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戰國七雄中的五雄打了一個群架,回頭一看遠處的小弟被人滅了

戰國七雄中的五雄打了一個群架,回頭一看遠處的小弟被人滅了

中山國首次見於史書是《左傳·定公四年》,也就是公元前507年,當時還處於春秋時期,晉國參與中原爭霸,但又不得不顧及身後的中山國。

中山國本是狄人建立的國家,從春秋後期開始活躍在今天的河北中西部臨近太行山的區域。中山人有著狄人的兇悍作風,一度令中原小國頭疼,但後來被晉國壓制,晉國時而打擊這個鄰近的異族小國,時而利用又利用它。

晉國進入六卿時代以後,在六卿看來,中山國不過是晉國一個打手而已,時不時利用中山的戰力參與晉國與諸侯國的爭霸,時而又怕中山強大起來對其進行打擊。當然六卿都想把這打手歸為己用,中山國正是利用六卿的矛盾在夾縫中生存,他們適應了山地與丘陵的生活,利用叢林搞起了游擊戰,你來我就跑,你退我就回。

戰國七雄中的五雄打了一個群架,回頭一看遠處的小弟被人滅了

中山王墓遺址

六卿中的趙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都打過中山,但得到的土地很快又被中山奪了回去。因為趙氏采邑臨近中山,所以趙氏和中山成為死敵。

趙氏宗主趙簡子曾經率領晉國軍隊對中山國進行了毀滅性打擊,但後來中山國又頑強的挺了過來,後來趙簡子的兒子趙襄子又攻打中山,一日攻下兩座城池仍然無法降服中山。究其原因就是中山國軍隊機動性很好,打不過就跑,逃到晉國軍隊無法進入的山地,繼續生存。

後來三家分晉,趙氏宗主變成了趙候、趙王,這種局面仍然沒法打破。最終趙國在天才人物趙武靈王的領導下,才最終滅了中山國。至此,趙氏用了進將近200年的時間,經歷了10代人君主的努力才最終實現了夙願。下面我們來看看趙武靈王滅中山國的過程。

戰國七雄中的五雄打了一個群架,回頭一看遠處的小弟被人滅了

中山王"錯"墓出土錯金銀銅虎噬鹿屏風座


對中山進行戰略試探

趙武靈王在討伐中山之前,先對中山進行了戰略試探,首先到達趙國與中山交界處的九門,在此修建野台,用來瞭望中山國與齊國境內的情況。然後派出李疵到中山國進行實地考察,李疵回報中山國已經失去了其原來的野性,國君反而喜好儒術,境內的民眾都開始棄武從文,因此可以攻打。當然,趙武靈王才不信李疵的話是真的,但是他心裡早已經打定主意要打中山國了,此時只是需要理由說服眾人,要不然也不會"召肥義與議天下,五日而畢"了。接下來是趙武靈王聯合燕國對中山國進行了南北夾擊,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中山國竟然將兩國的進攻打退了,史書上說 "夫中山千乘之國也,而敵萬乘之國二,再戰比勝",中山一個小國,以一敵二兩戰兩勝。

當然打勝也好打敗也好,趙武靈王都不在乎,因為他只是對中山進行的戰略試探,另外為他的改革找到借口。所以《史記·趙世家》上說:"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於房子,遂之代,北至無窮,西至河,登黃華之上"。就是說明趙武靈王此次只是路過中山並進行試探,在中山境內的房子與中山發生遭遇戰,趙軍失利,很快就出了中山國境,沿趙與中山的邊界一路去了趙國的北部領土代地,到達今天的張家口、大同一帶。可見趙武靈王此行的目的就是,思考破中山之策。

戰國七雄中的五雄打了一個群架,回頭一看遠處的小弟被人滅了

趙武靈王雕像


趙國效仿中山進行胡服騎射

趙武靈王通過對中山戰略試探的並結合趙氏歷代與中山作戰的經驗看到中山國的優勢:一是中山的地理位置特殊,處於太行山區。中原諸侯的車兵步卒,缺乏進軍通道;二是中山的軍隊形制特殊,採取的是胡服騎射,對中原諸侯的車兵步卒具有速度、高度等多重優勢。因此回到邯鄲他就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方案:學習中山人進行胡服騎射,打不過你我就成為你。

