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遊戲 >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和現在的孩子們左手手機右手IPAD不同,作為一個80後,在上初中之前並沒有太多可玩的,有的孩子喜歡跟鄰居家的孩子們滿院子瘋跑,也有一些比較宅的,在家裡玩玩變形金剛,看看故事書。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小時候大院里的孩子手裡拿了一套大無畏,周圍的我們嫉妒的無以言表

相對來說我更願意在家裡玩,小孩子總是會不自覺的大量的吸收周圍的知識和信息,尤其是上小學之後在沒有手機和電腦的時代,看書是最好的選擇了。所以小的時候,基本什麼書都看,童話大王、故事會、奧秘、甚至大人們看的雜誌也能翻得津津有味。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不知為什麼,小時候就是會被《奧秘》的封面吸引……

小時候姥爺家的書架上擺著各種國學典籍和歷史小說,有一次在姥爺家過周末,實在是太無聊,就想翻翻書柜上有什麼可看的。印象里最先拿下來的一本書是《西遊記》,不過家裡大人常說,老不看三國、少不看西遊,雖然至今也不知道是什麼道理,但還是把《西遊記》放下了。

既然《西遊記》不適合,還有什麼神仙鬼怪的書吸引一個小學生呢,好吧,我第一次認真讀的「正經書」是《封神演義》。說實話小時候看的時候還挺帶勁的,不過看到後面都是打不過之後去找個厲害的帶著法寶再打,套路化太嚴重,也可能是因為當時還是小學,很多地方讀不懂,看了大半之後,就棄坑了。直到今天,我也沒有再一次去讀《封神演義》。不過就因為這本《封神演義》,我錯過了跟三國最初的緣分……

當然,小時候除了玩玩具和看書之外,最幸福的事就玩遊戲機。家附近的遊戲廳最火的遊戲是《街頭霸王2》、《雙截龍》這種遊戲,小學生基本都是在旁邊看看,根本擠不到前面去。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70、80後最熟悉的場景

但除了這些,遊戲廳里也會有一些其他遊戲,還是在姥爺家附近的遊戲廳,我突然注意到一台機器,武將騎著馬在雜兵里穿梭,雖然不知道好不好玩,但是屏幕上有「關羽」「張飛」這樣的中國字啊!沒錯,這就是後來大熱的CAPCOM橫版過關遊戲《吞食天地II赤壁之戰》的前作《三國志:王朝戰爭》,遊戲里武將只能在馬上戰鬥,遊戲有左攻擊、右攻擊,和特殊技三個鍵,比後來的赤壁之戰還多一個。但不只是當時年齡太小手殘還是老闆把遊戲設的太難,我連第一關都過不去。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街機版《吞食天地》1代,至少我們這邊還比較少見

這是CAPCOM在買下吞食天地版權之後的第一部作品,這也應該是我最早接觸的三國類遊戲了,後來FC上的兩部大熱的RPG遊戲《吞食天地》、《吞食天地II諸葛孔明傳》同樣出自CAPCOM之手。CAPCOM還在GB上製作了RPG《吞食天地 三國英雄傳》,雖然標題和封面基本和FC的初代一致,但GB完全是一部全新的作品。不過到了超任時代,CAPCOM莫名其妙的把《吞食天地3》做成了一款SLG遊戲,從此CAPCOM便和三國遊戲分道揚鑣了。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SFC版《吞食天地——三國群雄傳》

小學3、4年級的時候,因為當時的輿論環境,遊戲廳早已被家長們深惡痛絕,可能正因如此,周圍的小夥伴家裡陸續都給買了遊戲機,還是別去遊戲廳在家玩的好。當然那個年代基本上只有小霸王一種選擇,孩子們總是湊在一起玩《魂斗羅》、《松鼠大戰》,如果誰家裡有《快打旋風》、《熱血足球》之類的有合作或者對戰類的遊戲,那他一定會成為最受歡迎的一個。遊戲的魅力在當時是無可匹敵的,尤其是中國人民剛剛認識遊戲機的年代。雖然小時候能通關的遊戲少之又少,但我時常在想,如果有一盤卡帶中有《忍者龍劍傳》、《超級馬里奧3》等等這些遊戲的高級合卡,我可以打遊戲到80歲!

