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旅遊 > 桂林旅遊新發現 || 神奇的龍井,一個鄉村旅遊勝地(中)

桂林旅遊新發現 || 神奇的龍井,一個鄉村旅遊勝地(中)

神奇的龍井,一個待開發的鄉村旅遊勝地

文/唐榕

2·神秘的魚井大塘

龍井有個古稱,名「魚井」。何謂「魚井」?說的是龍井水中魚蝦特別多,個兒大,故名「魚井」;稱魚井北面的大塘古村為「魚井大塘」,南面的蔣家村為「魚井蔣家」,西南面的村莊為「大天井」,統稱「魚井大塘」。據《全縣誌》(註:全州縣以前叫全縣,1950年更名為全州縣)記載:「魚井大塘在建江龍井村後,石山綿亘,山下有泉從岩穴中湧出,匯為二塘,闊約數畝,澄清可鑒。有魚游泳,大者體長數尺,小者亦尺余,魚不畏人,投以石搖尾而已。塘上有石崖有石亭可憩,水聲浪涌,終日不息,自龍井經閻家、陽堰垌達洛口大坪,約50里,灌溉田畝不可以數計。」生產隊時人們還時不時經常攔河放水,撈取大個的魚、蝦和蟹的。

從「魚井」流出來的河水繞村望北流行,灌溉著安和、鳳凰、紹水三個鄉鎮的上萬畝良田。

「魚井大塘」距安和鎮政府三公里許。南臨土梘頭,北連大天井,東北與龍家村相隔不遠,西與江明、跳石埠等村隔江相望。清時屬建安鄉——二十七都三甲,民國時屬內建特別鄉。該村地處越城都龐二大山脈之間狹長平川之中,南促而北闊,南可經四所、萬板橋、界頂而達興安,北至麻市則一馬平川,而建江婉蜓其間,滋潤著此方土地。

大塘村名的由來,源於嶺腳不遠處有一灣池塘泉水四季不涸,遠眺則狀若「金盆」,由是以大塘命名。舊時大塘村居民多依山圍塘而建,村後古木蔥蘢、山石嶙峋,所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塘泉之水北流,其溪溝曲走村間,村中古道,沿溪而行,有古橋多座,或條石橫架、或半月拱跨,小橋、流水、人家,古意盎然;若登高望遠,則後山蔥蘢,更遠倚巍巍都龐。村前田疇間一灣塘泉,水色澄碧,水流成溪繞村望北流行,至龍井村北與龍井之水合流,灌溉著楊堰大垌之千頃良田。稍遠則建江蜿蜒流過,極目遠望,則都龐、越城風光盡收眼底。如此山環水繞的一處村落,叫人不能不佩服古村先人的眼光。

村莊整體格局坐東朝西,所謂青山啟後,綠水承前,符合於古人的風水學,不愧為風水寶地。村後之龍頭石山長年封禁,不許就近取柴伐薪。而山間古木花草競秀,則四時風景不同,山光水色可悅人眼目,亦可怡人心性。

走進大塘,該村厚重的歷史底蘊撲面而來,沿街破損的功名甲石見證了該村昔日的榮光。據了解,該村很有一些背景和文化歷史。村中姓氏,以唐氏為主,間有陳氏蔣氏。唐姓始祖延康、延昭兄弟,湖北江陵人。唐延康為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唐延昭為文科舉人。

桂林旅遊新發現 || 神奇的龍井,一個鄉村旅遊勝地(中)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原汁原味的古民居建築群

查《唐氏大族譜》等資料,大塘歷史上有文科舉人科名者凡二:一為大塘建村始祖唐延昭,元至大壬子科;一為唐尚光,清光緒癸巳(1893年)科中式第九名為進士,清光緒甲辰(1904年)科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旋授編修。另有武舉人兩名,分別為嘉慶十三年(1808年)戊辰科武舉人唐良藩,同治六年(1867年)丁卯科武舉人唐必見。值得一提的是,唐必見與唐尚光是叔侄。

而唐尚光作為全州最後一個進士無疑是大塘村最引以為自豪的顯赫人物。唐尚光,號星航,生於晚清同治年間,幼承家學,少年智慧。十歲開始出外求學應試,十六歲中秀才,二十三歲成為食官府薄祿的廩貢生,二十四歲中舉,三十五歲登進士第授翰林院庶吉士。後遊學日本習學法政,歸國後任廣西諮議局副議長,又任廣西高等學堂監督(或相當於現在的廣西大學校長),民國二年(1913年)被任命為廣西高等審判分廳長,只可惜英年早逝,尚不滿四十四周歲。

另外,唐尚光的門人兼女婿蔣伯文更是名聞兩廣,曾任粵海道尹、兩廣財政廳長、民國廣西參議長。

桂林旅遊新發現 || 神奇的龍井,一個鄉村旅遊勝地(中)

甲石是大塘村鄉賢文化顯赫的歷史見證

行走在村中,沿途有甲石數對很是醒目。聽村民說最多時有二十多對,現已多損毀,所余不多。初略統計,計有甲石五對半,誥封碑一塊,古記事碑兩塊,複製碑兩塊,皆顯恢弘大氣,說明這個村真不簡單。

