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雙教師」家庭的教育密碼:這6點很重要

「雙教師」家庭的教育密碼:這6點很重要

成長路上無意間撒下的種子,在走了一段路程後,回首發現路旁竟然開出美麗的花朵。

文|金弋

編輯|金弋

圖|受訪者提供

在已經落幕的「2019年度全國最美家庭」評選 中,一個家庭十分引人注目,女兒潘小艾11 歲,參加過幾十個大大小小的比賽均獲得了不錯的名次,她是2018「新時代重慶好少年」,也是公益志願者……

更可貴的是這些並沒有耽誤她的學習成績,在小升初考試中她考上了重慶市第一中學,還免試進入了一中話劇團。

後來,了解到小艾父親潘峰、母親陳佩的職業——教師,我彷彿知道為什麼她這麼優秀了。

潘峰是重慶市九龍坡區教師進修學院的老師,陳佩是楊家坪小學的美術教師。他們既是老師又是父母,培養孩子會比其他家庭更有辦法嗎?潘小艾的成長之路有什麼值得其他家庭借鑒的嗎?

1

讀書,要像一日三餐一樣必然

作為教師,潘峰和陳佩夫妻倆深知從小培養閱讀習慣的重要性,在小艾2歲時,就給她訂閱了兒童益智繪本,並堅持每天陪她讀繪本故事,五彩斑斕的圖畫和精彩紛呈的故事情節激起了她濃厚的閱讀興趣。

從此,給女兒讀故事成了夫妻倆每天的必修課,「即使再忙,我和老公都盡量不漏下一天。」後來,夫妻倆還到市少兒圖書館辦了一張300元的借書卡,可一次性借出12本圖書,同時制定了精準的閱讀計劃:每天與小艾共讀三個故事。

在陳佩看來,「人讀書,要像一日三餐一樣必然。」漸漸地,小艾在長期的書香熏陶中,學會了識字、朗誦,上小學一年級之前,她已經讀完幾百冊故事、科學、歷史類書籍。

上小學後,她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記憶力都頗為出眾。其間,陳佩有意無意地鼓勵小艾擔任親子活動中的小主持人。

在一次活動中,一個朋友見到小艾在台上的表現很驚訝,認為小艾在語言表達上有天賦,建議她去學習語言。

於是,小艾開始接受系統的語言訓練,從二年級一直學到現在。五年間,一遍遍的練習、背誦使她的語言能力不斷提升,為後來參加各種朗誦、演講比賽和公益志願者活動打下紮實的語言基礎。

小艾參加過很多活動,令她記憶深刻的是擔任三峽博物館的解說員。提到那次經歷對她的影響,她這樣作答:「擔任講解員鍛煉了我的口才,提高了我的表達能力、記憶能力,讓我在理解和記憶的基礎上,把那些內容變成了自己的東西。

當然,並非每次解說都是一帆風順的。小艾還記得有一次忘詞,只好借話筒試音來做緩衝,可能她也覺得這個辦法太取巧了,說完還衝我狡黠一笑。

夫妻倆培養小艾的閱讀習慣,卻從不干涉孩子的閱讀興趣,所以小艾對讀書有著自己的理解,並生成了一套自己的儀式感。

據她說,在看自己喜歡的書籍之前,必須洗澡換上乾淨的睡衣才會翻開書卷,為此她曾經一度覺得自己非常古怪。而且她的喜歡並不單一,比如她最喜歡紅樓夢,那麼她不但會看紅樓夢的書,還要看紅樓夢的電視劇,聽紅樓夢的歌曲,有時還會用吉他彈紅樓夢的歌,甚至聽有關紅樓夢的講座,背誦和書寫紅樓夢的判詞……

她堅持著自己的興趣,並不斷往外發散擴展,像拚命吮吸水分的海綿,永遠不知足於可以接觸到的邊緣那部分,而是渴望向更深更寬的領域靠近。

小艾就這樣在讀書中體驗快樂,獲取更多的養分。

2

教育,是一場父母和孩子的極限徒步

夫妻倆在還沒有孩子時就是驢友,喜歡徒步和穿越。

2013年的春天,一家三口在北碚區參加植樹活動時,陳佩結識了重慶驢友空間網站的一位負責人,在他的引導和幫助下,陳佩開始學習策劃和組織親子活動,從參與者逐漸成為組織者,同年正式成為網站親子版的版主。