大家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小時候,能玩到什麼遊戲,並不是自己能決定的,而是取決於鄰居和同學有什麼遊戲。上了初中,同學換了一批,能玩到的遊戲自然也換了一批。

1994年,我提前升上了初中,很快認識了幾個志同道合的小夥伴,放學後也經常跟另外兩個同學去他們家裡玩遊戲機,開始我們當然也玩各種動作遊戲,至今還記得我們幾個人玩一款忍者神龜的格鬥遊戲不亦樂乎,還有我們一起玩《荊軻新傳》徒手畫地圖的日子。忽然有一天,我們到同學家裡的時候,看到他在玩一個莫名其妙的遊戲,一張地圖上面全是「凸」字,簡陋的遊戲畫面上零星有幾個漢字,其他都是蝌蚪文,看他熟練的選著日文選項我們幾個圍觀的一臉懵逼。後來才知道,這遊戲叫《三國志II霸王的大陸》,自打他有了這盤卡之後,我們去他家的次數更頻繁了……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剛看到這樣的界面其實是崩潰的

為了隨時都能玩到心愛的《霸王的大陸》,我自己也拿著壓歲錢到常去的遊戲店轉悠,好巧不巧的就有一盒《霸王的大陸》擺在櫃檯里(當然也是D版),二話不說,交錢走人。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現在也無比激動的畫面

拿著嶄新的盒子和說明書,心裡美的冒泡,當時我就知道,這是我花過最值的200元!要知道我買的《荊軻新傳》也花了這麼多錢啊。(詳見之前的文章三線城市的80後是怎麼認識RPG遊戲的)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如今,一盒全新正版的《霸王的大陸》標價超過1000元

沒過多久,霸王大陸就被完全吃透了:出門一定要讓習慣了戰場上廝殺的武將使勁學習,如果有耐心,智力90以上也不成問題;190年的趙雲、194年的諸葛亮,在哪找人熟記於心;慢慢發展錢糧養一個主城,前方將士四處征戰,後方派一些等級1的配角守城,因為等級1的將領沒有騎兵,不管誰來攻城都能亂箭射死;如果有關羽張飛一定要配上專屬武器,諸葛亮或者周瑜這樣扔炸彈的智將也必須找各個主公單挑拿上防身利器;抓住伊籍和阿會喃之後把他們扔在角落,期待過幾年他們變身大BOSS……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好在遊戲中的武將名是可以顯示漢字的,要不然還真的不容易代入

跟小夥伴們聊霸王大陸的戰術,永遠都聊不完。不過畢竟遊戲機除了周末只能偷偷的玩,不能玩遊戲的時候,平時看看霸王大陸的說明書,也格外的興奮。

介紹《霸王的大陸》攻略的雜誌都已經翻爛了,甚至開場白都背的滾瓜爛熟。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東漢末年,政治腐敗,群雄分起,稱王稱霸的鬥爭,風起雲湧,波瀾壯闊。於此亂世之中,手提三尺寶劍,崛於天下一隅,發號施令,四處征戰,逐鹿中原,掃滅群雄,一統中國……」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電軟前幾期裡面的內容幾乎就是三國遊戲大全

在老媽面前表演了背誦開場白之後,老媽決定,給我買一套四大名著!當然,我的目標只是《三國演義》而已。

初一的孩子,看著半文半白的《三國演義》還是很吃力的,但對三國的熱情讓我堅持著把它讀完,也深深的被《三國演義》的情節吸引。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老媽買的《三國演義》早已經被翻爛了

無巧不成書,就在94年底,《三國演義》電視劇在央視開播了,而我早就已經成了一個三國迷,看著小說和遊戲的人物和種種經典的橋段在電視畫面里完美重現,就算是一個初一的孩子,也感到無比幸福。《三國演義》電視劇製作精良,演員們的形象深入人心,直到最近去了無錫拍攝這部電視劇的三國影視城,還能想起來當年電視劇里的種種片段。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不只是國內,《三國演義》電視劇在日本也非常火爆

95、96年左右,不少同學的家裡都裝了電腦,我們聚會的項目也逐漸從遊戲機變成了玩電腦。就這樣,我終於接觸到了一直以來如雷貫耳的KOEI出品的三國遊戲,雜誌上一直在說KOEI的三國志系列城市多麼多武將數量多麼大,只是小時候玩不到MD和SFC,所以一直嚮往已久,現在,我終於玩到了KOEI的《三國志V》。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三國志V》遊戲封面

