是目標,凡成大事必要先立志向,就像蓋高樓大廈前要,工程師要先畫藍圖一樣。人生有了長遠的目標,才可以不斷進步。

同時,他還認為說話做事,重在「精熟」。

唯有達到「精熟「的境界,才能少犯錯或不犯錯,才能在文章、書法等學識方面和修身悟道方面達到一種至高的境界。

曾國藩十分喜歡書法,他倡導「寫定規模」要立在三十歲前,若是等到三十歲以後,年老手鈍,毫無長進,不能得巧。

就像是朝聖者一樣,「立定規模」只是找准方向,而「精熟」才是最後的終點。

古人說:「十年磨一劍」、「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把一件事情做到精熟,這是需要極大的耐心和超常的毅力。但是只要忍耐下來,那麼出成就是很容易的事情。

曾國藩有一副名聯:「不為聖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穫,只問耕耘」

可見,曾國藩給自己定的目標和方向是追求高尚,做一名聖賢,並且把不學聖賢的野蠻人比作禽獸。

定了目標之後,就不要在乎最終的結果是什麼,只用用心的做好自己,朝著這個目標去努力就好了。【微信公號:老子微言V】

3

「熟」道之體:不挫於物

「不挫於物」出自《孟子》,意指不要受制於物而限制或損傷自己。要配道與義,要養足氣。

唯有保持自己,不忘初心,不被世俗紅塵所紛擾,才能做到「不挫於物」,然後持之以恆,最後步入「熟道」。

李瀚章這樣評價曾國藩:「其深識遠略,公而忘私,尤有古人所不能及者」。

曾國藩的過人之處很多,且不說他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單他「深識遠略」的眼光就高人一等,他堅持己見,不人浮於事,因此識人看人很准。

胡林翼,是湘軍的重要首領,其見識和品行與曾國藩不相上下,儘管兩人都位居「晚清中興四大臣」之列。

但是胡林翼一生成就卻比不上曾國藩,原因是什麼?

就在於胡林翼沒有曾國藩的「深識遠略」、修身不夠。曾國藩的幕僚說胡林翼是「紈絝少年」,「常恣意聲伎」;胡林翼的幕僚也說他「少年有公子才子之目,頗豪宕不羈」。

曾國藩自己也評價胡胡林翼:「於久經謀定之局,每至臨事變其初計」。

意思是說,眾人已經議定的事情,他只要有大壓力,就動搖,嚷著要改變計劃。

陸遊詩云:「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這世間的事情只要儘力去做,就算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自然會有新的路出現。

若是遇到挫折就畏縮不前,或是被他人的假話就嚇去膽識,於是改變自己的計劃,這樣的人如何能成就大事。

所以,我們要有「不挫於物 」的精神,在道義面前要勇敢,並且堅持,有定力,更要有「氣血」!

4

「熟」道之用:機應於心

「機應於心」出自韓愈的一篇文章,機,指事物變化的徵兆。意思是使外部事物的變化與主觀意念完全相合。

換句話說,就是心中所想的東西和生活中的事物,兩者互相融合在一起。

《莊子》中有「莊周夢蝶」的典故,對「機應於心」的道理做了恰當的詮釋。

莊子夢中幻化為栩栩如生的蝴蝶,忘記了自己原來是人,醒來後才發覺自己仍然是莊子。究竟是莊子夢中變為蝴蝶,還是蝴蝶夢中變為莊子,實在難以分辨。

夢醒後的莊子之所以糾結來糾結去,是因為他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自由,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肉眼的層面上。

「機應於心」就是人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進入到忘我的境界,以至於分不清此時,此刻,此人。

曾國藩是一個把學問和修身做到極致的人,他對學問的態度,就像人們對佛祖的敬畏一樣。

他說「學問之道無窮,而總以有恆為主」、「無所專宗,而見異思遷,此眩彼奪」、「發奮立志,念念有恆」。

在修身方面,曾國藩創有「修身十二法」,每日都寫課程表,記日記,持之有恆。

他在在日記上寫:「周末諸子各有極至之詣。若游心能如老莊之虛靜,治身能如墨翟之勤儉,齊民能如管商之嚴整」。

可見,曾國藩的在學問和修身方面的用功,是多麼的用功啊!

學習曾國藩總是可以讓人發覺自己的不足,更是會讓人重新認識自己,這便是曾國藩長久不衰的魅力!請您轉發分享,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微信公號:老子微言V 未完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論道 的精彩文章:

五月五,過端午
莊子:人間法則就是一條,懂得的人,不被世俗和外物所困老子微言第82集

TAG:論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