陳佩說:「當初擔任親子版版主的初衷是想給孩子找些好的活動和玩伴。」但隨著時間推移,夫妻倆發現在群體中可以遇到更多志趣相投的人,女兒小艾也在「體驗式」活動中健全了人格,培養了多種能力。

每次陳佩策劃和組織活動,都會帶上小艾,讓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簽到、發順序牌等等,久而久之小艾就知道該怎樣策劃一個活動。

今年「六一」兒童節,小艾便策劃組織了一次烤肉活動,幾個孩子早早地把大人們趕出去,便開始在家裡忙活起來,從買菜、洗菜、切菜,到烤制全是孩子們合作完成的,有小夥伴不小心切到手,也是小艾帶著去包紮。

至於潘峰夫妻倆做什麼,大概就是幫著說服認為活動不安全,持反對意見的老人們,再和小朋友們提前講講安全問題以及烤肉聚會散場後的「送娃到家」吧!「這些工作都是小艾給我安排的,」潘峰一臉的「無奈」。

孩子的主意正,有規劃、有安排、有行動力,大人除了支持還是支持!

除了參加植樹、遊園、露營、尋寶等活動以外,小艾還曾隨父母和眾多家庭到城口縣雙河鄉的希望小學參加捐贈活動,這個愛心捐助活動網站已經開辦很久了,但還是首次有親子版參加。

潘峰認為孩子只有進入艱苦的環境,才能切身體會到所有東西都得來不易,只有看到苦難才能真正感知到幸福來之不易,也才會更珍惜現在的生活。

同事曾這樣評價潘峰夫婦,他們實在是「太『擂』得」(重慶方言,意為精力旺盛),不像一些父母周末總是在家裡,他們幾乎每周末都在帶孩子組織或參加活動,彷彿一點兒也不累似的。

夫妻倆樂在其中,一開始是為了帶孩子,同時自己也想玩。後來演變成活動後可以約上一群朋友,喝喝小酒聊聊天,人也放鬆了。

而且在活動過程中,結識了來自不同行業的朋友,不斷有新鮮感融入生活,生活樂趣增多也就感覺不到累了。

3

父母學會放手,孩子才會成長

作為「別人家孩子」的父母,每逢聚會他們總要被朋友拉著諮詢各種教育問題,私下裡他們自己也常常討論教育孩子的方式,最後得出結論: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和家長的性格有關。

潘峰性格穩重,行事周全,對活動細節和孩子的安全考量很多;而陳佩則性格風風火火、敢想敢做,對孩子的成長十分放得開手,認為經歷過挫折,孩子才會成長。

我想正是在這一松一緊、各司其職之中形成的奇妙平衡,給了小艾最佳的成長空間。

一次花壩之行,讓潘峰明白孩子的能力不可想像。

小艾6歲時,驢友群組織自駕去花壩露營,目的地在花壩某個不知名的湖邊。從下午五點一群人便背著裝備開始進山。

當時花壩還沒有開發,道路泥濘,天上還下著小雨,一路上狀況頻發,一些同行的家長經驗不足,穿著皮鞋穿越森林,或是兩人合力抬裝備,還有一些成員掉隊後迷路,導致隊伍行進得十分緩慢,直到凌晨才到達目的地。

因為不能做飯,每個帳篷發幾個饅頭,大人小孩苦哈哈地喝著礦泉水吃饅頭。在體力和飢餓的雙重壓迫下,小孩們展現出自己的另一面。

一個孩子的爸爸掉隊了,孩子沒有哭反而抱著媽媽說:「媽媽不要怕,有我保護你」,懂事的模樣和平日里的淘氣完全不一樣,還有一個小孩在回程路上,竟苦中作樂地數自己摔了多少跤。

陳佩由衷地感嘆:「極限之下,激發了孩子的天性和本能,我們才能看到孩子的另一面。」

返程中,潘峰抱著隊伍中年紀最小的女孩,小艾心裡有些傷心,但在擦乾眼淚之後還是堅強地繼續前行,因為她知道爸爸是在幫助別人。

後面的行進中,父女倆一邊聊天唱歌,一邊「超車」,竟然出乎意料地走到了隊伍最前面。等反應過來時,終點已經在眼前了。

沒有抱著小艾一起走,潘峰有自己的想法,他認為在孩子還可以堅持的時候,就不能給她軟弱的理由,也算是一次意志力的培養。同時,他也明白孩子的潛力雖然很大,但是不能忽略孩子的感受,要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注和鼓勵。

