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歷史的歸歷史,情感的歸文學,歷史中的失落由文學藝術來負載

歷史的歸歷史,情感的歸文學,歷史中的失落由文學藝術來負載

這個夏天,沉寂許久的中國影視票房,因為一部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而光芒四射。自上映始,屢創新高,成為了中國國內票房最高的動畫電影。

哪吒,耳熟能詳,可以說是老少皆知的一個神話人物。儘管這部電影對原著故事做了顛覆性的改編,但毫無疑問,仍然是一個悲劇故事。與傳統悲劇故事中「自古聖賢皆薄命」和「自古聖賢皆貧賤」不同,這部故事剔除了「落花流水」的命運感。作為電影中最大的反派——「命運」,左右了哪吒與敖丙的正與邪的轉換,歸根結底,皆是命運操弄的結果。

對於哪吒來說,始終都在反抗世俗的偏見,靠著強硬的態度與命運抗爭。在對角色進行重構的基礎上,我們看到了緊跟時代命運的主題。在這部電影里,我們看到一個人成長的痛苦和辛酸,看到了世俗的眼光和偏見,對於一個人的傷害有多大,我們也看到了一個人抵抗全世界,反抗命運的堅韌。

歷史的歸歷史,情感的歸文學,歷史中的失落由文學藝術來負載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命運的內涵是什麼?儘管中西悲劇作家都未必明確提出、探討過這個問題。但命運問題,終歸是中西悲劇精神研究不應迴避,同時也無法迴避的一個重要命題。

儒家文化對自我內聖與天地萬物之交感的信心,使他們一方面相信天有天道,另一方面又堅信人道將最終上感於天。由此,他們面對失落,泰然自若,甚至,就因為他們註定失去外在的歷史結果,而更昭示其內在的精神的悲壯與偉大,也就是中國儒家文化人生觀極其看重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英雄主義。

電影中有一句話:「人心的偏見是一座大山」,哪吒就是這座大山死死壓住的那個人,但是緊跟著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話:「你是誰,只有你自己說了算」。最後,哪吒喊出了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

就西方文學而言,命運的內涵包藏了西方對人類學命題的深刻理解,也包含了驚人的人類社會歷史觀。比如,古希臘的悲劇《俄瑞斯忒斯三部曲》和《俄狄浦斯王》。其意蘊的深遠,曾迫使西方人投入代代不息的思考,得出過絢爛多彩的無盡闡釋。

歷史的歸歷史,情感的歸文學,歷史中的失落由文學藝術來負載

《俄狄浦斯王》的悲劇性是殺父娶母,《俄瑞斯忒斯三部曲》的要害是殺死母親為父復仇。這其實是對歷史進步與情感失落之二律背反法則的絕妙表述。ー方面,它標誌著父權制代替沒落的母權制、法制精神代替血族復仇的進步;另一方面,也標誌著女性的劃時代的失敗,它意味著丈夫在家中掌握了權柄,而妻子則被貶低,被奴役,變成了丈夫淫慾的奴隸,變成了生孩子的簡單工具。歷史進步與人倫情感的第一次無情悖謬,構成了悲劇命運觀的核心。

《俄瑞斯忒斯三部曲》和《俄狄浦斯王》悲劇,將西方人在歷史演進中的心靈痛楚和情感重負極其強烈地傾訴了出來,它們從人類文學藝術的角度吐露了對命運的迷惘與困惑。

這種命運觀,此後一直作為西方悲劇源遠流長的動力,儘管命運顯現形式可能有變化和發展,但其歷史性的內涵卻始終如一,這也就是悲劇的最本質基礎。

就中國文學而言,命運的內涵較為複雜,歷史上的解釋更是千差萬別,但從今天人類文化學的高度看,無疑也包含著中國古人極其清醒的歷史意識,這種歷史意識使中國古人也深切地洞見了歷史的無情,如司馬遷《史記》中項羽與劉邦的故事和《三國演義》中的劉備與曹操的故事。

歷史的歸歷史,情感的歸文學,歷史中的失落由文學藝術來負載

小時候看過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哪吒鬧海》,當時能看懂的只是體驗正義戰勝邪惡的喜悅,體驗為民除害的英雄氣概。長大後才知道,那是代表對封建統治及父權的反抗,一種理想主義革命者式的英雄反抗。多年後再重溫,看出了一層悲劇色彩,英雄的悲劇。

哪吒的出現,象徵著一個打破原有規則與平衡的新興勢力,他要挑戰的是最大既得利益者龍王。這是一場革命,一個人的革命。當龍王得知兒子死訊,前來問責。水淹陳塘關,致使生靈塗炭。此時,哪吒做出了人生的第一次決定,原文中寫道:「刮骨還母,割肉還父」,可見相當凄慘景象,殺身成仁的精神浩然長存。

中西悲劇,都離不開徵服自然和人倫和諧這兩個命題。無論中西,悲劇的根本都源於此,「英雄」都是被迫在緊要關頭做出至關重要的艱難選擇。但是無論是選擇前者還是後者,都必須承擔非此即彼的後果,當然這種所謂的非此即彼是從悲劇精神的價值論角度而言的。

其實無論選擇前者還是後者,都必須要直面的是歷史與人倫,理性與感性,意志與情感的互為失落,只不過西方人面對歷史的無情進展,深覺一種情感倫理上的負罪感,而中國人面對歷史的無情法則,深覺追求與希望的幻滅。

歷史的歸歷史,情感的歸文學,歷史中的失落由文學藝術來負載

我們說命運是不可動搖的合理性與不合情性的矛盾統一,於是歷史的歸歷史,情感的歸文學。歷史中失落的情感由文學藝術來負載,文學藝術寄託著人類在歷史中,兩難選擇中所付出的心靈和情感的代價,這便是所謂悲劇感的源泉。

不管悲劇精神的內容與形式如何千差萬別,主人公的受挫與毀滅始終應是其中心,而處於中心軸上的主人公就常常是價值觀的集中體現。中國悲劇往往終止於主人公的直面失敗、蔑視死亡,從而滲透出中國人文理想是英雄主義與現實撞擊的矛盾。這種矛盾在中西人文精神之歷史長河中愈演愈深,從而派生出新的悲劇,這是中西文化發展皆無法也不能避開的歷史定律。

就表現形式看,西方悲劇更形而上,更思辨,更在人生的終極意義上哀嘆,以之寄予在歷史中失落的情感;中國悲劇則更現世、更公平,更關注可觸可見的現實人生,更易在匡補世風、懲創人心,抑惡揚善。

西方悲劇以歷史的必然碾碎人倫之悲,來顯示人的精神在歷史中的悲壯;中國悲劇以人物的衛道卦死,來昭示為人倫獻死的壯烈。從某種意義上說,西方悲劇可稱之為廣義上的「命運悲劇」,中國悲劇則可以稱之為廣義上的「英雄悲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