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母乳是嬰兒最好的「疫苗」,特殊人群餵養仍需警惕

母乳是嬰兒最好的「疫苗」,特殊人群餵養仍需警惕

記者 李惠

母乳被認為是嬰兒營養的「黃金標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為保護、促進並支持母乳餵養,國際母乳餵養行動聯盟將每年的8月1日至7日定為世界母乳餵養周,呼籲全世界、全社會重視母乳餵養。

今年迎來了第28個世界母乳餵養周,主題定為「助力父母,成功母乳餵養」,遵循從懷孕到幼兒兩歲這一生命最初1000天的時間軸,強調這一影響一生健康的關鍵窗口期。

母乳是嬰兒最好的「疫苗」,特殊人群餵養仍需警惕

實際上,母乳不僅能提供嬰幼兒生長發育所需的全部營養物質,也是為新生兒注射的第一支「活疫苗」。它可以給寶寶提供抗體,增強其免疫力,避免嬰兒出現腹瀉和肺炎等多種疾病。

不久前,英國伯明翰大學牽頭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完成的一項小鼠研究表明,母乳還能夠為嬰兒提供終身的抗感染保護。他們發現,免疫力轉移可能是長期的,超過了母乳餵養的時間。相關研究已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

「母乳的研究越深入,就越感覺好像打開了一個巨大的空間,其寬廣度無法想像。」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教授張玉梅對《中國科學報》說。

提供長期有效的免疫力

越來越多證據表明,成年期疾病的預防應從生命早期開始。

張玉梅告訴記者,母乳是人類最初的功能食品,既能滿足6月齡以內嬰兒的生長發育全部需要,又能預防多種疾病。母乳餵養的嬰兒達到最適宜的生長發育,過敏等疾病發病率會低於非母乳餵養兒,未來患心腦血管疾病、Ⅱ型糖尿病、超重肥胖的風險也遠低於非母乳餵養兒。《柳葉刀》有關研究也顯示,提高母乳餵養率可以減少中低收入國家5歲以下兒童約一半的腹瀉病例和1/3的呼吸道感染病例。

7月30日,中國營養學會在「促進母乳餵養,助力健康中國」主題論壇上還分享了一項針對母乳生物活性成分的最新研究發現——生物活性因子在母乳中含量豐富,母乳中含有的活性成分如gsMO、α—乳清蛋白等,在保護嬰兒抵禦感染、促進組織器官發育和維護腸道微生態等方面都發揮著不可代替的作用。

張玉梅也指出,母乳中的α—乳清蛋白不僅能夠滿足新生兒營養需要,還可提升新生兒免疫調節能力,促進其對微量營養素,特別是鐵和鋅的吸收,並幫助新生兒抵抗致病微生物,降低新生兒乳糖不耐受發生概率,是母乳蛋白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

母乳是嬰兒最好的「疫苗」,特殊人群餵養仍需警惕

而此次英國伯明翰大學的研究發現更是為我們理解母親如何影響下一代健康增加了一個新的維度。「母親即使在懷孕前接觸到全球流行的感染源,其母乳餵養也能為後代提供針對感染長期有效的免疫力。母乳餵養完成從母親到嬰兒的免疫轉移,是生命早期感染的重要保護來源。」該論文通訊作者、伯明翰大學微生物學和感染研究所的William Horsnell博士說,這是第一次證明懷孕前感染可以將終身細胞免疫力傳遞給後代。

研究共同作者、功能免疫專家Adam Cunningham表示,「目前,為母親接種疫苗以保護嬰兒不受感染,對於加強對新生兒的感染保護非常重要,但這種保護被認為是暫時性的。我們的研究表明,在某些情況下,這種效應可能是永久的。這有助於我們設計新型疫苗,並通過對母親使用這種疫苗將終身的免疫力傳遞給後代。」

不僅如此,多位專家表示,不同階段(從寶寶剛出生時的初乳到成熟乳汁)母乳的成分也會不同,母親身體自動調節母乳的成分以滿足寶寶需要,這也是母乳的神奇之處。

母乳餵養對於母親來說也有諸多好處,可降低其患乳腺癌、卵巢癌、Ⅱ型糖尿病和產後抑鬱的風險。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和查爾斯·帕金斯中心的一項大型研究發現,與從不進行母乳餵養的婦女相比,母乳餵養的婦女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14%,心臟病死亡風險降低34%。如果母乳餵養時間達到12個月,那麼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會降低15%,心臟病死亡風險降低30%至40%。

亟待普及科學餵養知識

《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國0—6個月嬰兒純母乳餵養率要達到50%以上。國務院剛剛發布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在合理膳食行動中也提到,要特別關注生命早期1000天營養,盡量純母乳餵養6個月。

