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2000年前的秦朝人,是怎樣過春節的?

2000年前的秦朝人,是怎樣過春節的?

2000年前的秦朝人,是怎樣過春節的?答案估計會讓你失望:他們不過春節。

如今你熟悉的大部分春節習俗,基本都是唐朝才開始興起的:

餃子?那是唐朝才有的食物,當時叫「湯中牢丸」;

鞭炮?「爆竹聲中一歲除」明明是唐詩,火藥更是宋朝才發明的;

門神?別忘了尉遲敬德和秦叔寶這兩位的年代;

就算是最早出現的壓歲錢,也是漢朝才出現的,它叫「厭勝錢」,主要是為了辟邪,也不是過年才給。

但當時仍然有一個類似春節的節日——「蜡祭」,這是一種年終祭祀活動。無論舉行的時間,還是人們對它的重視程度、慶典的隆重程度,都與春節十分相近。

過年是為了祭祀

「蠟」在這裡讀「zhà」,《禮記·郊特牲》把它解釋為「求索」:「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那時人們信奉天地鬼神,認為它們帶來了那些對生產生活有益的事物,祭祀這些事物就是向神靈表達謝意。所以在每年周曆的十二月,人們會把所有這些事物都一口氣「找」全了,一股腦來祭祀。

它們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八種,分別是:

先嗇:也叫先農,里耶秦簡有「祠先農簡」,就是著名的神農;

司嗇:也就是后稷,上古傳說中教人們耕田的神;

農:也叫田畯(jùn),周代教百姓耕種的官吏,《詩經·七月》就有「同我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的記載;

郵表畷(zhuì):很奇葩的祭祀對象,郵是田間廬舍,表是田間道路,畷是井田的邊界;

貓虎:貓吃老鼠,虎吃破壞莊稼的野豬,都有利於農業;

坊:蓄水的堤壩,水利也對農業意義重大;

水庸:排水溝渠,重要性同「坊」;

昆蟲:祈禱害蟲不要危害莊稼。

(註:這裡採用的是鄭玄的註解,《禮記》的分類是沒有昆蟲,貓和虎各自獨立算兩種)

祭祀就祭「屍」

在《禮記》中,祭祀這些神靈的儀式由天子或國君主持,他的形象有點像大主教:頭戴白色鹿皮做的冠「皮弁」,身穿白衣「素服」,腰系葛帶,手持榛木做成的手杖;民眾也都要換上黃衣,頭戴斗笠,這叫「草服」或「野服」,象徵著季秋之後草木的顏色;人們還要像唱彌撒一樣,一起唱歌謠:

土返其宅(堤防的夯土老老實實回到原位,洋氣翻譯就是:Ashes to ashes,dust to dust),

水歸其壑(水都要回到溝里,不要漫出來),

昆蟲勿作(害蟲都去死),

草木歸其澤(雜草、荊棘,請長到水裡,不要來田裡)。

同時,人們還要把那些平日捨不得吃的酒肉等珍貴食物奉獻給「屍」——別怕,不是真正的屍體,只是代表鬼神接受祭祀的演員。他們有可能把自己打扮成鬼神模樣,穿上稀奇古怪的衣服,戴上各種面具,擺出種種POSE,和古希臘悲劇的演員如出一轍。

《白虎通義》稱,這是因為鬼神們「聽之無形,視之無形」,當他們回到生前的家裡後,抬頭看椽子,低頭看几案,那些用過的器皿還在,自己人卻沒了,就會感到各種空虛寂寞冷,所以需要由「屍」代替他們吃飽喝好。

等到祭祀結束,鐘鼓等音樂暫停,主持人「祝」宣布祭禮完成,神靈都喝醉了,就該回到天上了,這時樂隊再次敲起鐘鼓,送「屍」和祖先的靈魂踏上歸程;庖廚、侍女們撤下祭品,大家開始準備宴飲。對這一幕,《詩經?小雅?楚茨》已有描述:

禮儀既備,鐘鼓既戒,

孝孫徂位,工祝致告。

神具醉止,皇屍載起,

鐘鼓送屍,神保聿歸。

諸宰君婦,廢徹不遲,

諸父兄弟,備言燕私。

吃!吃!吃!