趙武靈王先和大臣樓緩、肥義商量,獲得了他們的支持,然後再和最大的反對者自己的叔叔趙成講道理。

趙武靈王說了四點:其一,滅中山是我們祖宗的夢想,我們不能忘卻初心,中山國一定要打;其二,中山國趁著齊、魏兩國攻打趙國時中山國從背後偷襲趙國放水淹郜地,萬乘大國被一個千乘小國攻打真是奇恥大辱;其三,你侄子我打中山吃了敗仗,我打不過人家,學習學習人家還不行呀;其四,我們周邊除了中山還有韓、魏、齊、燕等強國,我們需要強大的騎射邊備。最後說服趙成,在趙國實行胡服騎射。

戰國七雄中的五雄打了一個群架,回頭一看遠處的小弟被人滅了

邯鄲市內的胡服騎射塑像

經過一年的訓練,為了鍛煉自己的部隊,再次對中山進行試探,又一次略中山地,《史記·趙世家》記載: "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寧葭;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獻馬" 。證明趙武靈王的軍事改革是成功的,部隊的機動性有了很大提高,能夠千里奔襲,從寧葭(在今石家莊鹿泉市境內)到榆中(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和包頭之間)幾千里,中間又有很多山地,如果按照以往的車戰或者步卒進擊是不可想像的。因為趙國騎兵速度快,林胡人沒有防備趙軍就殺來了,為了避免被滅亡的命運,林胡王獻上了良馬,從此趙國騎兵有了源源不斷的馬匹。

趙武靈王還讓趙國所屬的代地的地方長官從胡地招募士兵,讓這些從小就在馬背上生活的胡人成為自己的騎兵。

戰國七雄中的五雄打了一個群架,回頭一看遠處的小弟被人滅了

中山王錯墓出土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座


伐中山之交

鍛煉好部隊後趙武靈王並沒有急著進攻中山國,因為兵書上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既然趙國已經確定通過胡服騎射兵強馬壯,不斷騷擾中山,最後將其消滅的謀略。接下來就要在外交上進行交鋒了,因為在當時山東六國共同對付強大的秦國的同時內部也有矛盾,他們也在防止某一個國家成為下一個秦國。中山國是難啃的骨頭但同時也是一塊肥肉,趙國如果單獨吃下,其他國家肯定會眼紅,於是趙武靈王派出使節到各國前去遊說,"使樓緩之秦,仇液之韓,王賁之楚,富丁之魏,趙爵之齊"。

中山國只有趙、燕兩個鄰國,在齊國想吞併燕國的時候中山國曾經趁火打劫搶佔燕國領土,所以燕國和中山是仇敵自然不會幫它,所以趙國都不用派使節到燕國去活動。

中山國的朋友圈也比較簡單,只有兩個國家可以算和它友好:一直依附的是齊國,但是在五國相王的過程中,齊國對中山很有意見,兩國的關係漸趨冷淡;再一個稍微關係好點的就是魏國了。如果讓著兩個國家忙起來,那他們也就無暇顧及中山了。

戰國七雄中的五雄打了一個群架,回頭一看遠處的小弟被人滅了

中山國地理位置示意圖

接下來的局勢開始朝有利於趙國的方向發展,當時齊國約楚國一起攻打秦國,但是楚國最後因為和秦國有姻親而負約,於是齊國又約韓、魏一起打楚國,秦國也參加了進來。這樣一來秦國和齊國和好了,齊國的孟嘗君到秦國為相,於是趙武靈王又策劃讓秦國殺死孟嘗君好讓齊秦為敵。成語"雞鳴狗盜"的典故就發生在這個時候,孟嘗君逃回齊國後又聯合韓、魏一起打秦國。