《 三國志V》剛開始對應的操作系統還是DOS,不過對應800×600的高解析度和精緻的人物頭像描寫使人已經無法在畫面上再做過多挑剔。全新加入的「 歷史事件動畫」顯示了光榮在遊戲多媒體時代的大膽嘗試,也讓這款題材嚴肅的作品更具親和力。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遊戲畫面在當時還是非常漂亮的

《三國志V》還首次採用了CD音源,當時邀請了著名作曲家服部隆之為遊戲作曲,時而氣勢磅礴,時而清新悠揚。遊戲的系統也十分考究,將「陣型」的概念發揮到極致,每個陣型都有不同的特性,這在後面的遊戲中也十分少見。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三國志V》相對來說更重視戰鬥系統

更讓人激動是遊戲的單挑模式,只要體力和武力加起來比對方低,對方基本都會傻傻的同意單挑,給趙雲配一把青釭劍,七進七出也不是問題。遊戲里還有很多細節值得研究,怎麼拿到華佗和于吉的寶貝、讓什麼人去尋寶什麼人去埋伏、新建人物的特技怎麼搭配,都是我們幾個小夥伴永不休止的話題。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強力的單挑武將不但可以攻城略地,還是賺錢工具

至少在哈爾濱,網吧是98年之後才開始慢慢普及,在還沒有網吧只是電腦房的時代,我們曾經5個人擠在一台電腦前面玩一個周末的三國5,電腦房的老闆估計每次都氣的半死。也許是先入為主,直到今天,我都覺得KOEI後面的三國沒有能超過5代的。也許正因如此,三國5才成為KOEI第一個移植在3DS和手機上的三國遊戲。(《 三國志V》的手機版已經公布多時,目前好像還沒上線。)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90年代的電腦房,基本是長這個樣子

在初中的那幾年裡,對三國的熱情是最高漲的,自然也會關注其他三國題材的遊戲,PC上的大富翁類遊戲《三國志富甲天下》,格鬥遊戲《武將爭霸》、策略遊戲《三國群英傳》、戰棋遊戲《三國英傑傳》、《曹操傳》、《孔明傳》FC的《吞食天地2諸葛孔明傳》、MD的《三國志列傳》、甚至是霸王大陸的前作《中原的霸者》和街機動作遊戲《三國戰記》,只要是三國沾邊的,總是會想方設法的找來玩玩,難能可貴是這些遊戲的素質一個比一個好,也一次次的讓我重溫三國那段歷史。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英傑傳》、《曹操傳》都是通關過無數次的遊戲

從我第一次玩霸王大陸到今天,已經過去20多年了,這中間也玩過了無數的三國遊戲,直到今天,在主機上玩《三國無雙》,跟朋友們聚會的時候玩《三國殺》,在手機上玩玩《漢末霸業》,一直追著的KOEI三國志系列,也馬上就要出14代了,但只要一有機會,我就會重新拿起《霸王的大陸》和《三國志V》。今年登錄PC的《全面戰爭三國》又一次掀起了三國遊戲熱潮,作為三國迷,遊戲上線第一天我就在steam下單,不過現在的熱情和精力不比當年,無法去全心全意的研究一款遊戲,但看著steam列表裡為數不多的遊戲,我還是決定留下它,有時間慢慢玩。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全戰系列最令人感嘆的就是戰爭場面

從玩《霸王的大陸》開始,印象里已經讀了將近20遍各個版本的三國了,當年雖然是因為遊戲才喜歡三國,但讀了這麼年的《三國演義》,我堅信就算沒玩過遊戲,也會對三國這段歷史痴迷。

去年年假,本來打算漫無目的四處走走,突然想到幹嘛不去跟三國相關的遺迹看一下,於是就開始了我的三國尋跡之旅,一路走下來,對三國又有了更深的認識。在香港的書店裡,看到厚厚的《鄭問之三國演義》設定集,也毫不猶豫的買下一本背回家裡。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鄭問之三國志》也是PS2時期很有名的三國遊戲

