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流氓式」升職:只升頭銜不升錢,也沒有權?

「流氓式」升職:只升頭銜不升錢,也沒有權?

這些年,比通貨膨脹還嚴重的恐怕就屬頭銜膨脹了。

文 | 思小妞 編輯 | 星煮

「姐們兒我升職啦!現在也是張總了!」 好友在群里發來一串興奮的表情包。

「厲害啊!張總,加入新公司才兩個月就升職了!以後跟你混了。」好友群里大家祝賀著這顆冉冉升起的明星。

其中一位好友為人實在,問了一個我們都不好意思問的問題:「薪水漲了多少?」

此話一出,群里沉默了一分鐘,然後就看到張總發來一串哭臉,「一分錢沒加。」

「那許可權呢?手裡總有點實權了吧?」

又是一陣沉默後,群里蹦出來這樣幾行字:「這麼說吧,如果報銷,我簽字之外上頭還有兩位領導簽字才算;如果想換工作電腦,除我之外還有三個審批才作數;至於招人和開人,嗯,我有投票權,但拍板做最終決定的人不是我。」

果然,又是「耍流氓」升職——頭銜往上走、工作隨便加、但薪資和許可權原地踏步。

十幾年前看過馮鞏演的一個小品,其中有句話說「現在工地上掉下來一塊磚,砸死了十個人,其中九個總經理,一個副總經理。」當時被看作是玩笑的一句話,如今成真了。這些年,比通貨膨脹還嚴重的恐怕就屬頭銜膨脹了。

我的第一份工作在一家外企500強做管培生,一年半通過考核晉陞成為「副理」。年假回家告訴爹媽,他們開心壞了。我爸說,你爹混了一輩子也就是工廠里的小組長,我閨女這麼年輕就是副理啦!有前途。

爹媽哪裡知道,我這個「副理」不是副經理,純粹是公司內部根據職業發展軌跡取的名字,往上再升一級副轉正也和「總經理」也沒啥關係。但在爹媽看來,他們知道的頭銜只有班組長、科長、書記這類土味頭銜,家裡冒出個帶洋味兒,他們都覺得有含金量。不過十幾年前大外企還算厚道,頭銜只要升級薪水也會跟著漲一點,雖然只有區區一兩百元。

工作幾年後,和朋友們出來聚會,飯桌上大家聊起工作,互遞名片,才發現身邊都是卧虎藏龍之輩。飯桌上十來個人,名片上印著「xx總」的佔了一半,另一半不是「資深xx」、就是「首席xx」;還有一位朋友加入了一家初創公司,名片上赫然印著COO(首席運營官)三個字母,讓我慚愧。畢竟,我的名片上只有「xx部門負責人」一行樸素的字(當時跳槽到一家私企)。

當我還在飯局上反思自己的業務能力被同齡人拉開了距離時,這些老總和資深、首席人士開啟了抱怨模式:到手工資不到一萬,付完房租勉強度日;名片上看著人模人樣、上司和下屬的活都推給我承包了;我們公司15個人,有5個像我一樣的副總經理……

懂了,光鮮亮麗的頭銜也掩蓋不了樸素艱難的生活。畢竟,這年頭,理髮店的Tony都從老師晉陞成首席髮型設計師了。

在「高級」和「資深」遍地的今天,頭銜「前綴」已經不再那麼有含金量了。我的小表弟在一家互聯網公司任職。轉正後不到半年就升成「高級程序員」、一年後成為「資深程序員」。一開始他對自己的升遷速度還挺滿意,雖然幾乎沒漲薪,但名片上的title和郵件底端的職位描述讓他覺得有面子、有前途。

後來公司新入了一批員工,表弟發現有人三個月試用期轉正後不到三個月就成為了「高級」。上司私下裡和表弟這群「老人們」吃飯,酒過三巡開始「傳授」管理經驗,說「不漲薪、不放權的升遷是性價比最高的鼓舞士氣的辦法,對新人奏效。」 表弟這才意識到,對自己的美好設想純屬想多了。

「頭銜虛高」是個全球職場問題,主要有兩類表現形式:一類是頭銜華麗上升,但實權和薪資都原地踏步;第二類是為了應對新的市場情況而發明新的高大上頭銜。比如,新的社交媒體的誕生催生出了一堆「官銜」。西南航空公司(Southwest Airlines )有首席推特官(chief Twitter officer),可口可樂和萬豪(Marriott)都有多位首席博客官,柯達設立首席知識官、首席聆聽官、SAP公司則設立了首席可持續發展官。

「xx總」、「xx官」、「xx顧問」在當今幾乎成為入職一定時間後的職場人士的標配。看過一個段子,說按照這樣的命名發展趨勢,報童可以稱為「媒體配送官」、垃圾回收工是「回收官」、清潔女工是「地表面技術工程師」或「衛生顧問」。

誇起現在的年輕人,我們喜歡說「千萬不要小看現在的年輕人,他們專業又認真」,但從職場頭銜虛高現象來看,我們也可以說,「千萬別高估現在的總監和首席,他們可能只是二十歲出頭的小朋友。」

當然,二十多歲有水平的總監、CXO不乏大有人在,但有更多人是名不符實。為什麼不少企業喜歡用「加官不加價」這招呢?

首先,在員工升職時調高頭銜的確是一種慣用的激勵機制。即便薪水不加/少加,對員工來說,稱謂變了,心裡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就像我認識的一位混私企的95後小朋友說的那樣,雖然老闆沒加薪,但他給全公司的人寫郵件告知大家他升職為senior manager了,並且在每周例會上鄭重其事的給他遞上了新名片。那一刻,他還是有點「權力越大、責任越大」的熱血湧上心頭的。

另外,對於某些特定崗位,比如技術、銷售崗位,甲方在開始時只能通過你的頭銜來判斷你在公司的地位、業務水平和許可權。在商務場合越高級的頭銜當然越能取得對方信賴。至於關起門來的事,不足為外人道。

頭銜是不是真金白銀和一家公司的組織架構是扁平化還是層級化有一定關聯,作為職場人,這不是我們能決定的事。但面對安在自己頭上的「注水頭銜」,用什麼態度看待它是我們可以決定的。

我的建議是用「不在乎、不辜負」的態度去面對。

「不在乎」指,不要把頭銜和自己的業務能力輕易划上等號,尤其是剛參加工作一兩年的職場人。無論名片上印的是xx總、資深xx,我們內心應該明白,在成為優秀職場人的道路上,自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不辜負」指,無論上司出於什麼目的給了你這個頭銜,不妨心安理得、心懷感激(即便沒漲薪)的接受。《哈佛商業評論》曾刊登過一篇文章:《當領導者前,先像領導者那樣行動》,標題很好的說明了這點。唯有不辜負,終有一日才能配得上那個不注水的頭銜。

當然,也不是所有升遷都要接受的,像CAO這樣的頭銜還是早早拒了吧!

如果你也遇到過這種流氓式升職

不要吝嗇

歡迎在評論區說出你的故事

來源|南都周刊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都周刊 的精彩文章:

都在說它,可知這紫禁城邊的酒店有多好玩
「操場埋屍案」最新進展:DNA鑒定屍骸為鄧世平

TAG:南都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