但是,目前我國離實現上述目標還有不小的差距。

對於導致我國純母乳餵養率偏低的原因,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原院長段濤分析,最重要的原因還是社會對母乳餵養的認識不足,以及缺乏針對母乳餵養難題的有效解決方案和配套措施。有關專家也表示,目前向中國家長普及嬰幼兒餵養知識非常關鍵,因為嬰幼兒營養不良的發生與不科學的餵養方式有著密切的關係。

與此同時,國內母乳餵養也存在著諸多誤區。中國營養學會婦幼營養分會主任委員汪之頊對《中國科學報》表示,「月子期」過度飲食、過多動物性食物攝入並不能「發奶」,也不能讓母乳更營養,只會讓乳媽媽吃成胖子。同時,由於膳食中食物結構不合理,營養不平衡,反而會影響乳汁中看不見的營養物質,破壞乳汁的營養。而母親充分休息、愉悅心情、平衡膳食,才最有利於母乳分泌和寶寶營養。

母乳是嬰兒最好的「疫苗」,特殊人群餵養仍需警惕

另外,有許多媽媽會選擇用配方奶粉替代母乳。雖然當前很多嬰幼兒配方奶粉都在模仿母乳裡面的各項成分,如低聚糖、乳脂肪球膜、Sn-2棕櫚酸甘油三酯等,但想要完全替代母乳還不太可能。「母乳里有一些成分可以模擬,但永遠不能完全一樣。」張玉梅表示,「母乳中的一些成分是隨時隨地發展變化的,某些成分更是不容易模擬的,比如裡面的一些酶,一旦加熱就會失去活性。」

不僅如此,母乳餵養也被稱為「有菌餵養」,當媽媽懷抱寶寶進行母乳餵養時,媽媽乳頭表面和乳腺管內的細菌首先被寶寶吃進肚子里,這些細菌對於嬰幼兒腸道菌群的建立、預防嬰幼兒過敏的發生都起著重要作用。這一過程也是配方奶粉餵養所不能比擬的,同樣也並非「配方奶粉+益生菌製劑」就能輕易還原的。

為更好地凝聚各方力量,促進母乳餵養,實現健康中國目標,中國營養學會日前正式成立母乳餵養促進工作委員會,將凝聚全國婦幼專業人才力量,搭建母乳餵養的學術研究和技術指導交流平台,繼續推進母乳餵養相關的科學研究,並加強基層人員的母乳餵養實踐培訓。另外,也將開展母乳餵養知識的科普宣傳,推廣母乳餵養新理念。

「今年的世界母乳餵養宣傳周的宣傳主題是『Empower Parents,Enable Breastfeeding』 (「助力父母,成功母乳餵養」),這就需要從權威的科學知識、實用的科學技能、良好的社會環境等方面,給父母多方面的幫助,促進母乳餵養,助力實現健康中國。」中國營養學會副理事長馬愛國說。

特殊人群母乳餵養需警惕

需要引起關注的是,母親患母嬰傳播性疾病,怕疾病傳播給嬰兒,也是影響母乳餵養的主要因素。

常見母嬰傳播性疾病包括病毒性肝炎(甲、乙、丙型肝炎)、巨細胞病毒感染和艾滋病。其中,艾滋病母嬰感染的幾率最大。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在不採取任何干預措施的情況下,艾滋病母嬰傳播率為20%~45%,因此國內多不建議患病母親進行母乳餵養。

母乳是嬰兒最好的「疫苗」,特殊人群餵養仍需警惕

另外,人巨細胞病毒(HCMV)歸屬於人皰疹病毒科、β皰疹病毒亞科,為雙鏈DNA病毒,是人類皰疹病毒中基因組最大的DNA病毒。不過,專家表示,母乳HCMV感染是嬰兒獲得HCMV感染的重要途徑,但是二者關聯性不強,故對母親HCMV陽性而嬰兒HCMV陰性的,可將乳汁消毒處理後再進行餵養,會比較安全。

攜帶乙肝病毒的母親,是否還能母乳餵養?這個問題雖然一直有爭議,但目前主流的觀點認為母乳餵養與母嬰傳播沒有關係,攜帶乙肝病毒的母親可以母乳餵養。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副教授劉志華解釋,首先,乙肝病毒本就不會通過消化道傳播。其次,乙肝病毒攜帶者分娩後,寶寶出生後24小時內注射了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具有針對乙肝病毒的免疫力,因此基本不會感染乙肝病毒。

不過,解放軍302醫院新生兒疾病診療中心主任張雪峰對記者強調,通過母乳餵養引起感染的前提是嬰兒消化道有炎症水腫或消化道黏膜存在潰瘍破損,這種情況下病毒會通過潰瘍、黏膜破損部位進入消化道黏膜下毛細血管,進而引發感染。另外,攜帶乙肝病毒的產婦不要對嬰兒採取口對口餵食等過於親密的接觸方式,以防通過血液、唾液等途徑傳染乙肝病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近5年國家傑青分析:這些機構表現出色
《自然》(20190704出版)一周論文導讀

TAG: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