現在再讀三國,知道了諸葛亮並不是小說中半神的存在、周瑜並沒有被氣死、司馬懿也沒中過什麼空城計,但看到這些情節還是津津有味。過了這許多年,看看家裡那本老媽買給我快要翻爛了的《三國演義》,和那些沉迷《霸王的大陸》和《三國志5》的夏天,都是我心中的對童年和一直陪伴我的「三國」最美好的回憶。


花絮:我的三國尋跡之旅

因為是突然決定的,出發前並沒有做太多規劃,所以雖說是三國之旅,但途中還是會順便去一些無關的地方。三國遺迹其實在河南省居多,但因為之前去過一些了,這次就沒有從河南出發,而是選了一個中轉站。


第一站,太原

太原在三國時期叫做晉陽,屬於并州,在黃巾之亂後,晉陽被黑山軍張燕佔據,後來投降了曹操。三國時期王允、關羽、貂蟬都是山西人,曹操帳下大將張遼,徐晃,郭淮等等也出自山西。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晉祠原名為晉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後被追封為晉王)及母后邑姜後而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園林。晉祠在東漢三國之前已經在地震中遭到破壞,所以這裡跟三國的關係不大,不過既然來了太原,就順便轉轉吧。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太原也並沒有什麼三國相關的遺迹,就不多說了,不過當地計程車師傅推薦的這一碗面,絕對值得特意打車去吃了。


第二站,平遙

作為三國迷,同時也是歷史愛好者,中國四大古城之一的平遙還是很感興趣的,也是我第一站來到山西的目的。雖然平遙在三國時期就已經存在了,但現在我們能看到的平遙古城是明清時候的風貌。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平遙古城相比其他古城來說,商業氣息不是那麼濃,因為至少還有一半的古城裡是真正有居民居住的。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平遙的有一種特色美食,平遙牛肉,吃起來並沒有很驚艷,不過作為一個北方人,這頓傳統的陝西菜還是非常可口的。


第三站,西安

西安古稱長安,那時候的長安在現在西安市的西北部。在三國時期,國家政治中心在東都洛陽,董卓燒了洛陽之後挾天子遷都長安,後來長安經歷了多次戰亂,包括曹操與馬騰的戰爭都是在長安地區發生的,等到曹丕稱帝的時候還是定都在了洛陽,所以相比其三國時代繁華的都市,長安的軍事意義更大一些。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現在西安的古城牆是明代修的,雖然看不到什麼遺迹,不過只是身在長安這個地方,就有一種莫名的歷史感和莊重感。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西安的美食太多,涼皮、肉夾饃、biangbiang面、臊子面……任何一樣都可以連吃好幾天。不過這種小炒泡饃,才是印象最深刻的,只有這邊才能吃到的美味。


第四站,成都

說是三國之旅,終於開始跟三國沾邊了。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巴蜀地區就以成都作為中心。在東漢末年,益州牧劉焉、劉璋父子的經營下,成都經濟、文化等都很繁榮,因為地處偏遠而且易守難攻,所以長期遠離戰火。劉備入蜀,若沒有張松這樣的內應和馬超這樣的強援,也不會這麼輕鬆。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成都市裡的武侯祠是成都最著名的景點之一,感覺成都也一直在打造三國文化。劉備稱帝後,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 。諸葛亮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孔明一直是我們心中神一般的存在, 不過他最大的功績是促成了孫劉聯盟。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武侯祠始建於公元223年修建劉備惠陵時, 由劉備、諸葛亮蜀漢君臣合祀祠宇組成,跟想像的不同,並不是專門祭祀諸葛亮的地方,而最後面的劉備和甘夫人合葬的惠陵,劉備的吳夫人( 車騎將軍吳懿的妹妹)死後也葬在這裡。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左邊的大土包就是劉備的惠陵,據說至今也沒有被盜墓或者挖開過。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武侯祠裡面也展出了一小部分三國時期的資料和文物,只不過數量太少,畢竟只是個景區。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武侯祠一出門就是錦里,旁邊還有三國文化風情街,逛完武侯祠可以來吃點小吃。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當地特色張飛牛肉,每間店都有真的「張飛」在賣。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遺產,據說是諸葛亮第一次在都江堰設專職堰官進行經常性的管理維護,開以後歷代設專職水利官員管理都江堰之先河。成都及附近的三國遺迹非常多,不過有很多並沒有保護起來,如果按照網上說的去尋找有可能看不到什麼東西,不過馬超、黃忠、龐統、姜維、劉璋等等三國時期的風雲人物有很多都葬在附近。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按照慣例一次只發一張吃的,成都好吃的東西太多,不過一頓火鍋一定是必不可少的。服務員看到我自己吃完了一桌子菜之後,說什麼都勸我不要再點了。