這些年,參加過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親子活動,接觸過性格各異的孩子,潘峰覺得自己算是團隊里比較有人緣的爸爸了,很多小孩都喜歡他。

只要他說出:「你這種方式我不喜歡」,不管多頑皮的孩子都會收斂,這和他組織者的身份無關,而是孩子們真心認可和愛戴他,這點讓他很高興。陳佩也在一旁補充,「你的確比我耐心得多」。

說到好人緣的秘訣,潘峰認為應該和自己的溝通方式有關,他喜歡融入孩子團體,總是把孩子放在一個平等位置上,他從來不會說「不聽話我打你哈」「你再不安靜就不要參加了」類似的話來威脅小孩。

如果遇到調皮的孩子就談談心,玩玩遊戲,逐個擊破,好人緣就這樣煉成了。

2016年春天,陳佩萌發了一個利用暑假去西藏支教的想法,她想帶上3年級的小艾,讓孩子體會不同的風土人情。

她一向是想做就做,主意定了想方設法也要做到,於是通過大學同學聯繫去了拉薩市曲水縣小學支教。

支教期間,她給學校的孩子們帶去了彩色卡紙,開設了「扎染」特色課堂。小艾與當地的藏族小夥伴們互相分享自己的見聞,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回到重慶後他們還保持著通信。

回想起這一段難忘的旅行,小艾說:「我正是在去過了不同的生活環境,接觸了許多不一樣的人之後,才真正體會到各種優秀的品質,也發現自己越優秀才對別人越有用。」

其間,讓陳佩印象深刻的應該是一次「放手」。因為課程需要她得去拉薩買卡紙,不得不在分岔路和小艾分開,讓不到9歲的小艾獨自去上學(在並不熟悉的曲水縣)。

那是一段並不算長的路程,她就那麼看著小艾遠去,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困難。陳佩現在談起那次放手,仍然感嘆不已,「父母學會放手,孩子才會成長。」

4

孩子從來沒有什麼叛逆,只有成長

隨著小艾逐漸長大,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潘峰坦言,孩子大了那段時間我突然不知道怎麼回答孩子層出不窮的問題,但又不想敷衍孩子。

正巧當時重慶九龍坡區啟動「家校共育」項目,這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但他敏銳地意識到這可能是改變他目前困境的契機,於是馬上加入進去,成為第一批家校共育講師團的老師。

隨後陳佩也加入進去,夫妻倆先後赴北師大心理學部進修培訓,學習怎麼和孩子溝通,怎麼和家長溝通等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

之前對孩子的教育只能說是摸著石頭過河,學習之後,發現之前的教育很符合心理學規律,這給了他們極大的信心。

夫妻倆成為九龍坡區家校共育的講師志願者,分享了很多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傳遞出滿滿的正能量。幫助很多家庭化解教育孩子時出現的難題,在處理親子關係上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他們看來家校共育講師團的老師們分布在各個學科,且都具有分享精神,懷揣著改變一個是一個的心態一直在教育的路上努力,他倆只是其中平凡的一份子。

很多人覺得叛逆期的孩子不好教育,陳佩卻不這樣認為,她覺得小艾就沒有叛逆期,並希望家長不要因為和孩子的一個小摩擦就給孩子扣上叛逆的帽子。

在她的備忘錄裡面記著這麼一段話,「孩子從來沒有什麼叛逆,只有成長。一個沒有壓抑的孩子,沒有遭受錯誤管束的孩子,有什麼必要叛逆呢?」她十分認可這段話,常常拿出來溫習,和別人聊到教育問題時也會分享出來。

有人說孩子不聽話,不講道理,怎麼辦?