3·美麗的傳說

關於龍井的來歷,流傳著許多美麗動人的故事。

傳說這裡是直通東海龍宮的出入口,龍王、龍母經常在這裡出沒,故名「龍井」。很久很久以前,這裡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老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有一條盤踞在井底的青龍,修鍊成精後,化變人形,常與當地的人們來往。久而久之,他愛上了附近母里村裡一位美麗的姑娘三姑,兩人情投意合,恩愛無比。沒想到天有不測風雲,有一年突然災難降臨,連續幾個月下大雨,致使這裡洪水泛濫,民不聊生。青龍心地善良,非常同情受苦受難的人們。於是他決定憑藉自己修鍊的法力去上界打聽個究竟。經過四處查訪,終於弄清了發生水災的原因:原來玉帝在王母娘娘生日時因為高興喝得酩酊大醉,天旋地轉,在批閱奏摺時把雨簿寫錯了。這樣,就弄得這一帶洪水滔滔。青龍得知這個原因,便偷偷地溜到天宮裡,改了雨簿,使人世間慢慢地恢復了本來面目。青龍因違犯天條,被天兵天將所殺。青龍死後,他的骨骼化作高山,這就是龍井村後的龍頭嶺;他的面部七竅化作七個巨大的池塘,這就是現在的龍家井塘;口中龍珠遺落在龍家村裡,被村裡人所收藏,成為當地人的鎮村之寶。噩耗傳來,三姑痛不欲生,縱身跳下龍井殉情。她的身體化變成一座土山脈,與青龍相伴。不信你看,村後那一石一土兩座綿延不斷的山脈就是他們倆的化身。

桂林旅遊新發現 || 神奇的龍井,一個鄉村旅遊勝地(中)

龍井古廟,可惜現已不復存在

後人為了紀念青龍,將全村人改姓為「龍」,村名改為「龍井村」(又名「龍家村」),七口井塘改為「龍井」。還修了一座廟,裡面供奉著龍王和三姑娘娘,只可惜那座廟不知何時已經倒塌,現已不復存在了。

「龍井」一連串的傍山天然連池井塘相連,綠水碧波,四季長流,深不見底,至今無人知曉它的深度,在當地傳為神井。特別是中間最大的那口井塘中有一大股泉水直往上冒,彷彿沸騰的開水一般。村裡的小孩子夏天都喜歡來這裡洗澡游泳,他們從高高的樹上或石頭上跳進水裡,身子不但不會下沉,反而被底下往上冒的泉水給托浮出水面。井底有一棵直徑約2米的大樹,彷彿生長在水裡,雖沒有樹葉,但樹榦樹枝俱全,長年泡在水裡,竟不枯不朽。井塘附近山上三姑廟的遺址還在,據說舊時每逢旱災時,村民就來這裡求雨,井底之樹便成為村民求雨的「法器」,並由此留下了「三姑娘娘」的傳說。

桂林旅遊新發現 || 神奇的龍井,一個鄉村旅遊勝地(中)

據說這個主水井的中央水底有一棵大樹

傳說,有一年發大水,井裡飄浮出一段大樹枝,沿河下游相距約10里地三個地方的村中百姓做了一個同樣的夢:龍王要他們分別將那樹枝鋸斷一節雕刻成一尊雕像,取名大姑、二姑和三姑,供奉在廟裡,可保當地一方平安。每逢乾旱年景,遠近的村民們抬著大姑或二姑、三姑娘娘「回娘家」,敲鑼打鼓前來求雨。求雨時,除了焚香祭拜大姑或二姑、三姑娘娘外,還必須安排一位龍家村的「龍子」(全村能潛入深水之下一刻鐘以上的男子)下水,潛入龍井深處,找到水中那棵大樹,用繩綁住樹蔸。岸上的人們用力拉動繩索,直至樹枝被撼動,冒出渾水時,片刻間大雨便傾盆而下。說來也怪,方圓幾百里一遇到缺雲少雨,旱情肆虐,苦難百姓只要到三姑廟求神祈雨,都會如願以償,甘露降臨。因此千百年來,這一帶從來沒有遭受過旱災。據說這大姑、二姑和三姑就是東海龍王的三個女兒。

桂林旅遊新發現 || 神奇的龍井,一個鄉村旅遊勝地(中)

後山裡長滿了這樣的野草

村莊背後的石山嶺之間,是一片上千畝的茅草坪,是村民們養殖牛羊的天然牧場。小時候在家放牛,只需將牛群趕入草坪里,便不需再理會,牛群自由地在草坪里吃草,直待天黑時將牛趕回去即可。

這裡的茅草可長成一米多高,尾部結一個長長的穗子,彷彿麥子一般。搞生產隊的時候,每到冬天,村民們便將這漫山遍野的茅草割了運回去,用於村集體燒石灰窯和紅磚窯,所以又叫「窯草」。

桂林旅遊新發現 || 神奇的龍井,一個鄉村旅遊勝地(中)

山頂古石寨

村後山頂上有一個古石寨,歷經幾百年了,至今仍保存較好。石寨佔地約四十畝左右,四周石林環繞,缺口處都有大石塊砌牆封閉。建有南門、東門兩座石門,東門通山下,南門通往怪石峋嶙、群峰險峻的喀斯特石林,有一條石徑通往龍井村。更奇特的是寨內有一泉井,泉水甘甜,長年不斷,足夠幾百人的生活用水。以前寨內還有幾座平房,供人們避風躲雨。據老人們一代一代傳下來的說法是,石寨是周邊幾個村集資建起來用於兵荒馬亂躲避災難的。抗日戰爭時期,曾經有游擊隊在此抗擊日寇。此言有理,全州地處湘桂走廊,「南北通衢,楚越門戶」,自古就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 (未完待續……)

【編輯 |夏岩,正文圖片來自網路】

桂林旅遊新發現 || 神奇的龍井,一個鄉村旅遊勝地(中)

作者簡介:唐榕,60後,桂林市全州縣安和鎮人,畢業於廣西師大中文系,做過教師、記者。現在南寧工作,為一家傳媒公司負責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