第五站,重慶

重慶在三國時期屬於巴郡,當然巴郡的範圍要更大一些。公元194年益州牧還是劉璋,在劉備入蜀失了龐統的時候,諸葛亮定下兩條路線去前方支援,諸葛亮決定自帶趙雲走水路、張飛走旱路兵分兩路入川支援劉備,張飛在陸路一路關口望風投降,直到來到巴郡,巴郡守將是嚴顏,後被張飛設計活捉後又義釋嚴顏,嚴顏感其恩義於是投降。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來重慶免不了到這裡拍個照,曾經在抖音上火的一塌糊塗,不過這裡的夜景確實還挺好看的,最大的特色就是,在一層做了好多層電梯之後,出來居然還是馬路……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重慶市內並沒有什麼三國遺迹,不過在重慶如果逗留的時間比較長,可以去八陣圖遺址和白帝城看看,周邊還有嚴顏和甘寧墓。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重慶三峽博物館裡的「偏將軍印」,關羽、趙雲都曾做過偏將軍,不知道會不會用過這枚印章呢。據說這個印是市民1982年在嘉陵江邊撿到的……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重慶博物館裡面也有不少三國時期的相關文物,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重慶這碗小面名不虛傳


第六站,武漢

武漢在三國時期名為江夏郡,這麼說三國迷們應該就熟悉很多了。三國初,孫權為了與劉備爭奪荊州,於221年把都城從建業(今南京)遷至鄂縣(今鄂州),更名為武昌,取「以武治國而昌」之意。223年,孫權在今武昌蛇山修築夏口城,並在城內黃鵠磯處修築瞭望樓,取名黃鶴樓。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黃鶴樓還是很有氣勢的,雖然現在看到的都是重修過好多次的。傳說三國時期的蜀漢大臣費禕登仙,駕黃鶴在此憩息,因此得名。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湖北省博物館中三國相關的文物也不少,這個可能是插燭台之類的。還有很多東西不知是幹啥的,可能只是陪葬的玩具之類的。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卓刀泉北臨東湖風景區,東倚伏虎山。相傳公元208年關羽屯兵於此,遇到大旱,天氣炎熱士兵無水解渴,一時怨聲四起。關羽聞知,甚是著急,拿起他200斤重的青龍刀奮力斫地,並大聲嘆道:「如此炎熱,官兵怎可一日無水呢?」說著,又是連斫幾刀。沒想到,勇武無比的關羽幾刀下去,竟有泉水潺潺流出。後來,當地人在泉水湧出之地圍了一口井,稱「卓刀泉」。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清蒸武昌魚,名不虛傳。


第七站,荊州

荊州跟三國的關係不用多說,三國演義中有72回的故事跟荊州有關,當然三國時的荊州的概念並不是單指荊州城。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三國時的荊州包括南陽郡、南郡 、江夏、桂陽、武陵、零陵、長沙,今天荊州古城就是當時的南郡,劉備借「荊州」,其實借的就是南郡。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在荊州的古城牆上走一圈,對於三國迷來說,是最幸福的事。現存古城牆始建於三國時期,後來大部分為明清時代建築而成,雖然與三國沒有緊密的關聯,但作為國內保存下來為數不多且尚未被商業化腐蝕的城牆也是非常難得的。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荊州一直是關羽鎮守的,所以在城邊有一座很大的關羽祠。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荊州城裡的三國相關的古迹太多了,相傳這條街是關老爺出征回城走的街道,當年商鋪林立,現在看起來有點蕭條。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荊州除了鍋盔,最有名的應該就是魚糕了,味道確實不錯。

在湖北只走了兩個地方,不過湖北的三國遺迹那是相當多的,當陽、長坂坡、赤壁、襄陽、隆中……這些赫赫有名的地方都在湖北,只是相距還是比較遠的,如果是自駕的話可能還會方便一些。