這樣中山的兩個友好國家一直在忙打仗,自然沒工夫管中山國的事情了,而楚國、秦國也被動應付戰爭,更顧不上管中山國的事情了,而這一切的策劃者趙國則開始專心征伐中山。

《戰國策》對中山的滅亡曾經如此描述:中山恃齊、魏以輕趙,齊、魏伐楚,而趙亡中山。《戰國縱橫家書》中也說:楚久伐,中山亡。諸國和楚國打仗,打了三四年,回頭一看趙國在攻打中山國,無奈國力消耗太大無力救援中山國了。類似於隔山打牛的效果:楚國被打得久了,亡國的卻是中山。就像一伙人在群毆,打累了回過頭一看,小弟被人給滅了。

戰國七雄中的五雄打了一個群架,回頭一看遠處的小弟被人滅了

中山國歷代王墓位置示意圖


斷中山商路

做好以上工作後還是不能放心攻打中山國,因為趙國是胡服騎射,人家中山國也是胡服騎射呀,雙方打起來肯定難解難分,勝利了也是殘勝。於是趙武靈王接著斷絕了中山國的商路和戰馬來源。

中山國的商業很發達,這個狄人建立的小國也鑄造了自己的貨幣中山刀幣,當時的中山國都靈壽也是一座繁華的城市,來自各地的客商在此進行貿易,戰馬也因此從蒙古草原來到中山國。

在趙武靈王進行胡服騎射後對中山國進行再次試探的時候,還"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獻馬",其目的就是掐斷中山國的草原商路,阻止中山國的器物到草原去,阻止馬匹牛羊進入其境內。

趙國已經實現對中山國三面包抄,又派出使者到各國,完全能控制中山國與外界的貿易聯繫,加之時不時的對中山進行攻擊,讓外地的商人感到中山不穩定,不敢再來進行貿易。

史書上說:中山地薄人眾。又說:丈夫……作奸巧冶,多美物。所以沒有了貿易的支撐,需要的其他物資諸如糧食、牛羊、馬匹之類就很難進來,中山國在戰爭中很難堅持長久。

戰國七雄中的五雄打了一個群架,回頭一看遠處的小弟被人滅了

中山國都城復原模型


南北夾擊,多次進攻

接下來就是對中山的武力征服了,公元前305年(趙武靈王二十一年)趙國從南北兩個方向對中山發起正式進攻。南路大軍由趙武靈王親自統領,殺向中山國腹地;北路大軍由牛翦率領車騎,趙希率領胡、代兩地的騎兵,通過飛狐陘進入中山境內在曲陽會合。

最後南路軍攻下攻鄗城、石邑、封龍、東垣,北路軍攻下了丹丘、華陽、鴟之塞。中山國君無奈只好割四邑求和,趙武靈王看一時也難以完全佔領中山,同時也害怕其他國家干涉,於是答應中山的求和。至此趙國佔據了中山三分之一的土地,幾乎完全包圍了中山。

趙國經過一年多的休養生息後,看看列國也沒有什麼反應,齊秦韓魏楚五國還打在一起,再次進攻中山國,其中因為趙武靈王的王后去世而暫時罷兵,轉過年來繼續進攻中山,攻下了都城靈壽,中山王姕逃往齊國,趙國繼續攻取了中山東部的城邑,將中山全部包圍在趙國的領土裡。中山至此基本滅亡,但趙國還是象徵性的立姕的兒子尚為新的國君,以防止中山人作亂。三年後,尚也被遷往膚施,中山國徹底滅亡。

戰國七雄中的五雄打了一個群架,回頭一看遠處的小弟被人滅了

戰國七雄

趙國滅中山國的過程就是綜合國力的較量,蘇秦說中山的滅亡是:"不嗇於戰攻之患也",也就是說中山這樣的小國經不起長年戰爭的破壞和消耗。

司馬遷在描述趙對中山的戰爭用詞很精準,開始兩次都是"王略中山地",也就是趙武靈王到中山的土地上去燒殺搶掠,這本來是中山這樣的狄人國家當初乾的事情,但是此時因為弱小不敢對趙國進行搶掠,攻守相易。趙對中山的搶掠雖然得不到城池土地,但是影響中山民眾的生產與生活,加之中山的貿易被控制打不起消耗戰。

可以說趙武靈王是通過外交戰、經濟戰把中山國拖入窘境,再一點一點地凌遲中山,直至最後消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