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2000年前,秦始皇修建了一條路,連接三個省,為何至今寸草不生?

2000年前,秦始皇修建了一條路,連接三個省,為何至今寸草不生?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與江山,他對內進行「大刀闊斧」徹頭徹尾地改革,比如統一度量衡、文字等,對外他修建長城抵禦匈奴,與長城的配套「設施」就是「馳道」,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國道」。

秦始皇在稱帝後的第二年,下令修築以咸陽為中心的、通往全國各地的「馳道」,其中著名的就有九條,而其中最為有名的一條就是「秦直道」,這條道直通西北的「九原郡」,無論從經濟上,還是軍事上,「秦直道」所發揮的作用均不可小覷。

秦直道遺址南起陝西淳化縣,途經陝西、甘肅、內蒙古,穿越15個縣,北達九原(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西郊),全長700多公里,與長城相毗鄰。因此,很多人推測,秦直道最大的作用就是在抵禦匈奴時,能夠快速出兵到達。

2000年前,秦始皇修建了一條路,連接三個省,為何至今寸草不生?

據考古專家研究分析,秦直道在秦朝時作為一條重要的交通幹線,承載的作用也具有較高的多重性。但以現代的經濟觀點來分析的話,秦直道無疑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在秦朝之後,秦直道也一直作為一條重要的交通樞紐而繼續延用,甚至有人說,當年昭君出塞時所走的那條道就是「秦直道」,可想而知,秦直道在中國歷史發展上的作用是非常關鍵的,直到清朝時這條道才被廢棄。

2000年前,秦始皇修建了一條路,連接三個省,為何至今寸草不生?

但時隔二三百年,當考古專家研究秦直道的時候發現,雖然秦直道荒廢了這麼多年,但卻沒有出現雜草叢生的樣子,最高的草也不過膝蓋,更甭提有什麼高大的樹木了,因此有人感到非常奇怪,是什麼原因讓秦直道不生雜草呢?

經過初步的研究發現,秦直道遺址地層關係較單純,大部分地點分為3層。第1層為耕土或植被層,厚15-30厘米;第2層為自然堆積層,厚25-60厘米;第3層為路土碾壓層,一般厚15-35厘米。再下即為生土層。

該地的生黃土純凈,質地細密、堅硬,不少地點夾雜有大小不等的礓石,而也正是秦直道不長雜草而需要研究的切入點,最後經過仔細的研究後才發現其中的原因。

2000年前,秦始皇修建了一條路,連接三個省,為何至今寸草不生?

使用熟土

「熟土」顧名思義就是把土經過細緻的粉碎後,再進行焚燒,經過焚燒的土質變得更加細膩,而且裡面的草木種子經過焚燒後都已經無法再發芽,自然不會再有草木生長。

夯實地基

把熟土鋪在路基上,然後使用工具夯實,這道工序看似簡單,但其中也包含著複雜的工藝技術,不但要平整,更需要像「混凝土」一樣堅固,這其中就要下很大的功夫了。以古代那樣的技術,無疑浪費最多的就是人力了。

2000年前,秦始皇修建了一條路,連接三個省,為何至今寸草不生?

嚴格監工

秦直道的「監工」是由秦朝著名的大將軍蒙恬擔任,秦朝不但國法嚴謹,軍隊也是同樣的紀律嚴明,三十萬的秦國軍隊完全可以睥睨天下,更何況一條「國道」了。所以秦直道的工程質量必然是嚴格把工,絕對不會存在「豆腐渣」工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