第八站,南京

南京三國時稱建業,孫權公元229年稱帝,在江東大族的強烈要求下還都建業。東吳後主孫皓於公元265年執意遷意遷都武昌,結果也遭到舉國上下更強烈的反對,不得不再次還都建業。這一情況說明,建業地區早已經是當時公認的南方中心。東吳以後,東晉和宋、齊、梁、陳等王朝都相繼在這裡建都,歷史上稱為「六朝」(公元229~589年)。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孫權在赤壁之戰後,遷移到秣陵(今南京),並改稱秣陵為建業。第二年就在清涼山原有城基上修建了著名的石頭城。當時長江就從清涼山下流過,因而石頭城的軍事地位十分突出,孫吳也一直將此處作為最主要的水軍基地。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梅花山上的孫權墓,雖然有墓碑在此,但真正的孫權墓只是大概在這座山上,並不知道具體位置。不像朱元璋的墓明晃晃的誰都知道在哪。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夫子廟旁邊的烏衣巷是當年的營房所在的地方,只不過這麼小的地方也放不下多少人。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南京市裡的隨便一條街道可能都與三國有關。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南京大學的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東吳的太學,眾所周知的南京大學裡面有一座東晉古墓,好像是晉元帝司馬睿的墓。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來到博物館,這種魂瓶在三國時期非常常見。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三國時的客廳。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除了南京博物院,這裡也可以轉轉。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臨走留個言。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南京好吃的也不少,湯包配鴨血粉絲湯一絕。


第九站,無錫

無錫在三國時就叫做無錫,屬於會稽郡。三國時劉繇佔據會稽大部分縣,後來被孫策打下來,玩三國遊戲的時候如果想給自己找點難度,可以玩玩劉繇的勢力。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來無錫當然是奔著三國城來的,這裡是中央電視台為拍攝八十四集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而興建的大型影視文化景區。中央電視台1994年拍攝的《三國演義》中:「劉備招親」、「火燒赤壁」、「橫槊賦詩」、「草船借箭」、「借東風」、「諸葛弔孝」、「舌戰群儒」等十多集的重場戲均在此拍攝。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現在的三國城主要是一個旅遊景區,當然當年拍電視劇的東西也有一些,不過留下的估計很少了,不過對於三國迷僅僅是一個三國主題景區也很有感覺了。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諸葛亮的家,門口的院子跟電視劇里差不多,裡面的房子比電視劇里小多了。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八卦陣跟電視劇或者歷史毫不相關,如果陸遜陷在這種石頭堆里,可能視力真的堪憂。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甘露寺可是三國相關作品裡非常重要的地方。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這裡就是劉備招親的地方,電視劇里應該也是在這拍的。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當年孫權和劉備各自發誓之後砍斷了兩塊石頭,如果真有此事,可能也是石膏之類的吧……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電視劇中赤壁之戰的大場面,都是這些模型拍的,現場還有一段表演。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一直聽到有人打呼嚕,原來是張飛大哥在表演睜眼睡覺。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呂布戲調查的鳳儀亭,只是非常小的一個亭子。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遠處寨子上的吳國水軍大營,其實就是遊船碼頭。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這裡是周瑜點將台,周瑜剛當上大都督不久就是赤壁之戰,經常在這裡發號施令。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看這個銷魂的背影,沒錯,這裡就是借東風的祭台。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有點眼熟嗎,這裡是趙雲劃著小船接走諸葛亮的地方。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對面的曹營氣勢恢宏。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曹操在赤壁之戰時候的中軍帳。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三國城裡面的表演項目,演員們很賣力,據說很多都是電視劇中的特技演員,馬上拼殺的功夫一流。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最後在吳王的皇宮裡跟宮女們來個合影,不過這種服飾的應該不是宮女這麼簡單……

從《霸王大陸》到《全戰三國》,這中間,我讀了17遍《三國演義》

來無錫,怎麼能不嘗嘗醬排骨,不過作為北方人吃這個排骨實在是太甜了,大家還是來東北吃醬排骨吧。


尾聲

說是三國尋跡之旅,其實並沒有特意要走遍沿途三國的遺迹,因為實在是太多了,而且有很多不太順路,如果大家看過日本宅男寫的《三國志男》,就知道要走遍國內的三國遺迹,一兩個月的時間都是不夠的。圖片也並沒有放很多,實際很多東西還是要自己去看了才有感覺啊,如果有機會的話,希望能約上一兩個同樣喜歡三國的朋友,再重新走一遍走過的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