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醫療機器人行業專家王樹新、王田苗、顧漢卿、張送根,離醫療機器人普及還有多遠?要「醫工結合」讓工程師學醫

醫療機器人行業專家王樹新、王田苗、顧漢卿、張送根,離醫療機器人普及還有多遠?要「醫工結合」讓工程師學醫

面對人類的疑難雜症,醫生操縱機器人伸出手臂進入患者體內,簡單幾個動作,完成腫瘤切除等高難度動作……這不是科幻電影中的細節,而是發生在各地醫院中的真實場景。

應用於不同科室手術機器人、各類AI醫療系統,以及直接面向患者的康復陪伴機器人,近年來在我國實現了快速發展。但如何實現新的技術突破,完善保護措施及應急措施、在高投資高風險的行業背景下得到長足的發展,都是我國醫療機器人發展面臨的挑戰。

「醫療機器人是顛覆性的技術與產品,目前國際前沿發展趨勢是醫工交叉、工科為先。把在工科上面取得的技術成果嫁接轉移到醫學臨床上,有的醫生學工當工程師,有的工程師學醫又到醫院當醫生,這樣往往有利於高端醫療器件的發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名譽所長王田苗教授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

國產手術機器人走進臨床

1999年,美國Intuitive surgical公司開發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系統獲得歐洲CE認證,標誌著世界上第一款手術機器人的誕生。2000年7月,「達芬奇」系統通過了美國FDA認證,成為全球首套可以正式應用於臨床的手術機器人系統。

而中國內地醫院則在2007年引進了第一套「達芬奇」系統,據《健康時報》報道,截至2017年底中國內地「達芬奇」系統已累計裝機69台,平均每台機器人每天能完成一到兩例手術。

「達芬奇」系統固然先進,但實際上,國內所進行的手術機器人研發,已呈現差異化追趕態勢。

2010年,由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和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聯合研製的「妙手A」系統研製成功。與「達芬奇」系統的全科模式不同,「妙手A」系統是國內首台微創外科手術機器人,在當時打破了國內相關產品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

天津大學副校長王樹新教授

「『妙手』系統起步就比較早,我們最早時做了顯微外科、小型化的微創,思路上是想走與『達芬奇』系統完全不同的路徑。(當時)市場對『達芬奇』系統全科化的模式更為追捧,但是技術上本質是相通的,只是模式不一樣。」天津大學副校長王樹新教授,在近期北京市醫療機器人產業創新中心舉辦的論壇上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道。

王樹新教授介紹,2014年「妙手S」系統研製成功,是國內最早進行臨床的手術機器人系統,「之後以專利授權的方式轉讓給了企業,目前在科技部項目的支持下,正在開展產業化過程」。

「無論從技術、產業轉化,國內單位目前做得都很好,特別是國家近幾年加大對高端醫療器械支持的力度」,王樹新教授向記者介紹,國內醫療機器人正處在快速發展階段。

不過,對於醫療機器人的臨床應用,現階段還有廣大患者對其應用的意義、安全性方面提出疑問。「實際上手術機器人的作用,不是替代醫生,而是減小不同醫生間技術的差異性」,王樹新教授為記者說明。

「目前『妙手』系統在臨床上已經進行過103例手術,患者其實更傾向於接受高精尖的機器人。」對於這其中的原因,王樹新教授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機器人可以針對某項適應症提升手術質量,但機器人仍是受醫生控制去操作,「實際上會使手術做得更好」。

「醫工結合」或是趨勢

追趕世界先進,中國醫療機器人行業還欠缺什麼?在北京市醫療機器人產業創新中心舉辦的論壇上,與會專家多次提到「醫工結合」這一概念。

北航機器人研究所名譽所長王田苗教授

醫療機器人是顛覆性的技術與產品,目前國際前沿發展趨勢是醫工交叉、工科為先。把在工科上面取得的技術成果嫁接轉移到醫學臨床上,有的醫生學工當工程師,有的工程師學醫又到醫院當醫生,這樣往往有利於高端醫療器件的發展。」王田苗教授認為。

王田苗教授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近年來國內外醫療機器人發展主要具有兩個特點:一是面向臨床痛點需求的重要領域,例如微創手術機器人,醫療康復機器人,腫瘤診斷放療機器人等。另外一個趨勢則是在基礎研究方面,包括軟體檢測機械臂、基於人工智慧增強現實的醫療臨床交互、精細靈巧微操作執行器等。王田苗教授認為,基礎原創研究差距及高端醫療設備產業化發展,是目前中外醫療機器人領域能體現出的差距。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近年來,國內各高校正逐步開展醫工聯合方面的探索,紛紛成立醫工交叉學科研究所。但技術與產品的轉化,並不只是進行醫工聯合探索這樣簡單。

「我們全鏈條(的)有機協調能力,還需要進一步共同來推進。」王樹新教授認為,除了技術,投資對於醫療機器人的發展作用同樣重大,而醫療產品的投資周期往往很長,投資者一定要認識到這一特點。

王田苗教授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一款醫療機器人從研發到真正應用到臨床,整個發展過程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一定要圍繞新技術發展趨勢,以國內目前臨床迫切需求的痛點領域作為突破目標。」

與此同時,王田苗教授認為,要按照市場的需求提高產品的實用性、安全性和品質服務,並加快資本的介入,給新技術更多的途徑和通道,來加快高端醫療產品產業化的發展進程。

降低成本是關鍵

決定某一型號醫療機器人能否廣泛應用於臨床的最關鍵要素是什麼?「市場。」王樹新教授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以目前全世界臨床應用最為廣泛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為例,據其國內之前的代理商復星醫藥(600196,SH)披露,2017年該型手術機器人在內地及香港的手術量超過2.8萬台,同比增長約46%。

而據去年的報道,北京、貴州、河北等多個省份21家三級甲等醫院就「達芬奇」手術機器人達成了總金額超過6000萬美元的採購意向。

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副秘書長顧漢卿教授

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天津市泌尿外科研究所生物醫學工程研究室主任顧漢卿教授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創新型醫療器械的使用往往並不在患者醫保報銷範疇,儘管這些器械在節約治療費用上有很大好處。

北京天智航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送根

北京天智航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送根認為,對於目前更多的國產創新型醫療機器人,除了進入臨床前需要長期進行高投入,在註冊、生產、經營、配置許可方面對團隊也還存在著較大的考驗和挑戰。

王樹新教授則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手術機器人目前在國內臨床需求已經很大,如何服務到基層醫院,降低成本是關鍵。在他看來,基層醫院對手術機器人的需求甚至比發達地區三甲醫院更迫切。

該文章內容轉載自每日經濟新聞,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END

看累了嗎?戳一下「在看」支持我們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機器人大講堂 的精彩文章:

全程不敢眨眼!這10個牛到「變態」的神科技,正在悄悄改變世界
2019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官方宣傳片發布,工業智能峰會開放報名

TAG:機器人大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