祭神結束了,真正的高潮卻剛剛來到。

鬼神們「享用」完畢,那些祭品也不能浪費,都會落入參加蜡祭的民眾們的肚腸,這項備受歡迎的活動被稱為分胙。當時生活水平不高,一般人吃肉的機會不多,秦朝《廄苑律》禁止殺牛吃肉,就算耕牛是自然死亡,也得先報告官府,再把牛屍按皮肉筋角等分解賣錢;《田律》也禁止百姓無故飲酒。

這種情況下,各種祭祀也就成了滿足口腹之慾的最好機會。里耶「祠先農簡」記載:秦始皇三十二年三月的一天,遷陵縣舉行了祭祀先農活動,祭品包括鹽、母羊、黍米、酒、豬等。祭祀完畢、參與者將這些食物分吃後,剩下的「余徹食」由管理倉庫的官吏賣給了刑徒們,其中一位城旦「赫」就花了四錢買到一個羊頭、四隻羊蹄。

正因為「可以解饞」這一最直接原因,蜡祭現場的歡鬧可想而知。人們敲起土鼓,吹起《豳風》,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七月》,這首詩的最後一段描寫農戶們慶祝新年,氣氛就與蜡祭十分相似:外面天寒地凍、大雪紛飛,屋裡卻是溫暖如春,大家盡情享用著醇厚的美酒和鮮嫩的羔羊肉,酒至半酣,紛紛起身簇擁在廳堂上,舉起手中的「兕觥」(犀形的酒具),齊聲高喊「萬壽無疆」……

這樣的場面還使一位長者悟出了人生經驗。有學生不明白,為什麼舉行蜡祭時會「一國之人皆若狂」,長者就給他漲了一下知識:這是因為百姓們辛勞了上百天,才能得到這一天上蒼賜給的恩澤,殊為不易。他還表示,想讓民眾一味地緊張勞作卻不鬆弛休息,就連周文王、周武王也辦不到;只鬆弛卻不緊張,文王、武王也不會做;又有緊張、又有鬆弛,才是文王、武王的辦法。這就是「文武之道,一張一弛」這個成語的由來,這位長者就是孔子。

臘月來源於另一種祭祀

和蜡祭時間非常接近的還有另一種祭祀,它的名稱也和蜡祭很像,以至於不少人把兩種祭祀搞混,這就是「臘祭」——看好了,這兩個字的偏旁可不一樣,意思更相去甚遠。

「臘」字在這裡與「獵」字相通,按《風俗通》的解釋,這項祭祀是「因獵取獸祭先祖」,也就是將田獵得來的獵物祭祀先祖;《禮記》則稱,與住宅相關的「五祀」也在受祭之列,它們分別是:門、戶(窗)、中霤(同「溜」,天窗)、灶、行(門內的地面)。此外,「蜡祭」的主旨是感謝和農業直接相關的神靈。主題非常明確;「臘祭」則屬於四時祭(四季的祭祀)中冬季的祭祀,更家常一些。

後來到了秦惠王時期,他將臘祭的規格提升到年終祭祀的高度,並將這一天定為臘日。許多年後,秦始皇還有一個與臘日相關的故事,傳說太原有一位修道者茅濛,在華山駕龍上天,當地因此流傳起一首歌謠:

神仙得者茅初成,

駕龍上升入太清。

時下玄洲戲赤城,

繼世而往在我盈。

帝若學之臘嘉平。

秦始皇聽說後,萌生了求仙的念頭,並按歌謠指點的那樣,把臘日改名為「嘉平」。皇帝的求仙最終以失敗告終,但嘉平這個名字卻伴隨著臘日流傳了下來,後來臘、蠟二祭慢慢合二為一,有臘日的那個月(農曆十二月)也成了臘月,廣義上的春節也隨之出現了,「嘉平」則從此成為新年的別稱。

作者張不叄(新浪微博@秦穿導遊張不叄 ,微信訂閱號:chuanyuelvxingshe),著有《秦朝穿越指南》,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16年1月出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首陽讀書 的精彩文章:

《落落乾坤大布衣》新書發布會
在秦朝,你能吃到什麼

TAG:首陽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