潘峰給出自己的觀點,不主張打孩子,和孩子談心,一次不行就多談幾次。而陳佩則認為有時候出現分歧不需要談,只要保留各自的意見,第二天再看情況解決,因為有些問題不需要立刻達成共識,而是需要雙方冷靜下來思考。

5

家庭教育也是自我教育

宋慶齡曾說過一句話:

孩子們的性格和才能,歸根結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別是母親的影響最深。

等孩子長大成人以後,社會就是鍛煉他們的環境,學校教育也會在他們一生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對孩子一生起著決定性的影響。

作為班主任,陳佩接觸過一些家長,因為夫妻關係不好,所以沒有很好地關注孩子,甚至放任孩子野蠻生長,等他們反應過來時,一切都晚了。

還有一些父母給孩子樹立了一個壞榜樣,自己愛撒謊、自私、不愛學習,可能培養出的孩子也是這樣,在學校老師可以糾正,一旦回家又會受到父母行為的影響。

記得有一次,一個孩子把同學的衣服給剪了,問孩子為什麼這麼做,孩子說是爸爸教的,「別人整你一次二次不管,三次以上就要還回去,」後來叫了家長來溝通,父親卻不承認說過這個話。

陳佩感嘆道,都說原生家庭影響一生,如果家庭沒有讓孩子養成正確的三觀和良好的品行、習慣,那我們老師教育起來就會很費勁,且收效甚微。

小艾很少聽到父母告訴她應該怎樣幫助別人,怎樣才是有愛心,更多時候她看到的是父母的行動。

看到別人車窗沒關,爸爸會打電話給車主;看到拉板車的大爺上坡困難,爸爸二話不說就上前幫忙。夫妻倆認為,教育孩子「身教」好過「言傳」,父母應該多做少說,孩子見多了,自然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除了父母的自我教育,孩子的自我教育也是家庭教育中重要的一環。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別人家的孩子」也會有學習瓶頸期嗎?當然有。去年9月份的時候,小艾學習不積極,不想做題不想複習,眼看著要小升初考試了,陳佩見女兒這個樣子,氣得把她打了一頓,把書也給撕了。

在床上躺著,小艾默默流淚並開始自我拷問:

難道我真的考不上重點中學?

難道我真的比別人差嗎?

一下子小艾醒悟了,明白了自己的不甘心,明白了學習自始至終都是自己的事情,也是從那天起,小艾確定了奮鬥目標,認真準備複習,最後考上了重慶市第一中學。這樣會自我反省,領悟力強,又能自我鞭策的孩子,想不優秀都難。

小艾的自我教育還體現在她的危機意識,原本考上重點中學後有些鬆懈,但是在參加「新時代重慶好少年」評選的時候,接觸到了一些各方面都十分優秀的同學,她開始審視自己過往的成績。

思考過後,她對未來有了更長遠的規劃,人也變得成熟多了,在最近的一篇作文《無問亦有問》中寫道:

無問,是我們想破頭皮也想不出來的,我們從何而來?要往哪兒去?

有問,是人生具有重大意義,不應隨意虛擲。

人生的意義在於,我們在盡自己最大努力讓自己的生活質量和自我價值提高,做一個優秀的人。

6

種下一粒種子,靜待花開

對於小艾以後的發展,潘峰和陳佩想法很簡單:保持優秀。

但同時他們也知道,在重慶市一中那樣人才薈萃的地方,小艾也可能會籍籍無名,但是希望孩子不要因為一時的心理落差放棄努力,因為人生是長跑,除了眼前的中考高考,還有更多人生關卡,只要用心經營,翻盤的機會一定有。

就像當初他們為小艾組織親子活動時,初心只是讓孩子玩得開心而有意義,誰知卻無意間撒下種子,在走了一段路程後,回首發現路旁竟然開出美麗的花朵。

他們也明白,未來還有一場硬仗要打。陳佩已經提前進入狀態了,拿出以前調動起一切感官收集對孩子有益活動的那股勁,充分發揮自己的社交能力,積極融入「媽媽圈」,結識更多志同道合的家長,共享更多優秀教育資源。

可是在陳佩看來自己做得還不夠,比她更關注教育、更拼的媽媽比比皆是,有的媽媽工作比她忙,但是在七八點下班之後,還要帶孩子奔赴各個興趣班。

連小艾都不由得感嘆:「媽媽,我以為你的信息已經很多了,沒想到有的媽媽比你知道得還多。媽媽都那麼拼,如果我不拼真還有些羞愧呢!

原 創 文 字,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轉 載 需 授 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人雜誌 的精彩文章:

有格局的父母,從來不隨便跟孩子「哭窮」
呵護孩子的「舞蹈夢」,也別忘了這些重要的事

TAG:家人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